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媛 《今传媒》2011,(4):59-60
这个世界,有这么一小撮人,打开报纸,撰写的是他们的消息,打开电视,报道的是他们的消息,街头巷尾,议论的是他们的消息,仿佛世界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仿佛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一小撮人,开始步入而立之年,这一小撮人,就是当今社会褒贬不一的"80后"。本文以媒介对"80后"现象的讨论为基础,分析"80后"在媒介评论中的定位及其变化,并认为唯有在一个反复认知的过程中,才能完整地对"80后"群体形象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2.
王璐 《新闻世界》2011,(7):276-277
"80后"正从上世纪末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21世纪初的争议与褒贬,发展到今日的"80后"文化现象。从争议到批判到赞扬再到思索,期间各种媒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具有公信力和话语权的大众主流媒介,洞察引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而我们对"80后"的媒介形象认知应将具体文化现象、话题和媒介形象再现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我所读到的、关于"情妇"这一特定女性角色和生活方式的最精深也最坦诚的理解。作者以一个情妇和作家的双重身份,第一次以女性为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主体,打开"情妇"的内面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女人被承认为具有女性躯壳的无限复杂的人,而不是女性躯壳。  相似文献   

4.
朱世德 《新闻窗》2012,(2):24-25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舆论、交流思想、认识世界、求知及娱乐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媒介。在新闻传播中,最直接最快捷的消息,在各种新闻媒体上担当着"主角"。消息作为运用最广泛最主要最基本的一种体裁,  相似文献   

5.
任陇婵 《视听界》2014,(5):14-15
互联网盒子仿佛一个潘多拉魔盒,里面关着现代信息媒介科技与市场共同孕育的"妖魔"。魔盒被打开之后,放出来的"妖魔"野蛮生长,短短两三年,就悄然从客厅抄了传统电视的后路。今年6月中旬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连降多道"驱魔符咒"——针对互联网电视牌照商下发了要求立即关闭互联网电视终端产品中违规视频软件下载通道的函;取消集成平台里直接提供的电视台节目直播回看功能;约谈互联网电视7家牌照管理方。  相似文献   

6.
基于媒介发展史角度的手机媒体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媒介技术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人类不断打破时空枷锁的过程,也是人类追求更个性化、人性化地获取与表达信息的过程。挣脱时空枷锁的束缚、对原始部落理想沟通状态的向往,构成了媒介技术发展的两大内在动力。本文拟从这两个角度对3G时代下的手机媒介进行探讨,说明手机媒介将成为未来的"第一落点媒介"与"第一个人媒介"。  相似文献   

7.
田楠 《新闻世界》2011,(1):171-172
上世纪90年代末,"80后"这样的词汇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常常被贴上负面的标签,而在2008年我国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件之后,对"80后"加以褒奖的报道越来越多。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得出,"80后"的媒介形象呈现出由叛逆逆转为坚韧不拔,即由批评逆转为赞扬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新概念辞典     
反媒介:网络作为媒介的根本特性是反媒介,即媒介自身的淡化。在网络中,网络这个媒介似乎是不存在了,人仿佛可以无屏障地直接同他人和现实世界直接交流。数字鸿沟: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在线新闻里,数字鸿沟被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信息时代因地域、收入、  相似文献   

9.
乔智玉 《今传媒》2013,(2):49-50
2011年,广电总局的"限娱令"一直牵动着公众的神经。期间,在广电总局的"限娱令"没有真正下发之前,关于"限娱令"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并造成了很多误解。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很多不实新闻让很多民众信以为真,其中有媒体的责任,也有相关部门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没有能够做到及时有效地传达信息过失。本文通过分析"限娱令"发布前后所引起的风波,对相关主体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应该做出的努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80后"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的不同。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他们的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看法。因此,分析媒体对"80后"农民工所建构的媒介形象以及媒体建构该形象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博 《新闻世界》2014,(6):266-268
"媒介审判"现象一直为人诟病,这种超越司法程序的媒体审判实质上是媒介舆论监督功能的畸形化。本文对陈永洲事件进行简要回顾,结合相关法律知识探析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媒介审判"行为,从而为我国规避"媒介审判"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这星球上的每一个人都不过是被其他六个人分离开来.也就是在我们与这个星球上的另外任何一个人之间的六度分离关系.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威尼斯的船夫……这不仅仅对那些大人物成立,而是对任何人都成立:雨林中的土著人、火地岛的居民、爱斯基摩人等等.一根六人藤蔓把我和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绑在了一起.这是深奥的思想……每个人都是一扇门,打开它就可以进入其他人的世界!"今天〈六度分离〉已经从一个剧本深深地植根于民间故事,人类也正是从简单的描述世界、理性的认识世界、最终才能成功的改造世界,因此人类习惯于去挖掘简单背后的复杂,去提炼复杂之中的简单,在简单与复杂的平衡中思辨前行.  相似文献   

13.
宋哲 《声屏世界》2014,(9):9-11
"媒介融合"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自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多视角的广泛的研究,业界也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进行了尝试与践行。本文主要以媒介产业化与数字化为背景,将"媒介融合"中的"媒介"概念分解成"内容产业"与"大众传媒产业"两大内核,从"内容产业"的角度,来观察"媒介融合"这一现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审视当前"媒介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李华英  郭睿 《新闻前哨》2013,(12):42-42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好的脱口秀节目,就是充分满足了这一理论。在观众至上、收视率成为"指挥棒"、竞争激烈的今天,电视节目生存的王道已经不仅仅只是节目形式,观众更愿意看的是高质量内容、高水准的脱口秀节目。优秀的创意策划团队,  相似文献   

15.
一份尘封了七十年的档案,今天我们打开它、阅读它仍能感到它摄人心魄的震撼力。在那一句句、一行行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抬头见碉堡,无村不戴孝"的冀中大平原的惨状,我们仿佛听到了那青纱帐里的号角声和射向侵略者的正义的枪声。这份档案使人了解了1942年"五一大扫荡"的冀中军民坚持反"扫荡"斗争的真实情况。以下是档案原文:区党委军区关于青纱帐时期工作指示一、冀中形势(一)敌寇此次扫荡,乘其太平洋暂时胜利与准备新冒险前的新的优势,迫我决战,  相似文献   

16.
解读“媒介审判”现象的中国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媒介审判"一词频繁地被专家学者和广大公众讨论。无论是专家还是非专业人士,他们大多讨论的是"媒介审判"对于司法独立的破坏,却忘记了"媒介审判"本身就是一个舶来词,它的理论来源都是西方学者的学说。所以本文从"媒介审判"现象的中国化特色角度来探讨其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力图寻求适合于中国社会的解决冲突之道。  相似文献   

17.
虚拟演播技术因其特殊的系统构建、工作原理,在实践应用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通过麦克卢汉的三个重要媒介理论"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从"术"到"论"的层面对虚拟演播室做简单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8.
1969年11月13日,当时的美国副总统阿格纽在共和党大会发表演讲,他开宗明义地说:“今晚,我想要请各位将注意力对准眼前这一小撮人,无论是哪一位总统在演讲,他们都手握权柄,可以决定是  相似文献   

19.
微博时代的粉丝传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两年随着微博的风靡,一个互联网全民微博时代正式来临。在这场微博信息狂潮中,作为媒介迷的传统粉丝意义被改写,同时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本文从"微信息"、"微距离"和"微革命"这三个层次来展现粉丝们在微博中的新形态,以及他们在这一新的媒介格局中所展现的自我、人际与大众传播。从而揭示出隐藏在一新传播格局背后的社会生态变革。  相似文献   

20.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领域关于大众媒介的效果与使用的理论,用以研究媒介和受众的关系。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上购物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根据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在选择某种媒体时都会根据一定的目的,今天我们就从这一理论分析"网购"的火热现象,探讨消费者为什么选择网络这一媒介作为购物的渠道,试着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探讨这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