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科学“十五”优先资助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95年出版发行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优先资助领域>,其中的地球科学部分,对地学的科学基金项目遴选以及各分支学科重点研究领域的形成和强化,均起到了积极地导向作用.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其整体包容面过宽,与部分领域过窄、针对性过强的弱点相当突出.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学科战略论著,包括<固体地球科学和社会>(Solid-Earth Sciences and Society)、<走向21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以及待发表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等,对地球科学最近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优先发展领域乃至重大研究课题等均有广泛的讨论.鉴于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分别成立了学科、学部专家咨询组,对地球科学及各分支学科近期发展的方向及前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期间优先资助领域进行了研讨.在广泛征求学术界意见的基础上,提请学科评审组会议审议,进一步修改补充,最终形成地球科学"十五"优先资助领域的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2.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认真总结地球科学各个分支学科近年来发展的基础上,对地球科学的前沿与发展趋势,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特色与薄弱环节和发展的战略设想及应重点发展的支撑技术与重大科学工程等问题进行了较祥细的论述,文中最后还就如何发展我国的地球科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全球高科技对材料科学提出的新挑战,材料组织演化理论及有关知识单元的发展史,新兴产业链是学科交叉和群体性技术革命的产物,国际上创立新材料制造科学体系的借鉴,走中国的道路创立新材料制造科学体系的路线图和"十三五"期间的紧迫任务与措施6个层面论证了创建新材料制造科学体系是迎接制造业全球竞争的前瞻性战略布局,是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建设制造强国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4.
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泉,加强基础研究,前瞻未来科学发展方向,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是新时代国家对中国科学院学部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的新要求。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旨在探索各学科内在发展规律,前瞻各学科中长期发展趋势,把握新兴和交叉学科发展方向,明确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指导我国相关学科发展。文章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的基本情况,并通过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的实施效果与影响。研究表明,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政策影响和学术影响,在夯实我国学科基础、优化科技布局、促进人才培养、增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方面均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赵九章小传     
《今日科苑》2017,(4):39-40
赵九章是我国著名的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他先后创立了不少地球科学研究机构,并开辟了许多新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领域学科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科建设是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文章利用科技部、中科院、基金委公开发布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地球科学各二级学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论述了中科院地球科学各二级学科的发展现状。并与后续二级学科的分类描述共同组成了中科院地球科学学科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7.
2004年以来,地球科学部先后组织了“地球系统科学战略调研”、“地球科学部‘十一五’发展战略”、“中国与国际地球科学发展现状比较与资助战略分析研究”、“国外科学基金地球科学学科资助规律研究”等课题,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国际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我国地球科学的特点、现状及与国际地球科学发展的差距。这些课题是“十五”战略与政策研究基础的延续和深化,吸取和整合已有的战略研究成果和资料,深入分析各类资助数据反映的政策内涵、各类项目资助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启动地球科学“十一五”规划提出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尹成芳 《情报探索》2020,(5):129-134
[目的/意义]旨在对地球科学学科进行全面画像,为机构、学科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及"双一流"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和竞争力分析。[方法/过程]通过比较法,综合对比前人研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利用2014年11月和2019年11月ESI两次更新数据,对比分析研究领域、国家或地区、研究机构、期刊等地球科学学科的动态发展情况。[结果/结论]全面揭示了2015-2019年是中国大陆地球科学学科快速发展的5年,不仅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上升幅度较大,而且进入ESI排名的研究机构数上升了2.65倍。虽然研究机构仍以大学为主要研究阵地,但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让地球科学学科高水平论文写在祖国土地上,是今后研究者的追求和践行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基金》1991,5(2):76-76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适应基础性研究工作的特点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下简称重点项目)。第二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的三个层次。重点项目主要是针对我国科学发展与布局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学科领域新生长点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回顾《地球物理学报》创刊61周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总结办刊经验和体会,提出今后发展计划和措施。《地球物理学报》是展示我国地球物理学研究成果的窗口和对外学术交流的桥梁,是推动我国地球物理科学发展的龙头,其品牌在国际地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知名度。六十多年来,该刊为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展望未来,《地球物理学报》能够继续为我国地球物理事业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国际学术期刊剧烈竞争的环境中,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陈文勇 《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22(6):401-402,434
近些年来,情报学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分化出了一系列新学科,它们的发展对促进情报学学科体系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情报学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可喜的局面.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情报学理论研究者,在情报学新学科的创建、研究、发展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不注意研究主体的素质提高和研究能力的磨砺,仓促推出新学科;缺乏学科采掘模型的整体研究,在情报学学科体系的某些狭长地带上密集开犁;不探索学科的形成机制和"潜"与"显"科学的转换特性,急于求新或以"潜"代"显";不作情报学学科体系的宏观思考,以单科拓进和学科的局部开发代替学科整体格局的系统运筹.这些问题都说明,我们对于情报学新学科创建的理论研究很不够,对于情报学新学科发展的宏观控制能力也不强.为科学地创建和有效地发展图书馆学新学科,正确认识情报学新学科的衍生发展规律,我们应努力做好下述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农林高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期刊与农学学科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提出农林高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期刊布局策略。【方法】以29所农林高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期刊、高校农学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评估结果以及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的农学学科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层面对比农业科学类期刊整体学科分布与高校农学学科整体分布情况,并从微观层面分析农业科学类综合性和专业性期刊与本校农学学科的关联情况。【结果】与农林高校农学学科现状相比,高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高层次期刊在数量和学科布局方面都有提升空间。作物学、兽医学、畜牧学等优势学科相关期刊建设不足,农业资源与环境、草学等学科相关期刊出现空白。农业科学类综合性期刊占比较高,达到59.68%,各刊发文学科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的学科体现出较均衡的关联性;专业性期刊建设体现出与本校优势学科的较强关联度。【结论】应结合农林高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期刊与农学学科的关联性现状,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导向,集群发展、统筹布局;促进分级分类发展,优化农林高校主办农业科学类期刊的学科布局和层次布局;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强化期刊专业化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地球物理学报>创刊于1948年6月,其宗旨是:反映我国地球物理科学的重要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我国地球物理科学事业,推动学科发展,培养和发现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50年来,先后由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翁文波、傅承义担任<地球物理学报>编委会主编,现任编委会主编是刘光鼎院士.聘请中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一个掌握研究导向、评审严格公正、高学术水平的编委会,并组建了一个精悍、高效、敬业的编辑部,制订了严格审稿、编辑、出版制度.编委会、编辑部一贯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科技编辑出版的方针政策、法令和条例,认真实施办刊宗旨,尊重科学,支持创新,扶植人才,遵守职业道德,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试论创建中国特色的旅游科学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化旅游和旅游科学的发展均方兴未艾,世界和中国旅游发展的迅猛与旅游科学研究滞后已构成矛盾,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旅游研究范围狭隘,层次低下,理论匮乏与我国旅游发展的片面性、短视性、盲目性密切相关。建设我国旅游科学应从旅游的客观性质、快速发展和空间差异出发,遵循全面性、超前性、区域性原则。在我国,应建立旅游科学一级学科,建设旅游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旅游基础科学研究与教育机构,突出中国旅游科学的特色。新世纪的旅游已成为重要的经济环节、公民义务和权利、世界和平和国家统一的纽带,创建中国特色的旅游科学学科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工科的建设对专业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以地质类和相关工科专业的地球科学前沿课程为例,在剖析地球科学前沿课程主要内容和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新工科背景下地球科学前沿教学中的新理念,并以此为基础,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能掌握地球科学前沿的相关基础知识,又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4月6日,2016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发布了2014-2015年度学科进展研究成果。会议由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主持。把握学科发展态势和规律,深度解析科学问题,发现潜在的突破口,明确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优化科技资源,谋划学科布局,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对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大导向和支撑作用。为推动我国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  相似文献   

17.
资源科学研究的新视角——自然资源流动过程与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成升魁 《资源科学》2006,28(2):199-200
1 自然资源流动研究提出的背景 20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资源科学研究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期间,我国自然资源研究逐步进入了由以摸清国家资源家底为特征的、大规模的资源考察向以理论总结和学科体系建设为特征的资源系统研究转变的重要阶段。在资源科学理论总结方面,长期大规模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研究及其与国家中长期发展、区域性发展规划紧密相关的生产力布局与资源合理配置等研究,为资源科学积累了丰厚的研究资料、实践经验以及系统的理论准备。在此基础之上,我国老一辈资源科学研究学者先后进行了资源学科体系、基础理论等诸方面的总结与凝炼提升,为资源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和开创性贡献,《资源科学百科全书》与《中国自然资源》系列丛书的出版就是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地球系统科学合作伙伴及对我国在该领域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为中心的国际地球系统科学合作伙伴这一科学联合体产生的时代背景,它在推动高层次科学合作、学科交叉和集成研究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正在组织实施的联合研究计划,这对于地球科学、宏观生物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最后,就如何在我国开展该领域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快城市森林建设 走生态化城市发展道路(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慧 《学会》2003,(11):15-17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蓬勃兴起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于 2 0世纪 80年代末期 ,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 ,城市森林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显著的成效。1.把城市森林建设纳入了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成果 ,从整个国土生态安全角度 ,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我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科学布局的框架、建设技术和综合评价体系。城市作为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中的“点” ,其核心内容就是发展城市森林。通过在全国12个示范城市森林建设 ,对城市森林的建设理论、发展规划、构建模式、树种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简写为BJ)”“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简写为HII-CAJ)”及SCI 入选期刊的学科分类,为我国顶尖科技期刊建设中期刊的学科布局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2011—2013年入选BJ、HII-CAJ和SCI期刊的学科分类进行分析,对顶尖科技期刊的建设及其学科分布提出建议。【结果】 在2011—2013年,入选BJ、HII-CAJ、SCI的科技期刊分别有168、233和160种,3年连续3次入选的期刊分别有45、122和135种,45种BJ期刊涵盖10大自然科学学科门类,122种HII-CAJ期刊和135种SCI期刊则分别分属于除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及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外的8种学科;2011—2013年同时2次入选BJ、HII-CAJ的期刊有30种,分属于除交通运输和航空航天外的8个学科。【结论】 以计量分析数据为依托,加快我国顶尖科技期刊的遴选和建设,并按各学科科技期刊数量进行科学布局,为我国各学科领域优秀稿件的发布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