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幼儿有道德问题吗?这一问题也许会使你感到奇怪:有幼儿德育这一概念,当然会有幼儿的道德问题。但是,如果从另外的角度想一想,也许会发现一些不尽一致的结论。我们先从习惯的角度来思考。在成人身上发生的一些道德问题如果出现在幼儿身上,人们会不会认为这个幼儿的道德品质有问题呢?如果成人干的一些缺德事发生在幼儿身上,人们会不会骂他们缺德呢?显然不会。如果有人说幼儿是有道德问题,那么大多数人就会认为这似乎太“上纲上线”了。即使幼儿存在一些行为或习惯上的问题,人们也不会归因于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顶多冠以“淘气”、“不懂事”而已。  相似文献   

2.
江凤  江润英 《科幻画报》2022,(11):146-147
学前儿童的伪分享是指在学前儿童分享行为发展过程中还未达到真正分享水平的各类分享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发展不成熟导致的伪分享和教育不当导致的伪分享两类。学前儿童伪分享行为主要表现有:不会分享或有分享意识但没有分享行为;把“交换”当作“分享”;被强迫分享:自己不愿意分享,被成人逼迫;功利性分享: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或者奖励。  相似文献   

3.
吴跃丽 《教师》2008,(14):117-117
朱智贤说:“一些观察材料指出:学前儿童的言语具有丰富的语调,很有表现力,并富有情绪色彩,可是当儿童进入小学以后,就会失去这些表现力,他们的言语变得单调、不大连贯、平淡而缺乏情感。这是不是说儿童的言语能力反而退步了呢?当然不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儿童此时的注意力转向言语的发音和内容的组织方面去了,以至产生这种暂时的现象。”如何保证和发展儿童旺盛的言语表达能力呢?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我们须清醒地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尊重学前儿童数概念建立的特点,虔诚地了解基础数学概念与数学经验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是如何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其认知世界的能力之中,才能真正做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科学性。如果我们不搞清楚什么是数学和学前儿童的数学、学前儿童为什么学习数学、他们是如何学习数学的等问题,我们就难以科学地实施数学教育,  相似文献   

5.
儿童性侵害的定义大致可以这样描述:一切通过武力、欺骗、讨好、物质诱惑或其他方式,把儿童引向性接触、以求达到侵犯者满足的行为。“你觉得男生会不会遭受性侵害?”北京某中学学生杨某不假思索地回答记者:“这个问题只有在女生身上才可能发生!我是男生,和我有什么关系?”杨某的想法不是个案。  相似文献   

6.
父爱如山,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父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缺少父亲的陪伴,将会对儿童的心理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长期拥有父亲陪伴的儿童具有更加积极的性格,相反,如果长期没有父亲的陪伴,会在学前儿童的内心深处产生深刻的自卑心理,因此,父亲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学前儿童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性阶段,如果不能得到父亲的关怀与细心的呵护,将会对今后的人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本文的论述重点就是针对父亲在学前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所扮演角色进行论述,并且分析父亲对儿童心理所具有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父母起到一定的警示性作用,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重视起父亲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广东教育》2003,(6):58-58
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了解“非典”的呢?他们几乎是和成人同步了解“非典”的。比如通过媒体的新闻(像电视)、家中成人之间的闲聊、大街上带口罩的人的增多、家中不断的消毒、学校的放假以及父母对孩子健康的担忧,孩子会聪明地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深处会产生不确定感。因此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告诉他们有关“非典”的一些情况,对于儿童维持正常的心理是有利的。首先,掌握的信息的增多会使人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这一点对于成人和儿童都是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向儿童讲述“非典”的发生过程。比如“非典”是由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人们日益认识到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年龄越小,情绪越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的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  相似文献   

9.
儿童道德发生新论刘晓东南京师大教育系一、儿童的道德认识是儿童对“外部道德主体”之行为规则的构建只要我们把认识一词作广义的理解,那么道德认识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领域。道德认识是如何发生的呢?与一般的认识发生一样,道德认识也来源于客体的相互构建。但是,道德认...  相似文献   

10.
郭智玲 《考试周刊》2012,(87):194-195
学龄前儿童的不良行为,指学龄前儿童违反正确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学前儿童的游戏、学习和生活中普遍存在。据观察,没有一个学龄前儿童在一天里不出现任何不良行为。怎样理解和对待这种现象呢?我认为,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正是学龄前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而且他们正是在不良行为中逐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慢慢形成好的习惯、性格和道德品质的。当然,如果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不及时矫正,他们也会从种种不良行为的重复中,  相似文献   

11.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是由“他治”到逐渐形成“自治”。他治的儿童没有道德自主性,受他人支配,而自治的儿童在道德问题上则是由自己支配自己。在他看来,儿童道德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儿童的道德自治。同时他还指出,道德自治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成人良好的方式能促进儿童道德自治的形成,而一些不当方式则会阻碍儿童道德自治的培养。根据皮亚杰的这一观点,笔者认为培养儿童的道德自治关键是调动儿童的主体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正>第一组:学前家庭教育1.学前家庭教育观念更新与模式变迁2.家风、家教、家规、家谱与学前家庭教育3.正常或非正常家庭运行过程与学前儿童教育4.高岸深谷与小桥流水: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格调倾向及其折冲臻善5.斑驳流变:现实世界中成人对儿童的复杂情态纠葛6.家庭养育行为与婴幼儿早期发展相关性探究7.学前儿童日常犯错行为与家园处置态度差异及深远影响8.瑞吉欧基本理念在学前家庭教育中的落实策略9.学前教育家庭成长档案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一直重视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工作,联邦政府在学前儿童保教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儿童保教项目影响深远.了解美国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现状、几项大型联邦政府学前保教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2008年联邦政府鉴于国内紧张的经济局势而对学前儿童保教事业所采取的一些新措施,会对我国学前儿童保教事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音乐是声音的表现艺术,是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学前阶段,通过音乐教育能够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培养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因此,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音乐教育尤为重要。那么,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相似文献   

15.
学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学界和社会的关注热点。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到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更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乃至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对学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找出其成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为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如发现同伴做了错事,就会立即向教师报告,其他同学一般不会有强烈的反应。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学生身上,那么“打小报告”的同学轻则被讥笑、嘲弄,重则被疏远、排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打小报告”的态度与反应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执行成人的道德要求往往是无意识的,是对周围成人的称赞与褒奖的反应。因此他们的道德行为只是萌芽的道德行为,是一种表面化的、形式上的道德行为。当儿童的行为以道德认识为基础,他们能够根据行为规则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时,才可以说他们形成了内化的道德行为。这时候,外部道德要求转化为儿童的内部道德需要,不管有没有成人监督,他们都能自觉地按规则要求去做。培养儿童内化的道德行为,是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苏联一位研究者乌兹别科娃考察了学前儿童对待劳动的态度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她从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三年,用两年半的时间,对一些儿童进行研究。她用  相似文献   

18.
“范跑跑”尚未谢幕,“杨不管”或“杨不敢”又已登场。这两件发生在教师身上的事,轰动了中国大地。“范跑跑”在争辩,“杨不管”或“杨不敢”也有争议。但不管怎样,都向世人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在当今社会,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操守是什么?因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全取决于其个人的道德操守。个别人错误的地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占中游”当作人生信条。这样的道德操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讽刺挖苦学生、上课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19.
安全感形成于个体早期,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安全感是学前儿童自由探究的前提,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将影响儿童探究与认知的质量;安全感又是学前儿童良好个性形成的基础,它不仅是儿童最为重要的需要之一,也是儿童行为背后的重要趋动力,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会影响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限制儿童智力的发展与潜能的充分实现;安全感还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是学前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郑蓉 《幼儿教育》2003,(1):11-11
这里的“小报告”是指幼儿向成人反映某种不正常的现象,通常发生在自己或他人受到别人欺负及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幼儿“打小报告”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非判断能力发展的表现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从心理学角度看,道德有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婴儿阶段,儿童已经能初步理解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并能作出合乎成人要求的道德行为。在幼儿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发展,他们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认识。比如,“平平抢别人的玩具”“明明不收拾玩具就吃点心”诸如此类的“小报告”实际上是幼儿根据社会道德规范对别的小朋友的行为作出判断。对于这类“小报告”教师应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及时加以肯定、鼓励,并引导幼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二、试探心理的行为反应有些幼儿对某些事情难以作出是非判断,因而来试探教师对这一事情的反应。如果教师持肯定或不在乎的态度,幼儿则会模仿这一行为。比如,晶晶说:“老师,辉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