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原创文化的历史经典较多,当今的河南也不断推出新的经典原创文化项目,创造出了新的文化产业模式,使中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并闻名全国。虽然河南省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文化创意产业相对滞后,分析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主要有三方面问题:河南文化产业已具规模,但结构不平衡;缺少超大型产业群,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不明显;传统型文化人才多,而复合型、创意型、产业型文化人才偏少。依据河南现状,借助于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出了传承创新中原文化,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创意城市,培养创意人才,打造原创精品,提升文化软实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晖 《文教资料》2013,(8):68-69
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更应该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动画形象。这已经不单单是动漫产业的问题,更具备一种文化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动漫文化业态融合发展的研究,探索如何将中原传统文化融入到动漫设计制作中,试图从中找到振兴河南动漫产业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原文化源于农耕文明,形成了安土重迁的传统和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熟人道德,传统文化精神并不适应现代市场社会理性化、法治化公共生活的文化需要,对中原崛起有阻滞作用,要实现中原崛起,必须促使中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文化反思,引进现代社会所诉求的公民文化和法治文化,从而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获得现代化发展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文化是构筑民族共同心理、维系和发展民族感情、巩固国家统一意志的纽带。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它以儒家的“大一统”作为国家意志的最高追求,因此,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文化基础。在今天,由于中原文化与台湾文化血脉相连,它依然是联结海峡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和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5.
论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苦心孤诣经营下,中原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历数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存活和发展的合理因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独有的传播机制是中原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保障。在数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中原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元独尊”、高度统一、深沉智慧等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文化研究中,中原地区一般指晋、豫、陕交界一带为核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原文化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在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起源形成过程中,中原文化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核心和主体,是根、是源;在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原文化艺术始终保持与其他区域文化艺术不断融合与交流,同时不断向四周区域强势传播和辐射;中原地区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典型的文化艺术形式,自古及今发展传承的中原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7.
中原传统文化向现代的创造性转换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中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的动力之源;植根于中原文化传统走“溯本开新”之路,立足中原实际、站在时代高度、突出中原地域特色,借鉴和吸收天下文化、取人之优长补己之劣短,是实现中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旅融合对旅游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白洋淀红色文化资源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在文旅融合视角下对白洋淀红色文化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结合当下文化旅游的发展走向,白洋淀红色文化发展应该以雄安特色国际化、资源融合多元化、文化资源活态化和红色创意产业化为四大发展目标,致力于打造全国红色文化开发的样板。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我们应该既依赖文态、业态、形态与生态这"传统四态"所散发的生机与活力,又注重"创态"的激发,以期形成一套以创态为灵、文态为魂、业态为支撑、形态提氛围、生态作基础的融合性立体网状文化旅游系统。  相似文献   

9.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商丘作为“三商之源”和“华商之都”,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厚重的三商文化。三商文化所创造出的文明可以看做是华夏文明的基础,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三商文化的内涵需要总结,三商文化的精髓需要提炼,三商文化也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中原文化生态研究纲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犹如自然界的物种一样是一个生态系统.中原文化生态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原文化生态具有根基深厚,整体统一,稳固茂盛,动态发展,人地相关的特征.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原文化生态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加强建设和保护,一是重视保护现存文化生态,二是再生已失文化生态,三是建设新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1.
中原文化旅游还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文化的内涵挖掘还缺乏深度、文化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文化的附加值也比较少。文化产业发展关键要找准市场契合点,基础是找到可物化为市场所需要的文化符号,与本地现有产业无缝对接,并且在对接过程中,让文化的张力得到充分显现。所以,中原旅游产品在开发中,要从旅游产品的层次体系出发,尽可能使传统文化时尚化,释放核心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形式产品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注重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新兴文化发展总量规模不断扩大,骨干文化企业转型迅速,现代新兴文化市场体系已经形成,新兴文化输出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环境机制不稳定、地域差异不适应、创新体系不确定、产业聚集不合理、品牌文化不显著等瓶颈问题,应营造环境,以耦合效应充分释放新兴文化产业效能;差异发展,以本土特色文化牵引新兴文化产业灵魂;跨界融合,以聚变模式催生现代新型高端文化业态;无缝对接,以创新驱动助力新型文化企业蓄势勃发,品牌促动,以品牌经济发挥新兴文化产业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3.
用现代眼光审视中原传统文化,就会看到它既有凝重、朴实,至今仍闪耀着鲜活生命力的精华,又有封闭、守旧,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糟粕。本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认真分析中原传统文化,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乃是中原现代思想文化建设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4.
文化创意产业源于传统文化产业.中原地区文化特色各异,土特产品包装以其独特的地域风格传达出产品信息和文化价值,对产品起到推销、宣传的作用.中原土特产品的包装设计映射出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广博的社会性,它不仅是区域土特产品树立品牌形象的需要,而且对带动中原民间美术市场化协调发展,以及其后续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客家廉洁文化受中原河洛文化影响,具有中原河洛文化底蕴。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不断传承和发展。以族谱、谚语、山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客家廉洁文化,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廉洁中国梦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韩晓明 《天中学刊》2013,28(3):127-129
中原文化的品牌建设和对外传播,需要重视文化认同的培育。现有的多种文化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熔炼提升,突出引领,凝聚中原文化核心精神。在对外传播策略上,要注重求同思维,多强调共识性文化;要加强物质层面的文化空间建设,促进本体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体验经济的风靡和旅游者对文化旅游高质量的追求,文化创意旅游已经成为新发展阶段文化旅游中最具增长性和创新性的新业态。文化创意旅游利用创意建构起对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场景,有效地避免了以物质型文化遗产为主体的文化旅游同质化,以及城市和地区文化旅游发展路径依赖的问题。进入新时代,需要考量文化创意旅游的多重价值,探索文化创意旅游的实践转换,回应新发展阶段文旅产业的时代性问题,积极推动文化创意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等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丰富和博大精深;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荆楚文化又与中原文化和而不同,显现出其"独处南方"的独特地域文化气质。以地缘文化角度视之,荆楚文化的发生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生成的某些规律,而且其发展、演变,也反映了地域文化打破地域、种族、制度差异,参与民族文化构建,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9.
颛顼"绝地天通"后,超部落的共同信仰出现,并形成了超越部族界限的中原文化。这一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神权与巫权。商周鼎革,周人在反思此一巨大成功、论述其政权来源正当性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旧中原文化"的"新中原文化"。其特点是人文理性的觉醒,但它包含在对"道德之天"的信仰中。儒家学说的文化渊源是周人创造的"新中原文化";道家学说则渊源于"旧中原文化"在春秋时期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片论     
文化是以人文来造化自然的过程和结果,其实质是精神秩序。文化中的理念追求驱使人突破了动物的生存方式。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在多层次的空间里展开,既要以俗文化的日常样态活得自然自在,也要以雅文化的样态活得超越和崇高。在无论雅俗的文化记忆和传承中,形成了人类的历史,形成了文化的传统。这一文化传统是过去在今天心灵的回荡中,不断被解读、被阐发,也是被重构的思想史和当代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