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前三代西汉楚王年龄的相关推算,第二代楚王刘郢 (客)年龄与狮子山楚王墓墓主较为相符,狮子山楚王墓有大规模的守陵建筑和守陵户,亦符合第二代楚王刘郢 (客 )墓葬陵园规划,狮子山楚王墓墓主应为第二代楚王刘郢(客)。  相似文献   

2.
西夏陵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总面积50平方公里。规模宏大的西夏陵里究竟有多少座陪葬墓?这个历史之谜最近有了新的进展。不久前考古人员又陆续在陵区内发现60座陪葬墓,从而使西夏陵陪葬墓的总数增加到253座。专业人员还基本搞清了陪葬墓的分布情况。按陵区地貌和陵墓遗存格局将50平方公里陵区自南向北分为4区:1区以一、二号陵园为中心,有62座陪葬墓;2区以三、四号陵园为中心,有65座陪葬墓;3区以五、六号陵园为中心,有108座陪葬墓;4区以七、八、九号陵园为中心,附近残存18座陪葬墓和一座西夏祖庙。253座陪葬墓可分为夯土冢、土家冢、积石冢三…  相似文献   

3.
谒昭君墓     
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南部 9公里大黑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墓表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 ,高 33米 ,占地面积约 3万多平方米 ,整座封土堆青草如茵。可能由于游牧民族崇尚青色或远望封土墓草青青 ,历代相沿称之为“青冢” ,或者誉之为“青冢拥黛”。昭君墓建有陵园 ,正门处有高大的门楼。进入陵园 ,中轴线上依次为大型浮雕“和亲”图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大型骑马石雕 ,相传王昭君当年乘坐的“勒勒车”模型 ,董必武为昭君墓题词碑。石阶路直达墓顶。在墓前和墓顶各建有亭台 ,两侧曲廊葡萄瓜果如盖。陵园内还有历代词碑和文物陈列室、和亲室、昭君汉…  相似文献   

4.
六朝陵区多由两个以上陵墓构成。陵地的选定 ,除聚葬和风水因素外 ,还要考虑墓主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陵区内各陵之间 ,以及每个陵园中主从墓之间 ,按照墓主生前尊卑有规律分布。陵园内有陵门、陵垣、神道石刻、玄宫、寝殿等建筑。六朝特别是南朝陵墓有比较严格的等级差异 ,明显反映墓主生前身份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学研究》2015,(3):41-42
<正>汉建元二年,汉武帝刘彻开始大张旗鼓地兴建自己的茂陵,到公元前87年驾崩死葬于此,前前后后修建茂陵用了50多年时间,其陵寝堪比秦始皇陵。茂陵规模宏大,建筑宏伟,墓内殉(xùn)葬品极为豪华丰厚,史称"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yì)藏之"。当时在陵园内还建有祭祀(sì)的便殿、寝殿,以及宫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设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园,负责浇水、打扫等差事。而且在茂陵东南还营建了茂陵县城,许  相似文献   

6.
“秦中自古帝王州”,历史给秦川大地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仅唐代帝王陵园就有十八处之多。这些宏伟壮观的唐帝陵园,沿袭了汉代功臣贵戚的陪葬办法,并特地颁布了诏令,把陪葬定为制度“庶敦追远之义,以申罔板之怀”.如唐高祖李渊献陵(在三原县)陪葬墓有六十七座。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在礼泉县)陪葬墓已知者多达  相似文献   

7.
拙文《史证安顺屯堡的两重性——兼谈安顺山屯并非屯军堡子》已经辨明安顺“坉”之与“坉”(tèn)是两码事,“云山坉”是清代成同之交士民避乱的产物。然而山坉奇观已成安顺胜概,不能以不是明代坉落而忽视之。  相似文献   

8.
《下一代》2010,(11):8-8
在朝鲜桧仓郡志愿军总部陵园里,长眠着一位天下知名的烈士——毛岸英。按彭德怀的话说,他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相似文献   

9.
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六册(人教版)《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留军壁邺”的“壁”,课文注为“驻扎”是不准确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壁”为“军营”,《辞源》释“壁”为“军垒”。此处应为名词动用,是“筑起壁垒”或“筑起军营”之意。古时说军队驻扎用“军”或者“屯”。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这里的“军”是驻扎,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扎营;“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三国志·吴主传》),“屯”即驻扎,侧重聚集之意。而“壁”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而搭起的军营壁垒。“留军壁邺”之“壁”何解@刘宝江$…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的帝陵、诸侯王大墓的相关设计与建造皆反映了《周易》文化。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建制及其覆斗形封土、汉代帝陵陵园的方圆设计、西汉诸侯王陪葬墓上圆下方的形制等,皆是《周易》天人观的反映;秦始皇陵“陵墓若都邑”的制度、西汉帝陵与都城的方位设计以及西汉诸侯王墓和王后墓规模的大小之别等,均是《周易》阴阳观的体现;秦始皇陵内城居外城中央以及封土位居帝陵内城南部中央的布局、西汉帝陵的墓室称作“方中”的现象、西汉帝陵墓室位于陵园的居中位置等,皆是《周易》尚中观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1.
屯堡文化     
贵州安顺地区广袤的山野聚居着与当地其他民族不同的人群,他们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他们就是屯堡人的后裔。明朝初年,朱元璋为巩固西南边陲,派军南征。大军于洪武十四(1381)年九月出发,其中出征云南的一支部队于同年12月到达普定并在此屯集大军,安顺和安顺周围地区便成了明军的大本营。及至云南平定,明王朝又在这里大量屯军,以固边防。平定西南的战事一直延续了许多年。军事镇压的结果,很难征服西南这块土地,朱元璋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安抚与征剿并举。明王朝积极推行屯田制度,使大量屯军及其家属和当地老百姓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以…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军屯,若根据地区和战守需要来分,有边屯和营屯两种类型。顾炎武说:“屯田有边屯,有营屯。边屯,屯于各边空间之地,且耕且战者也。营屯,屯于各卫附近之所,且耕且守者也。”若从屯田的劳动者来考察,其生产组织也可以分两个类型:从现役军人进行耕屯,即所谓之“正军”,是在服役期间,拨到屯田上进行生产的,实  相似文献   

13.
1974年,陕西兵马俑及秦始皇陵被发现,引起了海内外的轰动。众多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研究,指出秦人应有四大陵园区,并努力寻找它们的所在地。到1987年,秦人四大陵园中的二、三、四陵园,即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和始皇陵园都在陕西省被先后发现。但秦人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在哪里,却始终无从得知。  相似文献   

14.
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它和湖南、湖北的另两座土司城遗址一起,2015年被列入了“中国土司遗址”世界文化遗产。在我国古代西南民族地区中,播州杨氏是最强大的土司势力之一,从唐至明统治播州地区700多年,除海龙屯之外在贵州大地上还留下了众多与之相关的遗存,其中最重要的当数杨氏家族墓群。在考古工作者持续不断的探究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清理发掘并确认了杨氏自唐末杨端至明末杨应龙29世土官或土司中15人的墓葬。文章通过最具代表性的杨粲墓、杨价墓、杨辉墓等出土的器物、壁画、碑刻、石刻等,揭示杨氏墓葬体现的“华裔杂糅”的文化交汇融合,并结合文献阐释文物背后的史实。  相似文献   

15.
胡昌方 《下一代》2010,(7):29-31
抗日烈士陵园里有座“日本阵亡将兵之墓” 1942年12月10日,新四军与日本侵略军在江苏泗洪县的朱家岗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歼灭日军平林师团280余人,新四军4师9旅26团有73名官兵为国捐躯。为纪念抗日英烈,淮北军民竖碑立亭、修筑公墓,于1943年10月10日建起了“朱家岗烈士陵园”。  相似文献   

16.
清雍正年间青海额色尔津、哈尔海图屯田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初河湟地区沿袭明卫所制,改卫军为屯丁继续屯田。但由于战乱频繁,荒田仍很多,不少熟田继续抛为荒田。顺治十年清政府以大兴屯田来加速开荒工作的政策在甘青一带也得到推行,但成效仍不大,只好改弦更张。雍正二年(1724年)定制,内地卫所悉归并州县,于是西宁卫改为西宁府,辖西宁、碾伯二县和大通卫。从此湟水流域前明所遗屯田并入  相似文献   

17.
1645年5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牺牲后,大顺军分为两支:一支由李自成妻子高氏、妻弟高一功、侄子锦(过)等率领,进抵湖南常德;另一支由郝摇旗、刘体纯、袁宗弟等率领,由岳州南下湘阴.这两支农民军曾"联合明室",从事抗清斗争.高、李部"渡(洞庭)湖,屯公安、江陵,连营百里",刘、袁部"渡(长)江,趋江陵之西,过荆门、郧西",北渡汉江,势力达到陕南,又"南归自夷陵(宜昌)入巴东,依蜀东塞,据险而居".自1645年至1651年近7年中,大顺军同各阶层抗清力量一道,转战湘、鄂、川、黔,数次重创清军,收  相似文献   

18.
《滨州学院学报》2019,(3):27-34
银雀山一号墓的年代应为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至元狩五年(前118年)三月;二号墓的年代应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三、四号墓的年代应早于元光元年;一至六号墓应是一个家族墓群,该家族的国属和里籍为西汉城阳国(后属东海郡)开阳县;该家族的姓氏为"司马",二号墓主姓"召(邵)",四号墓主姓"门";一号和三号墓主的身份都是城阳国的军官;一号墓中之所以随葬大量兵书,可能和当时淮南王、衡山王之狱引起的紧张局势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2010年5月16日,曹魏名将曹休墓正式得到专家认定。该墓葬位于邙山陵墓群大汉冢东汉帝陵陵园东侧,即洛阳市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村东南,连霍高速公路南侧。曹休为曹操族子,《三国志》有传,因功累迁征东将军、征东大将军、大司马。其生年不详,公元228年病逝于洛阳。时值魏明帝太和二年,魏文帝曹丕  相似文献   

20.
陈胜墓     
陈胜,河南登封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为了反抗暴秦统治,和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张楚”政权。公元前208年,起义受挫,陈胜被害。今永城芒砀山主峰南侧脚下有陈胜墓冢,高2.6米,周长27.3米。墓碑高2.5米,宽1.1米,厚0.23米,碑上有郭沫若于1975年的亲笔题字:“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陈胜墓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辟为陵园,是豫东地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陈胜墓@王爱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