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有过这样一则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一是亲人型;二是亲近型;三是柔和型;最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一是“古板严肃”型;二是“警察”型;三是“部队长官”型。这则调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每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学生期待人性化的教师,说明了我们的教育需要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服务,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教师作为服务者应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要自觉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弯下腰去”了解每个孩子。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想些什么,他们的爱憎喜好,同时更要了解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及其方法论,借助于由自然观察获取的6则案例,通过“悬置”呈现幼儿违反规则的现象,经“还原”发现,幼儿在违反规则时通常会有以下表现:乐于获取惩罚、不满于教师制定的“规则”、暂时屈从于教师的权威、离开教师的视线范围、挑战教师的权威等,其教育意义值得反思.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幼儿教师应了解幼儿违反规则的真正目的,满足幼儿“不切实际”的合理愿望;应帮助幼儿做到“言行一致”,内化规则,并创设有吸引力的环境;应洞察幼儿违反规则后的真实态度,修正不合理规则,灵活处理突发事件;应换位思考,理性对待违反规则的幼儿.  相似文献   

3.
主题活动是一个以“幼儿发展为本”、突出“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从而真正地实现在课程中让孩子做主。两年来,我班开展了“玩具”“、鞋子”“、兔子”、“秋天”“、汽车”等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亲近社会、亲近生活、亲近科学、亲近大自然,不但激发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还增强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望和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发挥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自主性呢?  相似文献   

4.
上海二期课改的基本观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课程应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以幼儿发展为本”?其中首要的是教师必须熟悉、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使教育活动更符合教育对象的生活经验和发展水平,以便更好地构建以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内容,达成课程改革的目标。下面以组织幼儿认识周围环境为例进行分析。许多幼儿园教师认为,科学本身是严谨的,它是一种“求真”的过程,科学知识具有真理性,容不得半点模糊,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虽应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但还应让幼儿了解科学的客观事实。因此,他们大多指导幼儿运用科学学习…  相似文献   

5.
薛芳 《考试周刊》2013,(10):186-186
<正>区域活动是以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幼儿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对区域游戏的指导是幼儿能否在区域活动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而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成为他们游戏的伙伴,则是教师指导区域游戏的较好方法,因为教师只有参与到游戏中,才能真正了解:现在幼儿需要什么?班级游戏是否合理?什么时候介入游戏最适宜?如何使得  相似文献   

6.
幼儿科学教育探索是从幼儿身边事物开始的,主要有正规活动、非正规活动及偶发性活动等。开展怎样的科学活动有意义?教师什么时候介入是指导?什么时候介入是干扰?科学教育中“教”与“学”的矛盾如何解决?本人在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践案例,对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7.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观念在今天已成为幼教界不争的共识,但正如杜威先生在谈到创造性时所说的那样,“这个看法在实践上不如在理论上那么被真正承认”。原因在于要实际地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在教育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幼儿主动地学习呢?教师究竟起什么作用、怎样的...  相似文献   

8.
“以幼儿发展为本”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理念,教育实践与研究越来越涉及到教育的本质,而幼儿园教育管理如何去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如何真正意义上确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在教育管理制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我们选取了“教师自主评价”作为我们深入贯彻《纲要》的切入点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一、关于“教师工作评价”的调查与思考(一)传统评价弊端必须改首先,我们对本园目前“教师评价”的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法)。调查内容:(1)在幼儿园“教师评价”中,有哪些问题是最急需解决的;(2)在幼儿园“教师评价…  相似文献   

9.
反思幼儿园常规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什么是常规和常规教育 “常规”究竟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什么是“规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由此,我们可以将幼儿园的常规理解为“幼儿园保教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而所谓幼儿园常规教育则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施行教育的过程。 常规是社会的客观实在,处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中的个体必然受到该社会(组织)中为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10.
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领域,是以音乐艺术的形式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幼儿音乐教育应以什么为核心?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多彩?“审美与快乐”式的音乐教育或许能回答我们这些问题。一、“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特征相对于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主要有如下特征:1.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常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唱几首歌、跳几个舞、演奏一些打击乐器等等,是一种注重知识技能学习与训练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需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给予幼儿创造意识与能力成长的空间。过去,幼儿园阅读活动中偏重教师的引导和施教,而忽略了幼儿本身。教师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适当留白,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个性,真正做到“六大解放”,使幼儿真正成为阅读活动中的主人翁,感受阅读的乐趣。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幼儿教育改革中,“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成了教师们的热门话题。其实,作为课程的生成方式,“生成”一词并不惹眼,它只是一个没有思想内容的动词而已。然而,当“生成性课程”被视为一种课程模式时,它突然变得惹眼起来,特别是当《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将“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存在方式而加以理念性宣导时,新一波讨论在实践领域展开了:教师预设性活动和幼儿生成性活动的内涵是什么?两类活动的关系怎样,如何转化?如何关注和回应幼儿生成的活动?教师预设性活动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有什么区别?等等…  相似文献   

13.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落实幼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目前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还存在着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喜好,主宰着整个活动,即使有让幼儿“动”的环节,如动手操作、动口回答问题等,但也是在教师的严密控制和“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幼儿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如何让以发展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得以真正落实笔者认为首先必须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真正“动”起来:动脑、动口、动手,使幼儿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探究,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人。让幼儿在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不妨尝试从以下…  相似文献   

14.
蒋煜 《华章》2012,(34)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教师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保证家园教.育的一致,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兼成,益终身”.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的教育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教育。什么是幼儿一生发展最重要的基础?笔者认为是培养幼儿快乐的性格。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一种善待生命的精神境界。性格决定命运,培养快乐的性格是对幼儿的终极关怀。人都期望、追求快乐,愿一生与快乐为伴。性格快乐,就会热爱生活,就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微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是幼儿教育领域拓展出的新思路,让每一位教师去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的活动,梳理幼儿的经验,真正做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园以绘本阅读为办园特色,全力支持幼儿爱读、爱听、爱说、爱演的成长需要,每学期的绘本剧表演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于是,班级微课程——我们的"角色生活"应运而生了。通过本案例,我们将梳理一场绘本剧从无到有的过程,从而解读幼儿的兴趣起源,参与幼儿的经验积淀和成长蜕变。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刷新,班级微课程的策划和启动始终坚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教师应如何将活动的主导权交还给幼儿,应扮演什么角色去陪伴幼儿,支持幼儿,这是我们当下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为了支持、引导幼儿充分学习和发展,教师需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不断反思,向自己的教育行为挑战。那么,在实践中如何体现这一点呢?请看以下幼儿园中常见的情景:[情景一]在一次玩沙游戏时,教师提议孩子们开展“沙中捡石”的比赛。比赛结束,教师为难地自言自语道:“好像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课程不是教师单方面设置的,而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通过抓住有价值的点所生成的课程内容,这也是幼儿所需要的、真正适合幼儿发展的,体现了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以小班教研组的一次教研活动“基于儿童视角,共研玩水课程”为例,浅谈儿童本位下课程内容预设的转变过程:第一,“我予儿童”——教师视角的课程预设;第二,“儿童予我”——儿童为本的课程预设。  相似文献   

19.
我曾听过大班的一节语言课《咏鹅》。教师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幼儿回答:“画的是白鹅。”教师立即纠正说:“小朋友说话要完整,应该说这幅图画的是白鹅。”接着,教师又问:“白鹅在什么地方?”幼儿回答:“在水里。”教师再要求幼儿把话说完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幼儿教育改革中,“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成了教师们的热门话题。其实,作为课程的生成方式,“生成”一词并不惹眼,它只是一个没有思想内容的动词而已。然而,当“生成性课程”被视为一种课程模式时,它突然变得惹眼起来,特别是当《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将“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存在方式而加以理念性宣导时,新一波讨论在实践领域展开了:教师预设性活动和幼儿生成性活动的内涵是什么?两类活动的关系怎样,如何转化?如何关注和回应幼儿生成的活动?教师预设性活动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有什么区别?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