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才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同样,人才培养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才培养就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任何人才都是特定的社会的人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都有自  相似文献   

2.
教育目的是国家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蓝图,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阶级办教育,都有自己的特定教育目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与人才标准。从教育文本的比照研究来看,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才培养的总路向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角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转变到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定位;从四有“新人”到四有“公民”。  相似文献   

3.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人有个体差异,社会人才需求呈多样化,由此,不同层次、类别的大学的人才培养类型有所差异。而厘清三者区别与联系,抓住各类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是科学有效开展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前提。培养应用型人才,推动新兴和特色专业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是关键。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是核心。培养复合型人才,开展跨学科教育,加强通识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应该做到 :一是制定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是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 ;三是建立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四是确定符合社会发展和阶级统治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 ;五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选拔制度。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通识教育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根据大学类型、层次以及社会对大学人才的需要层次,我国的不同类型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采用不同的通识教育模式。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6.
徐国莉 《辽宁高职学报》2013,(11):25-26,109
通过分析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现状,从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分不同层次角度出发,认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也应分不同层次以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市场需要的汉语国际教育初级人才。基于初级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与高职教育属性高度契合的分析,构建了初级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高职初级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框架。  相似文献   

7.
任何时代的学校教育,本质上都是使受教育者符合社会的要求。在阶级社会中,社会要求集中地表现为阶级的要求和意志。而要使学生日后能符合社会的要求,离开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是办不到的。当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目的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而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保证在于对学生实行科学的教育和严格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从人才结构理论看高职人才培养规格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几种不同的人才结构理论,不同的人才类型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不同的社会功能要求不同的人才知能结构,不同知能结构的人才要求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其相应的课程体系,因而决定了不同教育类型的不同人才培养规格.  相似文献   

9.
目的性是人类实践的一个根本特征。教育这种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也必定有一定的目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过程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教育目的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教育目的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对人才的质量要求的变化,它具有阶级的和历史的制约性。 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各级各类人才的具体培养规格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从事专门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有中等的和高等的、专业的和职业的学校、学院和大学。由于社会人才有专业、职业之分,专门人才的培养一般也总是分不同专业实施的。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不同专业(职业)人才的特殊要求为依据,因此,不同专业(职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存在差别,这是很自然的。但因为不同专业(职业)人才总是服务于、生活于一个共同的社会,所以,在不同专业(职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上,除了有不同的特殊要求外,总有一些一般的、普遍的、共同的要求。我们把教育的某一层次或某一类型所有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教育类型和培养的人才类型相同,都属于职业教育并培养技能型人才,但由于其层次不同故而人才培养必然存在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高职教育具有人才培养起点高、规格高、"双证书"层次高以及高职生具有就业岗位宽、社会期望值高、发展后劲足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差异性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利于培养出社会期望的职业层次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 ,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 ,是邓小平论述中的核心。邓小平同志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点出发 ,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使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阶级地位有了明确的归宿。围绕这一核心 ,邓小平同志还从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人才与教育、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等方面做了深刻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大众化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成人与成才并重的人才培养原则,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是教育思想的反映。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摆脱传统教育思想束缚,不断发现社会发展对人才新要求的过程。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有什么要求?这是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新的人才观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方面技能应用型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标准有距离,缺乏社会适应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的不同要求,本文从七个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改革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人才,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那么,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致力于人才培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呢?一、树立现代人才观是培养好人才的前提不同的人才观对人有不同的看法。现代教育人才观认为,任何一个人,只要通过教育,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某一方面的才能,并  相似文献   

17.
高校继续教育在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提供不同层次、有特色的高质量人才。以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审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路径,采取多模态交叉组合课程,走向非平衡与非线性教学模式,满足实践应用的前沿研究,探索我国继续教育在终身学习型社会背景下优化人才培养的共识度、耦合度、互动度和融合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为此,各高校的法学教育在完成法学专业对人才培养共同性要求的基础上,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师资条件、办学传统与条件,特别是所依托学校的强势学科等实际情况,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走一条有特色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之路,以满足社会不同需求主体的不同需要,避免人才培养中的"千人一面,千校一面"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于职业学院来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实际需要。职业学院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并根据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培养教育,完善人才培养手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酒店服务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当今,是素质教育的时代。德育首位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为社会主义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近代著名教育家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古今中外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纵观阶级社会历史,无论是奴隶主义教育、封建主义教育,还是资本主义教育,都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历代统治阶级正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符合本阶级利益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以便培养本阶级的接班人,巩固本阶级的统治政权社会主义教育与历来统治阶级教育不同,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教育,是为夺取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服务,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要做到这一点,同样社会主义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德育的基本内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政治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