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校是诚信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在诚信社会的建立和完善中负有重要的使命。目前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来自社会环境、教育、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大学生自身以及缺乏诚信管理机构等方面的因素。针对此,可从这几个途径来构建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1.确立诚信教育在高等院校德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2.更新诚信教育理念和模式,从知识走向心灵,由他律走向自律范式;3.完善高校规章制度,以诚信的制度约束学生;4.发挥表率作用,高校教师要努力做诚信的典范:5.开展全民诚信道德教育,以诚信的社会环境塑造学生。  相似文献   

2.
诚信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加强初中生诚信教育,既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微观角度看,初中生诚信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这种系统主要是由初中生诚信理论教育、宣传诚信与日常诚信教育几个子系统构成;从中观角度看,初中生诚信教育又是校园诚信教育中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初中生诚信教育理论、理念、内容变化的制约;从宏观角度看,初中生诚信教育处于社会诚信环境大系统中。探究初中生对诚信的认知态度以及影响因素,初中生诚信缺失的归因,初中生诚信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据此对初中生诚信缺失问题进行深入的学理性思考,有助于推动初中生诚信机制建设,增强诚信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和实践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韩奕 《文教资料》2007,(36):222-224
诚信是立国之本,是大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安身立命之本。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塑造个人健康人格的首要前提。本文集中阐述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等方面分析了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诚信"的内涵及诚信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深入透视现状和剖析成因,并在教育方式上采取适当的对策,以达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诚信缺失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列举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现象的基本上,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等各方面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可以通过优化社会环境、加强诚信体验教育、营造诚信的家庭氛围和完善高校诚信教育机制等方法来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5.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立身为人、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诚信教育是指从社会环境和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个体具有诚实守信品质、遵守诚信的道德规范。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通过多个途径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6.
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世之本,是社会生存发展之基。目前开放教育大学生的诚信现状总体来说是正面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诚信缺失现象。开放大学需要切实加强诚信教育制度建设、环境建设、自身建设,将学校诚信教育、家庭诚信教育、社会诚信教育和个人诚信教育相互结合,让诚信教育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贯穿,以期取得最佳的诚信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现实的消极影响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和大学生“诚信档案”,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诚信对事业成功的作用,同时教师率先作诚信的典范,这些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诚信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是国家强盛、文明的重要标志。注重和强化高校中的诚信教育,是未来社会公德普遍提高的需要,更是落实“以德治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本文指出了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提出了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从重视诚信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求知、求真的快乐,创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建立信用档案,严格落实惩罚机制,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注重诚信教育六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产生决非偶然.从客观上看有历史文化的根源、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失误与偏差和家庭教育的缺陷与失当等;从主观上看也与大学生对诚信的忽视和对诚信理解的偏差有关.大学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所以高等学校应积极承担起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渠道责任,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从德性伦理的视阈构建科学合理的诚信教育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重塑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形象,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加强高校诚信教育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诚信危机”的产生既有大学生自身因素,也有社会环境、教育、制度等外部因素。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把诚信教育与师德教育相结合,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加强制度的外在约束。  相似文献   

11.
一、诚信与诚信教育“诚信”即诚实守信。“诚”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信念,“信”是一种外化的道德行为。诚信是一种道德价值取向,是我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要求。诚信是一切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加强诚信教育,就要突出德育的基础地位和灵魂作用。诚信教育是引导学生完成接受诚信的道德价值的过程,它的前提是满足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本文的诚信教育是从教育目的出发,特指的是培养诚信之人的教育,即使受教育者成为富有诚信理念和诚信品质的人。诚信教育赖以建立的过程必须贯彻教育方法、教…  相似文献   

12.
诚信缺失问题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研究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从社会环境外部因素和高校研究生培养体制方面分析了研究生诚信缺失的原因。论文提出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应对措施,建议健全研究生诚信教育机制、重视对研究生诚信的引导和发挥研究生辅导员作用等。  相似文献   

13.
田冰 《太原大学学报》2012,13(2):88-91,95
当今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可以从提高自我认识、营造诚信教育校园氛围、加强社会诚信环境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个诚实守信的环境。诚信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除了依靠法律法规来约束以外,还需要教育和培养。从诚信教育对社会诚信环境的形成的重要作用、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诚信教育的主要形式和任务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阐述诚信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运用"现代社会学"理论,就如何加强诚信教育提出一些对策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生诚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缺乏实效性,信用评介体系和监督惩处机制不健全是当前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普遍诚信观教育和诚信法制观教育.提高诚信教育的有效性、健全和完善诚信监督与制约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诚信知行缺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诚实素材和守信素材的比例失衡;其二,诚信教育素材中内藏的动力机制欠缺。为更婷地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应根据诚信知行规律重新编排有关教材中的诚信教育素材;并要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教育活动,冲抵现行诚信教育素材中的负面效应;此外,还应加快诚信知行基本规律的研究和普及,提升教师的诚信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7.
人无信而不立,当今社会诚信的缺失已经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较为冷漠。学校教育目标是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育人放在首位。诚信教育的落实,有多种渠道,要挖掘教材中的诚信资源;教师要注意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予以感染;善于捕捉生活中诚信的事例,用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只要教师时刻注意诚信教育,学生就可以不断提升诚信待人的品质。一、挖掘教材中的诚信资源教材中有很多有关诚信的内容,教师不妨从教材资源入  相似文献   

18.
诚信问题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诚信教育迫在眉睫。诚信教育的基础是要从诚信价值观的培养入手,而大学生诚信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则应是确立什么样的诚信价值观。大学生诚信价值观既要与当前社会主流的诚信价值伦理相契合,又要从传统诚信文化中汲取精华。教师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他人,应该谨慎地选择自己的教学、管理与交往行为,为大学生诚信价值观教育提供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19.
关于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调查可知,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学风建设、思想生活、就业等方面。产生大学生失信现象的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监督机制、学校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个人自律不够等的主观因素。因此,必须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营造高校良好的诚信环境,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约束机制,倡导“自律”精神,有针对性地寻找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20.
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大学生诚信缺实,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教育本质,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通过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等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完善高校德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