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红芳 《考试周刊》2009,(14):151-152
我们所说的历史思维,是指以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及现实问题的思维活动。运用课堂讨论的方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是十分有效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看,课堂讨论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2.
历史思维就是以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及现实问题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方法有多种多样。本文仅就课堂讨论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发表意见,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思维培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致力于培养高中生思维能力,强调以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为确保教学与学习活动的高效发展,亦为拓展学生历史思维,教师需在全面解读高效课堂、思维培养内涵的基础上,了解高效课堂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并结合历史细节,启发学生思维;基于史料认证,提高教学效果;依托思维导图,完善学生知识体系;运用探究性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素养。最终利用多元化评价,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技巧与方法,为学生在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的提升,以及达成高效课堂教学目标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4.
数学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提倡数学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思维的批判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的数学学习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一切教学理念最终都要归于课堂实践,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效率、达到学习目的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倡通过对话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对话教学主张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平等对话,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对话教学这一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用历史思维思考、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个教学原则,而不单纯是教学方法。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是: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启发式与讨论式是常常联系在一起的。语文课堂教学既不是“满堂灌”也不是“满堂问”,而是要重视课堂讨论来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读书,一定要“读”。读课文是课堂讨论的基础,而且“读”本来就是一种启迪思维的“启发式”。学生预习时要读课…  相似文献   

8.
讨论式教学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一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质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堂上参加讨论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见解和发挥才能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较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9.
丁冬梅 《考试周刊》2013,(75):138-140
活动学习具有情境性、问题性、自主性、探索性等特征。历史活动学习有助于知识的转化与获得,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常见的历史活动形式包括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历史制作、历史调查与访谈、参观等。文章围绕活动学习法在中学历史意识培养过程中的运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在新课改的推行中提倡创造性思维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和独创能力,以解决课堂上面临的问题。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浅议运用实施发散性思维的教学促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一、课堂讨论法的内涵和依据所谓课堂讨论法是指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以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 ,通过质疑、探讨 ,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法的形式有多种多样。语文课实施课堂讨论既有理论的依据又有现实的依据。首先 ,讨论法是教学规律的必然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只满足于传授知识 ,而应该善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 ,而课堂讨论法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教学形式。因为 ,课堂讨论法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问题 ,并在思考、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盛伟华 《师道》2005,(1):26-28
教师在课堂中应提倡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学习,注重对实践问题的关注,注重学生创造性的激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人见解的表达,注重学生交流和讨论,以逐步形成交感互动的“生本”课堂。  相似文献   

13.
<正>所谓创新教学,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新活动密不可分的。从课堂环境来说,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激活创造性思维的机会。近年来课堂讨论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教学中,创新性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引导-探究教学、指导-自学教学、合作式教学等,这些方法各有特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各有侧重。问题一讨论教学是旨在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独特的历史思维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课堂讨论(Semine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emimarium”(苗圃,发祥地),意指学校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研讨学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问题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讨论的运用,打破了课堂教学机械刻板的僵化局面,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公正、公开发表意见的独特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处于主动状态。课堂讨论得好,就能让学生以“学习的主人”身份积极思维,主动地输入、输出信息,有助于学生形成交互式的立体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影响到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乔丽萍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若要科学地认识人类历史的活动,就必须学会运用辩证思维。而分析综合是与辩证思维活动彼此相关的两个内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是培养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和工作...  相似文献   

17.
构建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离不开运用当下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式、利用音频、视频、图片和动画等多种媒介塑造历史情境再现,让历史多彩粲然的文化触碰学生的内心感受。利用生动高效的课堂活动,不但教授学生历史知识、培养思考历史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还应构建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从而使历史课堂不仅高效地掌握知识,而且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人生观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号的方法有多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心理上形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状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的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回顾与本节相关的知识点和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掌握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课堂教学不能光有激情光有乐趣,还应扎扎实实地理解掌握新知识,并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中起导的作用,不失时机地归纳总结,使学生一连串的课堂活动和思维火花巧妙地转变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链和知识网,把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并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周芹 《家长》2023,(26):115-117
<正>多元读写模式是一种针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综合性训练活动,在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和语用能力方面有很大优势,现已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得到广泛运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更新迭代,教师需转变教学思维,深化多元读写模式应用,以培养学生的读写技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中。  相似文献   

20.
“自主、合作与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习协作与分享。”一言以蔽之,新课标提倡课堂应焕发活力,应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学生耳、口和眼的活动,而且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动”不仅是一个学生思维的活动,而且更应该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分享和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