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康 《对外大传播》2011,(10):38-39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实汪调研》让我们可以从美国人的视角看中国,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和角色,同时可以深层次地比对我们所宣传的“中国形象”和美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身体美学的概念是美国理查德·舒斯特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的"身体美学"理论和中国古典哲学强调的"身心合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兼容的。本文从身体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典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以探讨魏晋士人体现的身体意识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美国公众如何看待中国?这个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中国学者和决策者的关注,成为国内中美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亮点。原因有三:第一,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下,民意往往对政府决策有显著影响。知道了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我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美国对华政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09,(6):61-61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头,中国人看美国,似乎在用望远镜看。美国所有的美好的东西,都被这个望远镜放大。经常有人说美国怎么怎么样,你看我们这儿什么时候能这样。在过去的好多年里头,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但是我猜测可能拿反了。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缩小了的、错误不断的、有众多问题的中国。他们忽视了十三亿非常普通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改变命运的冲动和欲望使这个国家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对外大传播》2006,(10):30-31
这是转自新华网的一篇文章。之所以转载,是因为此文虽短.但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量,很是值得从事对外传播的人士参考。新华网原题是“巴西媒体:‘中国经济帝国正在形成’”,本刊作了改动,文内小标题也作了改动。 新华网编者按:近年来,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美国市场上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能够拉低美国的物价。美国人越来越不能轻视中国了。当今,中国经济不但可以影响美国,甚至可以影响全世界。巴西《阅读》周刊日前发表题为“中美两国编织的星球”的文章,对中美经济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文章摘要如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在西方媒体强大的话语权之下,"中国威胁论"等论调层出不穷。以2017年12月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发布的"锐实力"报告为例,该报告指责中俄大力发展锐实力,借助人文交流、媒体机构扩张等进行渗透,以在目的国提升政治影响力。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是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按照他的定义,"硬实力"是一国利用其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强  相似文献   

7.
资讯     
2004年,中国来美国的留学生多达5万人,相当于中国20多所著名大学一年毕业学生的总和。而且,这5万人在中国肯定都是"拔尖"的学生。美国一家传媒曾报道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来到了美国,中国移民美国的拥有本科以上文凭的各类专业人才已达45万人之多。我们需要那些到国外学习或工作的人学成后回国效劳。如果他们走了,就如同亚洲把强大的武器送给了敌人。不用说,这样就无法在新经济战中取胜了。  相似文献   

8.
正"欧洲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能成为一个中国人"!欧洲启蒙运动旗手伏尔泰当年的感慨启迪了意大利学者艾科。他不久前表示:"欧洲人失去了与中国建立平等伙伴的历史机遇,这种遗憾再也不能继续了。"正如过去我们靠西方定义中国一样,越来越多的国家拿中国来定义他们,或拿中国来说事儿。美国也不例外,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与迈克尔·曼德鲍(Michael Mandelbaum)合著的《昨日辉煌》  相似文献   

9.
在塑造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方面,中国媒体作用甚徽。我们自身的弱点和特点是一方面原因。像中国外宣媒体的官方背景,过浓的宣传腔,报道不及时,对“敏感”事件不敢报道,技术和资金的约束,语言上不过关,等等,是我们作为外宣工作者不得不承认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曹东霞 《职业圈》2008,(25):43-45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选择国家的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看好了中国这片投资乐土。是什么吸引他们?是政策?是市场?是人才?还是……骆鸿博回答:当然是市场!  相似文献   

11.
王辉耀 《职业圈》2008,(7):62-63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的大变革的时代.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迈向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社会,正在走向一个信誉社会.随着体制和机制的改变,随着信誉社会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越来越开始注重自己的品牌.……  相似文献   

12.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的大变革的时代.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迈向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社会,正在走向一个信誉社会.随着体制和机制的改变,随着信誉社会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越来越开始注重自己的品牌.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有一部大热的片子征服了无数的中国观众,它就是《功夫熊猫》。当我们再一次为美国电影工业唏嘘时,也不得不钦佩美国炉火纯青的文化营销。《功夫熊猫》的成功是美国的成功,在文化上,我们又一次被美国“偷袭”了。《功夫熊猫》把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用到极致,都是为了讲一个美国的故事给我们听。再去联想一下那些深刻影响我们的美国大片,发现其实都是同一个题材,  相似文献   

14.
这是美国学校作为介绍中国的课程所使用的一套教育录相带的说明书。这套录相带共26集,每集30分钟,从历史到现在,对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包地作了介绍。它是以美国官方的“公共电视台”(PBS)所放的巨型纪录片《龙之心》为基础编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外部世界十分重视对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认识。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美国课堂上作为向年轻一代介绍中国情况的录相带,却不是我们中国提供的,而是那些对中国带有偏见的人编制的,其中不乏对中国的误解和歪曲。本刊登载这套录相带的说明书,意在引起所有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同志的注意:中国人自己最有权威和条件正确介绍中国,只要我们以客观态度,不带政治宣传色彩,科学而艺术地编辑和创作出介绍中国的书刊和电视片,是会为海外的受众和教育机构所欢迎的。这项有深远影响的国际思想工作,不可等闲视之。而这份说明书所列出的外国人感兴趣的方方面面,也正是我们外宣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做工作的题目。  相似文献   

15.
正书中作者提出,中国与美国是合作,还是对抗?这种区别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的核心。该书认为,我们不能误解世界上两个最大、最强的经济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可能对现在动荡不定的全球经济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关系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病征,两个国家都陷入了相互依存的怪圈。中国越来越多地求助于美国,把它视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寄托。与此同时,美国也严重依赖于中国,把它视为其增长的主要来源。心理学家警告说,相互依存面临固有的不稳定,这种共同的病征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恶化。如果不加以治疗,相互依存的病征对美国和中国的经济都构成巨大的风险,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6.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4,(1):63-63
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美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钱文荣在他撰写的论文《斯诺登事件后的美俄关系走向》中指出,今天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越来越紧密,美国建立在"冷战思维"基础上的对华、对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促进作用。这就是我们在处理中美俄三角关系中必须考虑的现实。面对这种格局,关键在于我们要掌单位介绍了各自"握主动,不要被美国操控,办法是构建中俄、中美不同层次的新型大国关系。这就是中俄新型大国关系要建成如习近平主  相似文献   

17.
王辉耀 《职业圈》2008,(4):62-63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的大变革的时代。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迈向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社会,正在走向一个信誉社会。随着体制和机制的改变,随着信誉社会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越来越开始注重自己的品牌。我曾经以前在不同的场合说过,突围的人生需要自己来经营,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从一个圈子突围到另一个圈子,一个不断得到承认和认可,一个不断品牌经营和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旅美散记     
“法”在美国转眼间,我们来美探亲已经整整两个月了。先是在西南角阳光灿烂的加州待了个把月,现在是在东北部的宾州匹茨堡。这里已经大雪纷飞,一派北国风光。美国的南北气候差异,和中国一样大。在此期间,我们曾绕道去南方路易斯安纳州的名城新奥尔良访问过三天。因为,那里的罗约拉大学法学院请我去给教师们讲一讲中国问题,而且要着重讲“法律在中国的作用”。这可把我难住了。我只是个新闻记者,不怎么熟悉法律,而且中国长期以来靠的是“人治”,  相似文献   

19.
章于炎博士是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中国项目负责人,同时也是此次外文局财经报道培训班的美方合作方。 在网上查询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媒介融合”的倡导者,几年以来他在中外媒体交流上不断地搭桥牵线,力求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让中国新闻工作者看到大西洋彼岸的新闻视野,同时也让美国新闻同行了解中国新闻人的追求与困惑。  相似文献   

20.
我们中国对外出版集团北美考察团一行8人,本着“了解当前北美书刊业出版发行情况,改进外文局书刊对外宣传工作”的精神,于1994年7月14日至8月1日,访问了美国和加拿大。在19天的时间里,我们走访了美国最大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