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贝尔科学奖的百年历史中,物理学名家荟萃。然而在众多的科学名家中,有一些不仅是物理科学的泰斗,同时也是组织科学研究、培养科学后人的名师。在他们科学工作的一生中都培养出众多的科学后人,有的甚至培养出一批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见下表:  相似文献   

2.
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诺贝尔奖获得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科学奖,近百年来全世界先后有400多位科学家获此殊荣,而始建于1871年的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更是以其先后有25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科学奖,形成一个奇特的诺贝尔科学奖“人才链”,创下了一个科研组织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最多的“团体世界纪录”和一个科学家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人数最多的“个人世界纪录”,被誉为诺贝尔科学奖的“孵化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卡文迪许实验室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法宝”,对于我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有…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科学奖在每年的10月份陆续揭晓,12月10日正式颁奖。毋庸置疑,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学术殿堂的最高水平。诺贝尔科学奖设立100多年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榜上有名。中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至今中国本土科学家仍没有一位榜上有名,这一事实也导致中国民众有很强的"诺贝尔情结"。诺贝尔科学奖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科学综合实力,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一个铁证。每年的此时此刻,关于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许多科学家也在探讨中国获奖的可能性、已具备的条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势。就此问题,本刊编辑部特约了王绶琯院士的《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一文,王院士从分析青年天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回答了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远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科学奖在每年的10月份陆续揭晓,12月10日正式颁奖.毋庸置疑,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学术殿堂的最高水平.诺贝尔科学奖设立100多年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榜上有名.中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至今中国本土科学家仍没有一位榜上有名,这一事实也导致中国民众有很强的"诺贝尔情结".诺贝尔科学奖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科学综合实力,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一个铁证.每年的此时此刻,关于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许多科学家也在探讨中国获奖的可能性、已具备的条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势.就此问题,本刊编辑部特约了王绶琯院士的《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一文,王院士从分析青年天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回答了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远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00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数据的统计分析,展现了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对科学的贡献:其一,获奖者多为大学教授;其二,获奖者出自全球251所大学;其三,世界一流大学是诺贝尔科学奖的摇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以及"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作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00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数据的统计分析,展现了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对科学的贡献:其一,获奖者多为大学教授;其二,获奖者出自全球251所大学;其三,世界一流大学是诺贝尔科学奖的摇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以及"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作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科学奖金从1901年,颁奖以来,到1979年,总共有332位科学家得奖。对这些科学家取得成就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一些带有规律性或者是趋向性的问题,反映出中年科学家在攀登科学高峰中的作用和力量。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取得获奖项目的科研成果时都花费了巨大的劳动,他们取得成就和获奖金的时间,有的相隔短,有的则长达二三十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做出的成果需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馆组织专家编写的《48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寄语中国》一书问世了。1901年12月 10日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到2001年正好100周年。100年来,共有来自28个国家的466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科学家获奖,其中有6位华裔科学家。编写者为策划百年纪念展览的同时想到了中国的3亿青  相似文献   

9.
吕增建 《成才之路》2009,(27):80-81
一百多年来,全世界先后有530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科学奖,这些科学大师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和与卡文迪什实验室关系密切的就有30位科学家获诺贝尔科学奖,卡文迪什实验室也被人们誉为诺贝尔科学奖的摇篮,光彩照人。研究卡文迪什实验室如此成功的经验,对于我国科技发展、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1.封面故事每期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成长故事,学生从中可以领会科学精神。2.发现探索以最受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最新的科技成果为基点,告诉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最想了解的新科技。在这里我们还将和学生一起设计有关科学实验,搜集和整理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11.
在诺贝尔科学奖109年的历史上,中国本土科学家一直处于无人折桂的尴尬境地.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什么至今无人问鼎诺贝尔科学奖?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还有多远?这是继"李约瑟难题"之后摆在国人面前的又一个世纪难题,人们把它称为"后李约瑟难题",也有人称之为"零诺贝尔奖现象".我国"零诺贝尔奖现象"是诸多原因所致,其中教育是一个主要因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应试教育难辞其咎.要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必须彻底改革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表明在诺贝尔科学奖颁授的100年间,基础研究成果、交叉学科成果容易获奖,名师的徒弟容易获奖,非功利性研究容易获奖。指出要使中国本土科学家早日摘取诺贝尔科学奖桂冠,国家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必须改革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培养受过完整教育的通才人物和造就国际级科学大师,必须给科学家以研究的自由和空间,坚决摒弃急功近利行为。  相似文献   

13.
在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物理学家中,被编入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共有12位,他们为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现将他们的生平及主要贡献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意味着中国在诺贝尔科学奖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也意味着中国人可以理直气壮地摆脱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魔咒。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因为这个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人在科学发现、科学创造方面完全可以问鼎世界、折桂诺贝尔奖。在科技领域,也有一个冷冰冰的现实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屡屡获得诺贝尔奖且人数多?为什么诺贝尔奖到中国姗姗来迟且少得可怜?答案只有一个:我们的创造教育意识及操作路径探究已经在世界上落伍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以扬振宇、李政道为代表的海外人科学家的成就,简要分析了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成长环境,指出我们要在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的成就,就应加强国际间科技交流,建立适合科技发展的基金运作方式制度,同时改革教育机制之成为创新教育,以完成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16.
以诺贝尔科学奖为标志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主要来自于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无缘诺贝尔科学奖原因很多,其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科研、师资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切切实实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才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亲吻”诺贝尔科学奖,否则,就不会筑起通往诺贝尔科学奖的“通天塔”。  相似文献   

17.
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除课堂教育外,还需要有一个优良的文化环境。华中理工大学理学院开办自然科学讲座,以介绍国内外卓有成效的科学家创新的学术思想,例如诺贝尔、菲尔兹等世界科学奖获得者的治学精神、研究方法以及他们所取得的科学成就为主,贯彻科学的教育思想方法,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不论是学什么专业的,都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才会有发展的潜能,才能在未来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具有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100年中,中国曾经有三项科学成果:赵忠尧的正负电子对湮灭实验;王淦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都达到了诺贝尔科学奖的评选资格。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的100年中,中国曾经有三项科学成果:赵忠尧的正负电子对湮灭实验;王淦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都达到了诺贝尔科学奖的评选资格。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科学奖是世界科学界“奥运会”的桂冠.就国别而论,美国是世界上获得这一桂冠人数最多的国家;而就大学而言,剑桥无疑是世界上造就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最多的大学.这所具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大学何以长盛不衰,何以造就出如此多的科学精英.从教育生态平衡的视角考察,源自英国历史与文化的自由、理性所形成的大学与社会相对稳定、持久的制衡关系为大学自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科学家群体的成长提供了丰腴的沃土;学院制的形成与完善,使得大学与学院在组织机构及相应的权力方面达到平衡,二者的功能相得益彰,为科学家的创新活动提供了自由空间和宽松的环境;而体现在细微的教学及课余生活中的知性与感性、学习与社交的相互支持与平衡更是极大地刺激了师生的创造力,使科学大师们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