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善始众,克终寡”,“龙头蛇尾”,这样的古语俗语讲出了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有个好的开头未必就有个好的结尾。一堂课亦然。现在绝大部分教师都认为,不能再搞满堂灌,口若悬河,“一气呵成”了,要留时问给学生。而留时间(一般认为留出10分钟为宜)给学生干什么,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这段时间呢?对这个问题研究的不够,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打折扣。  相似文献   

2.
《在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评课中,我就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问题发表了一点意见,如:少说“非常好”。有的教师一节课说二三十个“非常好”。不要对学生说“老师只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或者“给半分钟思考”。教学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是“熟”的,对于学生来说则“是生”的。少讲寒暄的话,最好不要这样称呼学生“:小伙子们,姑娘们。”不要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喋喋不休,左一个“提示”,右一个“注意”。不要常常廉价地表扬全体学生是多么的聪明。最好不要反复地用同一个句子问学生,如“: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听到了吗?”…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的技巧讲究留空,讲究“计白当黑”、“虚中有实”。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留空白,也能起到锻炼思维、积蓄情愫的作用。一、问后留空白有的老师最喜好一提问就有同学举手,认为问答的节奏要快,频率要高。但这样的结果,常常是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原因很简单,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弄清问题的意图,想得还不深刻,表达的语言还没组织好。这样的回答不仅影响举手同学的思维能力训练,也打乱了其他同学正在进行中的思考。所以,教师问后应当留空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例如《赤壁之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曹操为什么会失败?”这个问题容量较大,有好几个原因组成。有位教师看到提问后马上就有几位同学举手了,他说:  相似文献   

4.
给课间增加5分钟是否可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推进,课间10分钟的作息制度已经显示出某些弊端,我们认为应该给课间增加5分钟,改为15分钟。课间10分钟的弊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课间10分钟有以下弊端:1.半数以上的学生因为课间时间短而不出教学楼,身心得不到休整。下课铃响之后,学生起立,师生互致问候,教师走出教室,学生坐下收起本堂课的用书和笔记,再拿出下节课的书本,就需要近3分钟。然后才能有秩序地走出教室。上下楼还得占用5分钟。这样,一个班内常常有近半数的学生不出教室,得不到阳光的沐浴,无法参加兴趣活动,眼睛也得不到调…  相似文献   

5.
曾有位名师说:“每一堂课不可能是40分钟都精彩,可是必定有几分钟是精彩的。”是呀,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的我来说,我常常有这样的体会。上着上着,由于学生突然的神来之语,使得原本平淡的课堂顿时掀起一片高潮。当然,有时也会因为学生的困惑而激发了我的临门一射,从而使学生茅塞顿开,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的场面。但是,要出现这样的场面,有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时间。只有留多一些的时间,才能创造更多的精彩。  相似文献   

6.
万辉霞 《现代教学》2014,(10):49-49
某日,我到基层学校借班上课,内容是《时间的概念》。由于这堂课要用到电脑,于是,学生帮忙打开了电脑。在和学生互道问候后,我却发现电脑还在慢慢启动。此时,班上的学生开始有些骚动起来,看见后面还坐着带班教师和几位见习教师,我的心中不免也有些着急。有学生在下面笑着说:“老师,这台电脑启动慢,起码要3分钟呢l”“哦,是吗?”我随口应道。突然,我灵机一动,问道:“那你们认为还需要多长时间呢?”“1分钟!”“不对,2分钟!”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既然这样,我们就来个1分钟倒计时如何?”“好!”学生们开心地回应。  相似文献   

7.
课间10分钟的弊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课间10分钟有以下弊端:1.半数以上的学生因为课间时间短而不出教学楼,身心得不到休整。下课铃响之后,学生起立,师生互致问候,教师走出教室,学生坐下收起本堂课的用书和笔记,再拿出下节课的书本,就需要近3分钟。然后才能有秩序地走出教室。上下楼还得占用5分钟。这样,一个班内常常有近半数的学生不出教室,得不到阳光的沐浴,无法参加兴趣活动,眼睛也得不到调节保健,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学生的近视率上升、身体发胖、体质变弱等问题。2.10分钟的课间时间仅仅能够完成生理需求,而“无…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可是学生真的动起来后,却又产生了这样的情形——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但是学习纪律难于控制.教学目标难于达成。难道说动起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无法实现吗?其实不然,应该说让课堂教学动起来的指向是正确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操作有没有到位。那么怎么操作才能实现课改的初衷呢?笔认为,主要是把握好教学中的几个“一分钟”。  相似文献   

9.
采访何文浩时,他语出惊人:“千千万万个老师、家长和学生要明白一个道理,如果学生有兴趣,老师有能力,学好一门功课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上课的45分钟就足够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0多年来,他所带班的学生全部考上了大学。 不留作业起风波 今年54岁的何文浩,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至今已有30年教龄。80年代初,他开始尝试不给学生留作业的教学方法,那时他在宜昌兴山的一所中学教  相似文献   

10.
那时我大约只有14岁,年幼疏忽,对于卡尔·华尔德先生那天告诉我的一个真理,未加注意,但后来回想起来真是至理名言,嗣后我就得到了不可限量的益处。卡尔·华尔德是我的钢琴教师。有一天,他给我上课的时候,师。有一天,他给我上课的时候,忽然问我:“每天要练习多少时间钢琴?”我说大约每天三四个小时。“你每次练习,时间都很长吗?是不是有个把钟头的时间?”“我想这样才好。”“不,不要这样!”他说,“你将来长大以后,每天不会有长时间的空闲的。你可以养成习惯,一有空闲就几分钟几分钟地练习。比如在你上学以前,或在午饭以…  相似文献   

11.
翟运胜 《山东教育》2004,(16):62-63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8的分合”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8个苹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8个苹果呢?”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8个苹果,给妈妈4个,我留4个。”“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生1:“我4个苹果,妈妈4个,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教师未做任何评价。生2:“母亲节到了,我给妈妈5个苹果,我留3个。”“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又问。生2:“妈妈这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他。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8个苹果…  相似文献   

12.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不在于空喊口号 ,而在于脚踏实地。“美文共赏”活动 ,我觉得是一项实实在在的语文素质训练活动。“美文共赏”是这样安排的 :每节语文课正课之前进行“美文共赏”活动 ,按学号请学生轮流上台 ,每次由一名学生推荐一篇好文章(我美其名“美文”) ,要求推荐者神态自然大方 ,朗读流畅 ,声音响亮 ,吐字清晰 ,语速适中 ,并对“美文”作小小评点。然后给3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听众”思考、构思 ,作发言准备。而后用4—5分钟时间让4—5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推荐者作小结 ,整个活动过程所花时间约10分钟左右。“美…  相似文献   

13.
李静 《考试周刊》2009,(46):162-163
我们经常在政治课上看到这样的情形:讲台上老师口若悬河,讲台下学生死气沉沉。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反思教学方式、方法。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所学学科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具有严密的理论性的特点,常常使得我们的一些教师认为政治科教学无创造性可言,籍此原因,照本宣科或一统到底“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还相当普遍。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考”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个性压抑,缺乏思维的激发,也就谈不上研究性学习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  相似文献   

15.
侯春燕 《江苏教育》2007,(22):55-57
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矛盾就是有限的时间与大量的人类文化知识的巨大冲突。学校的产生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缓和这样的矛盾,因此。学校的教学被赋予了“效率”的要求。但“效率”是否就等同于“进度”?为了保持一定的“进度”就可以采取各种教师单边意愿上的措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实际教学中包括很多公开课上,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完美”,老师们都不自觉地扮演了“赶鸭快快跑”的“鸭农”形象。比如为了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给学生一两分钟时间装模作样地讨论,提供给学生一大堆实验用品却要求在三五分钟内结束实验等等,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说实话,在较长一段时间中,我也是这些“鸭农”中的一分子。直到经历了以下这次教学,才使我对教学效率有了深一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工作着是美丽的。但是,当工作成为生命的一切时,人就成了“工作狂”。而工作狂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它是一种病态的强迫型人格的表现。“工作狂”的表现邻居李老师就是个“工作狂”。在她的时间表内,几乎每一分钟都在工作:早晨6点钟到校,晚上10点多钟才上床。这倒也没什么,许多中学教师都是这么做的,但李老师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下面三点:一是一旦闲下来就感到闹心。所以,她总是无限量地给学生布置作业,这样她好有作业可批。尽管学生为此而怨声载道,她却因为满足了强迫性工作的需求而自得其乐。二是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她都要办…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可学生真的动起来后,却出现这样的情形——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但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动起来的课堂为什么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操作没有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教学中的几个“一分钟”。一、组织教学一分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抓好课前一分钟,就为这节课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学生在课间充分释放情感,情绪上属于玩乐状态,注意力集中在课间活动上,上课伊始马上展开教学则…  相似文献   

18.
记得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过:“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就是说,画山不要把山顶画出来,只要画出云霞缭绕的山腰,足可以想像其高;画水不要把源头画出来,只要画得弯弯曲曲不见尽头,足可以想像其长。在教师管理中,如果给老师也留一点“空白”,那么无疑会提高教师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多地发挥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一、时间上留一点“空白”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传统中“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教育哲学在信息汪洋中多少显得有些底气不足。教师要…  相似文献   

19.
小语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还要鼓励学生多练笔,不仅要求有一定的练习次数,还要求每次练习有一定的质量。”意思是说,多写多练多指导,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一是多写。每天的第一节语文课,留五分钟时间给学生写作文。开始,同学们无从下手,五分钟时间,观察、构思、成文,怎么能完成呢?五分钟过去了,部分  相似文献   

20.
黎沛泉 《师道》2005,(6):58-58
在一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讲授了30分钟新课后,留10分钟给学生做练习。老师看到一个学生还在看书,没做练习,就上前催他动笔。学生说:“刚才没听懂,想把书看懂了再做。”老师却撂下一句:“听都听不懂,还想看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