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涛 《现代语文》2008,(2):86-87
从织云这一形象入手,分析她的悲剧宿命,解析男性意识对女性的渗透,解读在男权文化统治下,女性的"他"者地位及其无法改变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
从拉康镜像论交叉视域看,《福尔赛世家》中的伊琳,身处典型男权制社会的女性,其主体构建过程必然决定于男性"他者"与她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男权制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的"规范性注视"下,以及其夫索米斯提供的否定她自我的存在的"他者"与她的主体构建形成一种否定关系时,她的女性自我意识被极度压抑,几近泯灭;与志趣相投、两情相悦的波辛尼互相吸引,互为镜像,从对方的镜像中看到自己认同的"他者",她的自我意识开始复苏萌芽;而老乔里恩对她的无私援助与精神支持和小乔里恩对她的欣赏肯定及灵魂交流所提供的"他者"的持续同化也幻化为她的镜中之像,成为她构建自我的对应物,最终成就了她的主体构建。  相似文献   

3.
黄荷  胡燕 《文教资料》2009,(15):30-32
本文作者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的视角对<还乡>中女主人公游苔莎的悲剧进行了再审视.作者指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文化上对男性的依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女性他者地位,是导致游苔莎悲剧的深层原因.游苔莎迷恋浮华的城市生活,迷茫地进行自我身份的主体性追寻,最终她意识到了自己的他者地位,但为时已晚,使得其悲剧性结局融入了悲壮.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女作家乔治·桑深深体会到男权中心传统对妇女的压迫和种种不公平待遇。在其作品中,乔治·桑往往从女性视角出发进行创作,用细腻的文笔描绘出同时代女性生活和生存现状。在小说《康素爱萝》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向读者讲述了不同阶层女性的生存境遇。本文拟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的他者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部分女性形象来揭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他者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相似文献   

5.
<呼啸山庄>体现了艾米莉对"菲勒斯"为中心的传统社会的不满与反叛.以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觉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论证了作者以独特的审美视觉提升女性的"他者"地位,动摇菲勒斯的"主体"地位,质疑男权宗教,从而向男性中心论发起反抗的远见卓识和女性觉醒意识.  相似文献   

6.
英国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183;德拉布尔的《红王妃》通过历史取材,“重述”边缘话语。她挖掘处于边缘地位的历史人物被掩埋的话语,展示众多受压迫女性的心灵史,揭示女性受男权社会支配的历史生存本质。她以边缘话语质疑主流意识形态,在颠覆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解构了“大历史”的客观性,同时把作为“他者”的女性从历史舞台的边缘推向中心,体现了她消解旧历史主义中心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或接受自身的"他者"身份,顺从地成为男权社会的受害者;或积极努力地和男性结盟,成为男权社会的共谋;或敢于打破男权社会的桎梏,积极寻求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勇于探索反抗压迫的方式。通过这些形象的刻画,作者暗示女性想要摆脱"他者"身份,找到合理的女性坐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8.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赛珍珠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大地》的女主角阿兰,重新审视与阿兰相关的情节,解读阿兰这一人物所带有的女性意识。阿兰并非具有反抗男权制的意识,她并没有从沉默顺从走向觉醒成熟,她没有把自己看成主体,她丧失了自我意识,成为"他者",她的一切行为都来自于将自己置于"他者"地位的意识,至死都未改变。  相似文献   

9.
薛涛的抒情诗是真实的女性心声,诗中以鲜明的女性视角,把她的生命体验倾泄出来,反映了她对附属于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的执着探索;对女性失落在男权体制下的情爱的寻找;以及对苑囿于男性世界中的女性独立人格的渴望.薛涛的女性意识实质上是对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反抗,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相似文献   

10.
周静 《文教资料》2009,(18):140-141
自古以来,麦克白夫人始终被认为是邪恶女性的代表.但如果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麦克白夫人的形象,就会发现她不再是被钉在历史审判柱上的罪人,甚至可以成为女性进步思想启蒙的代表.她在性格、品质、爱情观等方面都具有现代新女性的特征.在她的身上也更是体现出了女性在男权时代被压迫的悲剧意义,更能引发人们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剧作中塑造的女性千姿百态、形象各异,几百年来深入人心,经久不衰。 20世纪法国文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曾评论道,在男权社会中,他(男性)是主体(the Suhjeet),是绝对(the Absolute),而她(女性)则是他者(the Other)。而波伏娃认为,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作为男性中心文化的“他者”而被建构的,是相对于男性主体的客体,扮演着男性强加给她们的角色——“家里的天使”。  相似文献   

12.
杨波 《考试周刊》2014,(52):20-20
《觉醒》主人公艾德娜生活在美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男权社会,为了确保霸权地位,统治集团通过以宗教、婚姻等为载体的思想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向女性渗透,宣教"男尊女卑"和"贤妻良母"等标准,询唤女性自觉遵守其规定的"女性身份"。"大岛"之旅唤醒了生活安逸但时常感到孤独,压抑的中产阶级女性艾德娜的女性意识,使她踏上了反抗男权思想统治的道路。本文分析了艾德娜在觉醒过程中尝试的三种女性身份,揭示了她挑战男权统治必将付出生命代价。  相似文献   

13.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一部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小说文本描述了女性形象莉丽.布里斯科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过程——从对女性意识的困惑、到对男权社会的反抗直至对自身女性气质的觉悟。通过对她心路历程的解读和对她所具有的女性气质在男权社会中所占据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地位分析,现代社会并非是绝对对立的男女二元对立的社会,男女两性因素在社会中应该相互依存才能共同创造世界,由此提出建立两性和谐的文学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理论普遍认为,男权社会把女性"女性化"为被动、内向的客体和他者,同时赋予男性主动、外向的主体优势。但是,往往被人们忽视的是,违背人性的"男性化"的过程也使男性受到损害。曼斯菲尔德关于女性的一些短篇小说不仅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沦为他者和客体的过程,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也反映了男性在男权社会的隐痛。  相似文献   

15.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是西方女权主义建立的奠基人,她以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人权思想与自由主义哲学理论作为理论依据探讨两性之间的差异,指出女性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社会现实。在意识到这种性别上的歧视现象之后,她提出可通过教育与社会制度的变革来改变社会中女性地位给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待遇,从而正面挑战男权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6.
男权主流社会的反抗者——再论卡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里美作品《卡门》中的卡门是男权主流社会的反抗者。论据有二:男权主流社会中的标准女性温柔贤惠,对男性具有依附性,卡门强悍不羁,具有主宰性支配性;男权主流社会中的标准女性对爱情或婚姻从一而终,九死不悔,卡门视贞操如草芥,为不爱宁死不屈。她身上折射出的女性的觉醒意识,是男权主流社会永远的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玛格丽特和陈白露两者命运的分析,说明在男权社会里,被置于"第二性"的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否则等待她的命运只能是堕落.为避免堕入卖笑生涯,只能以死亡达到对自身的救赎,以反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相似文献   

18.
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人是生就的,而女性意识则是社会赋予的。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女性被赋予了他性,次等和从属的地位。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女性的生存状况并没有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有所改善。苔丝的命运是与那个社会紧密相连的,与她生活的那个父权制、宗法制社会紧密相连的。“家中的仙女”和“阁楼上的疯女人”成为了男权社会衡量女性的标准,“谁掌握话语权谁就掌握‘真理’”。  相似文献   

19.
尽管战争让所有男性遭受重创,但举步维艰的女性作为历史叙事的参与者,同样也默默无闻地为世界和平的构建作出了努力和牺牲,只不过在以男性为核心的历史长河中,被抹去了男权支配下的主体身份与历史记忆,成为客体化的"她者"。《英国病人》中的汉娜身处战争与男权的桎梏下,最终也未能逃离多舛的女性宿命,沦为战争与男权的牺牲者。  相似文献   

20.
《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小说充满了男权主义思想.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遭到了严重扭曲,她们分别被描述为浪荡女和妓女、愚蠢和粗俗的女性、男人的附属品和作为性客体的他者.女性的主体意识被边缘化,自始至终都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