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十月革命后,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标志着苏联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革命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然而,在这之后,经济领域里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并没有因此停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资产阶级法权还没有完全取消;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方面,资产阶级法权还严重地存在着,在分配关系方面,“就产品‘按劳动’分配这一点说,‘资产阶级法权’仍然占着统治地位”,仍然是社会各个成员间分配产品和分配劳动的调节者。加之资产阶级、国际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影响,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新的资产阶  相似文献   

2.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宁称它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能够实现,而且一定要实现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根本原则。”(《列宁选集》第3卷第315页)这也一直是国内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争论激烈但至今尚未圆满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邓小平认为,实行按劳分配,是整个国家的重大政策,这个问题从理论到实践,有好多具体问题要研究解决。本  相似文献   

3.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20世纪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历史性难题,也是一个涉及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历史性课题。面对这一难题,100多年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进行过不懈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理论推断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在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发展规律的同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一些科学预测: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直接占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商品、货币退出经济生活;国家开始消亡;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历社会主义的实践,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看法不是根据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八年冬,我曾写过一篇《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见《陕西师大学报》一九七九年第1期)。当时曾提出:十月革命后,列宁开始想通过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全民的计算与监督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后来发现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这条道路走不通,才又转向以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本内容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列宁从实践中找到的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好方法。这几年来,国内学者对新经济政策问题开展了广泛的讨论,使自己得益不少。但作者仍觉得余意未尽,有必要从列宁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进一步探讨这一论题。  相似文献   

5.
按劳分配思想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和论证了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实行的按劳分配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有所不同的。社会主义多层次的联合劳动要求实行多层次的按劳分配。多层次、不完全的按劳分配决定同工同酬、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它只适用于同一联合劳动层次的同一核算单位内部。而在不同的联合劳动层次和不同的核算单位之间,由于经济效益不同,是不可能实现同工同酬、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还存在着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和商品经济,所以必定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才能达到整个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成员之间收入的差异。以按劳分配作为衡量个人收入是否公平的标准,平均主义和收入过份悬殊都是社会分配不公的表现。社会分配不公,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批判资产阶级史学中形成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而革命,在马克思看来,是把批判的武器变为武器的批判。列宁指出:早在1843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这个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中“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批判的观念是贯穿在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的一个统一的、重大的主题。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包括历史理论和历史编纂学)也是这样。它一开始就以批判地战胜资产阶级史学为目标。  相似文献   

7.
政治·经济以创新的精神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曹桂华曲春杰(2,l)牢牢把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于维军(1,l)毛泽东晚年平等思想探析···‘··……张辉丰雷(3,l)谈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毛泽东的贡献 ’‘”“””’“‘”“.”‘·”“’…”··············,···……王小兰(2,4)从郑培民精神看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取向……萧疆(2,8)列宁…  相似文献   

8.
由中青年经济学者李子猷、刘永佶、王毅武、宋宁合作撰写的《列宁的经济学说》一书,即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国第一本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列宁经济思想的专著,颇值得一读。全书除导言外,分三篇二十章。在第一篇,作者专设一章以全面、系统地考察列宁的人口思想及其历史发展。这是我国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中较为详细、具体而深入的阐释和论述。在第二篇中,作者对列宁有关“垄断”的概念作了认真的研究,并且比较深入地阐明了一种新的看法:“垄断”是建立在独占生产资料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第三篇中,作者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列宁有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得出了若干新的结论,如:把列宁提  相似文献   

9.
黄征、张涌泉两位先生之《敦煌变文校注》由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姜亮夫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赞誉其“胜义纷纶”、“为敦煌变文校理之集成之作”。后辈学而习之,发现其中一些校注,尚有研究之余地,故草成只言片语,作为补注,仅资谈助。其一,卷1《伍子胥变文》中之“欲似”。校注原文曰:“欲以(似):同义连文,‘欲’亦‘似’也。王钅英《诗词曲语辞例释》‘欲[三]’:“按《通释》‘欲似’条云:‘欲似’,就是似,‘欲’字没有意义。’其实,‘欲’、‘似’二字连用也是同义重言,‘欲’即是‘似’的意思。”本文按:“欲似”中“欲”字,加深了“似”的程…  相似文献   

10.
《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笫4期发表金雁同志的读书札记《谁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她读到苏联1972年出版的B·B亚历山大罗夫著《列宁与共产国际》一书中译本(郑异凡、杨光远、郑桥译,求实出版社1984年5月版),书中引证并批判了布哈林于1922年11月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所作《关于共产国际纲领的报告》中的一段话。作者亚历山大罗夫这样写道:布哈林声称“在不同国家将产生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布哈林对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的提法和分析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毫无共同之处。”苏联学者至今还按苏共中央于1929年和苏联最高法院于1938年对布哈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编了柳宗元的《童区寄传》。课本中对一句话是这样逗断的:“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关于这句话,课本上有一个注释:“[虚所]集市。虚,同‘墟’。”还有一个练习题:“解释下边加点的词”——“之虚所卖之”。 根据课本对这句话的句读和练习题的要求,《教学参考书》作了相应的处理: 首先是“解释下边加点的词”:“之虚所卖之(前一个‘之’,动词,相当于‘往’、‘去’。后一个‘之’,代词,指区寄,相当于‘他’。‘所’,名词,相当于‘处所’、‘地方’。) 其次是“补充注释”:“[去逾四十里]去,离开(不应解成为‘来去’的去)。”  相似文献   

12.
黄征、张涌泉两先生《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是后学了解敦煌文献的重要资料。笔者在学习之余,发现其中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其一,卷1《捉季布传文》中之“尽”。原文曰:“尽,原录作‘斩’。原校:‘斩’原作‘阵’,据丁、已、庚、辛四卷改。按:原卷先写‘阵’,旁改为‘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发展要求形成独立的个体主体 ,个体主体的形成从其经济条件来讲 ,要求人作为主体必须具有独立的经济人格 ;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全社会的生产资料及生产过程充分实现社会化 ,而社会化的最终标志又是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回归到社会主体即人民手中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共同富裕”为核心价值目标追求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只能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均有产权 ,都是有产者的基础上。因此公民产权应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社会主义社会应是“公民产权本位”的社会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同步地建构“市民社会”和市场机制 ,必须同步地建构“市民社会”个体主体的所有者身份和交换者身份 ,必须同步地建构人与人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列宁十月革命后对俄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凝聚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实践上的艰辛探索和呕心沥血,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历了由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的转变,其间提出的许多新思想,新理论,对我们推进改革开放进程,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也是一切从半殖民地、半封建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特征主要有: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第二,在经济关系方面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三,在分配关系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实行的是不完全的按劳分配。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这些经济特征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明确认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避免“左”和右的错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按劳分配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按劳分配的思想,最初是十九世纪法国圣西门主义者提出来的。圣西门的门生写道:“在将来的社会里,每人应该根据他的能力,占据某种地位;并按照他的工作获得报酬。”他们认为,“按照能力工作而获得报酬的原则是一定能调剂将来社会的”(转引自吴藜平,《社会主义史》,三联书店1950年版,108页)。圣西门主义者曾把这个主张概括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不能、承认不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一直存在截然相反的不同意见。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肯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认识的又一个飞跃。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大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撮告中,根据邓小平理论和我国国情提出:“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分配理论和分配方式上的一次思想解放。因此,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9.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谈到社会主义制度时指出:“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毛主席还指出:“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20.
正确开展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的思想斗争,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在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无论是‘左’倾或右倾,都是不利于革命而仅仅利于反革命的”。最近,邓小平同志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作出了新的总结和概括,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