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开课是教师之间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与家常课相比.公开课可能更多地脱离了“教学体系”.转而强调个体的“研究性”.是一种以教师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研究活动.足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公开课既是教师基本素养、审美情趣的展示,也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风格的体现。作为一名成长中的教师,在多次执教公开课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公开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步伐的 加快,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也逐 渐深入。全国各地的公开课交流活动日 益频繁,其中既有名师执教的优秀示范 课,也有中青年教师执教的公开课、观摩 课、优质课。大部分公开课从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到教学方法都令人耳目一新, 能使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但也有不 少公开课存在模式化倾向,仿佛在“做 秀”给人看。从这些带有流行色彩的公开 课教学模式中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的 一些顽症。试划分之,大致如下: 一、自我陶醉式。此种类型的公开课 上,常能见到执教老师“旁若无人”地抒 情表意,视学…  相似文献   

3.
教育一直被视为圣洁的殿堂,而如今假冒伪劣现象也随处可见了。且不说假文凭、假考分、假统计、假报表……就是作为教学示范的公开课,也出现了“伪教学”,而且有增无减。有的教师为上好一堂公开课,事先让学生反复排练,以至课堂上的操作程序、提问内容、发言人员都一一定好了。讲台上教师频频提问,得心应手;讲台下学生对答如流,效果“良好”。当然也有“卡壳”的时候,但你无需为执教老师“捏一把汗”,那只不过是个“扣”,适当的时候自然会解开。那是演戏的一部分,当不得真。演砸了的也有,那时就露了马脚。记得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上课伊始老师…  相似文献   

4.
读了《山东教育》2001年第10期李明芳老师的《小学语文课“做秀”面面观》后,深有同感。除了李老师提到的小学语文公开课有七种顽症之外,我也想补续几点:一、假大空不知怎么了,每次听完一节公开课后,就有负罪之感,总觉着自己是在误人子弟,因为自己的学生总是那么“笨”,那么不会回答问题,看人家公开课上的那些学生,回答问题不但是“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而且个个问题都说到了点上。甚至有的连在座老师都感觉难的问题,公开课上的学生也能珠玑落玉盘。平时两节课难以完成的任务,而公开课上一节课能顺利完成,且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许多老师感到很困惑,“现在该怎样上课?”“怎样的课才是好课?”有的公开课,执教者教学如行云流水,教学环节天衣无缝,有些细节的处理独具匠心,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充分使用,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大家都认为这是一节好课,可是有的人却认为课堂上,学生一直被老师牵  相似文献   

6.
刊中报     
也谈“公开课打假”模的础疑评趣体起式阶的传时的84是其导一段时间以来,教育界对“公开课打假”的呼声此起彼落,似乎公开课一无是处,俨然过街老鼠。最先“打假”的,当数福建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蒋大营老师,1996年前,他就在国家级正式教育刊物上发表了题为《公开课也要打假》的论文,洋洋洒洒数千言,详尽阐述了个中诸多弊端,给教育界敲响了警钟。此后,各地相继发表相关言论不下数十篇。综观之,列述公开课种种不是的,不外乎以下四种情况:①每堂公开课都是集众志(教研员、指导老师等)而成,难体现执教者的水准;②…  相似文献   

7.
肖中 《现代教学》2007,(1):76-76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上,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信给他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然而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8.
近来,笔者拜读了《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3期徐为章老师《感悟历史新课堂》、第6期孙振江老师《盼望真实的公开课》和第8期潘金传老师《到何时才有真实的公开课?》三篇文章。几位老师都认为很多公开课“不是真实的课堂”,只是公开课老师的“精彩表演”,是一种“作秀”过程,并且呼吁公开课要呈现真实的课堂。笔者也曾上过市级公开课,参加过优质课竞赛,想现身说法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教育》2010,(12):17-17
梁好11月8日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课堂上的日益普及,一些老师患上“PPT依赖症”。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的讲授成了放映,接二连三地点击鼠标成了教师的主要工作。这样的课虽然很“现代化”,却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好课,因为在教育设备背后,我们看到教师的教学理念却是封闭陈旧的,是不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是无视学生主体地位的。  相似文献   

10.
《自然》教材和新课程中的《科学》教材中都有《水》这一课。同样的内容,但是反映出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同,因此,教学效果也就不同。在自然课中《水》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教学观念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通过书上的图或学生带来的图片材料,按图示“看一看”、“比一比”。然后老师费尽心思地讲解什么是液体,什么是固体。对学生的要求是背会相关概念。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也是照书上的图“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最后得出结论:“水是没有颜色、…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听了一节公开课,上的是唐代文章宗师韩愈的《师说》。任教者在一堂课中两次说到“师”即是中小学教师这类话,后来在评课时,不少与会者都充分肯定教者注意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做到了韩愈所说的教师应该“传道”责任云云。在我们许多教师看来,《师说》中的“师”似乎是教育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老师。那么韩愈所说的“师”是这个意思吗?  相似文献   

12.
公开课,你为谁公开?于秀兰,田延平听过许多公开课,觉得多数课,严格说来,是应该称作“表演课”的。一位执教过多次公开课,并屡屡获奖的“资深”教师,曾当众道破玄机:“公开课是上给老师(包括领导或计委)听的。”这话听起来也不无道理。除去个人为接受检查或评估...  相似文献   

13.
岁末年初,不少学校都给老师开了“公开课”,让老师有机会总结一学期教学,汇报成长心得。可有些公开课过于追求“新、奇、特”,有的老师还提前和学生打招呼“配合互动”,公开课成了“表演课”。一节语文课上,教学内容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相似文献   

14.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不适合上公开课”,并“下决心以后不上公开课了”。我想这一态度和他在书中回忆的两次公开课有密切关系。在第十一章《心灵的选择》中他回忆了这两次印象深刻的公开课: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李老师执教的《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给他的信中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而他…  相似文献   

15.
公开课的功能大致有四:一是交流教学心得,二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四是开展教学研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上至各级教研部门,下至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推崇公开课,因为这是一种被公认的较好的教研形式。然而,笔者发现,因为种种原因,教师却没有几个愿意上公开课,一曰:累,二曰:怕。都是公开课的五大顽症惹的祸。顽症一:唯“气氛”老师最怕听到评课者说课堂气氛“沉闷”、“不够活跃”、“一潭死水”之类的语句和语汇。于是,老师费尽心机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或唱、或跳、或“讨论”、或“对话”,不管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公开课”是学校或教学研究部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俗称。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实践活动,“公开课”除了要达到普通课要达到的教学任务外,还肩负着以下六种功能: 1.研究课堂问题; 2.总结教师课堂的教学经验; 3.实证某种课堂教学理论或经验; 4.示范某些教师的教学特色; 5.诊断并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主要是针对青年教师或是新教师 ); 6.考评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上这六种功能在具体的某一节“公开课”上体现的程度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对于“公开课”的组织者来说,他们应是并重的。然而,从笔者在中学近四年的听课、授课…  相似文献   

17.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意上公开课,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他所执教的一次公开课《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在写给他的信中却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相反,他所执教的另一次公开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这堂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8.
公开课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它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行之有效的好途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公开课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的青睐和欢迎。特别是“专家型”特级教师的公开课教学,已被广大一线教师视为传播新理念,传授新教法的有力抓手,笔者也以为,就新课程改革而官,公开课教学无疑是一个连接新课程与教师的重要载体,在此,笔者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公开课教学谈一些自己浅显的认识和看法,以资和诸位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9.
刘文 《教师》2013,(6):34-34
张老师执教的《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是一堂家常课,也是一堂公开课。全组老师带着课题意识认真观摩了这堂课,课后都认真研究了这堂课。以下我想从这一堂家常公开课看"以学定教,少教多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践行情况。"以学定教,少教多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研究的目标,是期望在以学定教理念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20.
读了由闫学老师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以及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晏子使楚》引发的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与语文知识问题的“旧话重提”(2006年第10期《人民教育》、2006年第6期《小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也想谈谈个人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现状一:“万金油”式的语文职能,让语文步履蹒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界定语文课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