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做一个道德高尚的贤者。校长是学校的第一品牌。校长能否真正成为全校凝聚力的核心,关键在于他要让自己的灵魂“闪光”,让闪光的灵魂去照亮和引导全校的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2.
生命在追求中闪光─—记贵州省安龙县教研室布依族数学教研员王仲坤陈显鑫“人活着,总要为后人留下点什么。”——主人公的话王仲坤——一个普通的专职教研员,一生致力于小学布依族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那一大握证书、奖状、出版的书籍和发表的论文剪辑,犹如一块块里程...  相似文献   

3.
教育界前辈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就是说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需要很高的道德修养。忠于职守,敬业爱岗,忠诚于教育事业,应该是我们每个教师的标准,是自己对自己最重要的要求。我们每个人应当把培养学生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能够站在如此思想认识的高度来看待教育,就一定会热爱教育,更会热爱学生。只有我们把教育视为体现自己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工作,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简单的谋生手段,我们就会尽心尽力地培养学生,为教育奉献一生。那么,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甘于过清贫的生活,不去追求什么“轰轰烈烈”,不去追求什么“经济效益”,只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设身处地的替学生着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就不失教师这一身份。我是一个有着31年教龄的老教师,怎样做一个好老师,怎样成为一个让学生喜欢、尊崇的好老师,一直是我奋斗的目标。通过多年的教学经历,我觉得好教师应该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在这篇作品中,周国平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尚和卑鄙。我想,周国平所说的灵魂生活,应该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精神生活。的确,灵魂生活是丰富还是贫乏,是深刻还是肤浅,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生命品位的高低。人人都有灵魂,但并不是人人都有心灵生活。看一个人是否有灵魂生活,要看他有没有纯正的精神追求。人的物质追求,是为了安顿肉体;人的精神追求,是为了安顿心灵。一个人,不管多么有钱,不管有多高的文凭,多高的官位,如果缺乏纯正的精神追求,就绝对…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情感、人文情操等,合理地加以阐发,有效地加以渗透,适度“灌注”,使人生得以感悟,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无疑是新世纪和《语文课程标准》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关注他们的生命状态.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课堂,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追求     
每当我一个人静思默想的时候,心底总会涌出一个挥之不去的想法:上帝赐予我们鲜活的生命,该不是让我们把精神浸泡在酒杯里,让灵魂交给享乐?哥白尼曾说:“人的天职在于探索真理”没有追求,青春如同枯木败叶,了无生机;没有追求,人生就像断水之江河,十分贫瘠;没有追求,生命宛如枯萎的鲜花,毫无意义;没有追求,人的精神世界将是荒芜一片,无比苍凉。追求有轰轰烈烈的伟大,有朴实无华的平凡,有义无反顾的执,也有大起大落的悲壮。  相似文献   

7.
关注生命的教学才能立住脚跟.滋养灵魂的教育才会永放异彩。在植根于“有魂教育”的“无痕教学”中,我体验着,收获着……  相似文献   

8.
王连仓 《宁夏教育》2013,(11):43-44
国学大师王国维把诗歌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认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诗歌创作中同等重要。借用大师的话来形容语文课堂教学,余以为,课堂教学首先要追求并一辈子要追求的当是“有我之境”。只有“有我”,课堂教学才有灵魂;  相似文献   

9.
写作,原本是写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渲泄,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作文是学生精神的家园,人生的“断代史”,写作主体——“我”是作文的灵魂与生命,是不可替代的“这一个”。然而,纵观现在的学生作文.心理上的“怕”,思维上的“窄”,行动上的“懒”,语言上的“瘪”,技巧上的“拙”,仍然是当前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通病。在教学方面,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  相似文献   

10.
陈万勇 《师道》2003,(7):8-10
认识高万祥老师是一种偶然,但又有着情理之中的必然。在2000年第9期的《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封面人物中,我接触到了一个鲜活而丰满的高万祥。首先嵌入我心灵并让我肃然起敬的是那篇《做一个有追求有抱负的优秀语文教师》,短文中有两句话特别让我感动:“作为一个幸运的成功者,如果能帮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成功,才是真正的幸运和成功。”“把语文和作文教学当作是培育生命的神圣事业,当作是不断丰富自己、创造自己的幸福事业,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美好,我的精神生活也就随之充实愉悦。”仿如慈爱而睿智的洪钟声在耳边响起,醍醐…  相似文献   

11.
教师百花园     
《小学自然教学》2012,(8):F0002-F0002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科学教师,区科学学科带头人。曾荣获全国优秀科学教师、河北省优秀科技辅导员、桥西区优秀教师等称号和石家庄市青年科技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并获奖,主持的“情境教学对儿童科学思维培养”研究课题被列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并在2011年成功召开了“小学科学情境教学”个人教学主题研讨会。多次在“国培”活动、省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做示范课、观摩课,撰写论文与案例在《科学课》上发表,另有二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其他刊物上发表。近四十篇论文获奖。  相似文献   

12.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乃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追求。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前进呼唤着创新教育。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生命”与“教育”两者的关系成为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关注热点,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就此问题给出了近乎相同的答案,那就是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成长过程和成长规律,教育必须彰显生命价值,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有效教学作为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姚雅丽 《广西教育》2006,(3A):19-19
和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强调情感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唤醒学生心灵,让学生体味生命关怀、感受生命的最佳途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学的功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生命的价值呢?我在实践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生命在追求中延伸,人生在奋斗中闪光。郭风的散文诗《调色板》,以饱满的激情、浓郁的诗意为此作了最好的诠释。作品凭借对“蓝”、“绿”、“红”三种色彩的感悟和理解,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生命追求,塑造了一个孜孜不倦进行追求的进步青年的形象,谱写了一曲自我完善的壮歌。读后发人深思,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开篇如奇峰突起,笔力遒劲。“我在生命的调色板上,大胆地涂着蓝色、绿色和红色……”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大胆”一词,有力地表现了“我”面对现实、展望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接着紧承上节,借对三种色彩的感悟,以象征手法表白了自己要…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灵”与“活”,它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灵魂的,是有思想感情的,因而它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呢?我认为,它至少源自于以下四个方面:一、课堂活力源自于教师充满激情的诱导首先,我们可以用饱含深情的导语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例如,我在教《崇高的理想》时,先满怀激情地作一番开场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期望自己的道路坦荡畅达;老年人壮心不己,期望自己的晚年充满温馨。同学们,我们青年人应该树立起远大理想,让我们的生命活…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狄德罗语)”。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着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师生情感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创新教育是指学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教育活动。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吴俊 《教育现代化》2005,(10):74-75
“灵动”指教师教学的智慧,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灵动的数学课堂就是教师发挥教学智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状态,灵动的课堂就像一首绮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教师在课堂中追求“应试”,把学生当作被动学习机器,或者一味追求“活”而离真实越来越远,课堂没有生命,没有成长的气息。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教育是当今创新教育的热点之一。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教学,必须强化“主体性原则”,创新是主体生命潜能的一种极致闪光,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试想一个没有主体意识,不能发挥主体潜能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所创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性=主体性,一切教学的终极关怀,便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获得与张扬。酬此笔者认为教学要注重“心灵自由”的营造。[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