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体”与“身体”是当下中国人体文化研究中频繁使用的一对概念,它们的含义常常被混淆。“人体”与“身体”的概念既涉及人的赤裸状态,又涉及人的服饰状态。但“身体”泛指万物之体,“人体”则特指人之身,且“人”通“仁义”之“仁”。“身体文化”是西学中的热门研究,“人体文化”则可以让人引起对艺术与科学更多的关注。“人体文化”与“身体文化”概念在中国学术界的出现、发展,内涵虽有区别,但两者的理论可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西欧各国的人名中,有的音节既非名,又非姓,而是贵族出身的标记,如法国人姓前用“特”,西班牙人姓前用“德”,德国人姓前用“封”,荷兰人姓前用“梵”,英国人姓前用“劳特”或“恰尔德”等。“恰尔德”,系古英语,  相似文献   

3.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一些报刊对“二”“两”“俩”多有误用,现谈谈它们的用法:“二”和“两”都是数词,它们的用法有相同的地方,如“22000人”既可写成“二万二千人”,也可写成“两万两千人”。但是,它们  相似文献   

5.
“犹豫”和“狼狈”本都是地道的联绵词,可是千百年来,却被一些人误解了。“犹豫”的意思是迟疑不决,对此作出解释的学者,有北齐的颜之推、唐朝的孔颖达和颜师古,他们一致认为“犹”和“豫”是两兽名,性皆多疑,由兽推移及人,因而把人之多疑称为“犹豫”。其实“犹  相似文献   

6.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有“风雪夜归人”一句。句中“夜归人”之“人“参考书中解释有二:其一指“借宿的人”(作者),其三指“主人自己”,并说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说得通。但我认为诗中“夜归人”之“人”指的是“主人自己”,不能指“借宿的人”。其理由是: 一、从诗题可知“借宿人”作者,已经宿在主人家里,他是“客人”,所以此诗命题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因此,“夜归人”中“人”不是“借宿的人”,而是“主人”或“主人家中的人”。  相似文献   

7.
辨析:一文不名,“名”指占有,意思是一文钱都没有,形容极其贫困。例如:如果他有钱给那些人打点贿送包“烟钱”,也就过去了,可是他身上一文不名。一文不值,“值”指价值,意思是连一文钱的价值都没有,形容毫无价值,也形容地位低微、受人鄙视。例如:他有时将反对者骂得一文不值。“一丈不名”一般用于指人;“一文不值”常用于物,有时也用于人。  相似文献   

8.
鹿荣 《语文学习》2010,(3):49-49
在《欢乐中国行》、《同一首歌》之类的文艺演出中.主持人或演员问候观众时.有的喜欢说“大家好”.有的则习惯说“你们好”。“大家”与“你们”都是人称代词.可以指称不止一人的对方.但给人的感觉却并不完全相同.“你们”是典型的第二人称代词.是“你们”当然就不是“我们”。“你”、“我”完全不同.一个“你”就把说话人跟听话人划分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阵营.  相似文献   

9.
“梵”与“人”是泰戈尔重要的哲学思想,指导着其文学创作.运用丰富的例证,分析了泰戈尔散文诗中所萦绕着的“梵”与“人”的主题.认为“梵”是世界的本源和基础,它无处不在,以多种面貌出现在泰戈尔的散文诗创作中.“人”则是“梵”所构成世界中最特殊的存在,“人”与“梵”的关系始终是泰戈尔散文诗创作中探讨、追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人家”和“别人”是一对意义和用法相近的常用代词,并且它们多见于对话之中,当泛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且与“自己”相对时,“人家”大致相当于“别人”,两词可以互换。例如: (1)我不管人家怎么说,我只管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巴金《春》) 上例的“人家”是可以用“别人”替换的。但是“人家”和“别人”还是有不同之处: 首先,当指代“其他的人、另外的人”,且不是强调与“自己”相对时,只能用“别人”而不能换成“人家”。例如:  相似文献   

11.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2.
这篇以“高等教育”为题的美文仅千字,然而,文短意深,意蕴丰厚。有道是“千教万教教做人”。强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才,把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他的人品让上上下下的人都对其产生敬意。他家很穷,父母不识字。但从小就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教育他做好自个儿的事。“高等教育”,“高”在哪里呢?“高”就“高”在首先是“教”孩子“做人”,做个正直的人、有良知的人、追求上进的人、勤奋肯干的人、品格高尚的人!这就是真正的“高等教育”。这篇文章非常精彩,一读开篇就让人无法释手。其“精彩”之处如下:一、纯用“白描”手法来写,特真实,特有味。文…  相似文献   

13.
“醒”     
“醒”字,含义丰富,可以理解为“醒悟、觉醒、警醒、唤醒”等。“醒”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因某个(些)人、某件(些)事、某种事物的触动而生发感悟的过程,“醒”是一个人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的提升过程,是一个人学识、品格、信念……自我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刘雪  杨圣利 《师道》2008,(5):48-49
一、学会合作 一撇一捺构成“人”字,如果拆开便不成字了。这个“人”字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完全分开,我们要学会合作。尤其是作为教师,更应该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认为对记叙文的各种不同情况,作“记人为主”、“记事为主”这样的概括和描述不科学。大凡记叙文都要写人和事,但无论如何不能把记叙文中“人”和“事”分割开来,说“这是记事的”,这是记人的”或说“谁主”、“谁次”。因为记叙文中的“人”靠“事”来表现;“事”以表现“人”为目的。记叙文中的“人”和“事”相辅相存,血肉相连,辩证统一。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哪件事没有人参加的,也没有哪个先进或落后的人物没有事实表现的。写“事”目的在表现“人”,  相似文献   

16.
你知道吗?有很多英语单词是从别的语言吸收来的,“school”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它来源于希腊语,其原意为“空闲”。你一定会感到很奇怪:不会吧,难道说在“school”里学习是“空闲”的表现吗?但很久以前对希腊人来说,只有到战场去打仗或参加各种政治活动的人,才被认为是非常勤奋、忙碌的人。而有时间进入学校读书的人,则被认为是空闲的人。所以那时的学校就被称为“空闲”(school)了。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人性观集中体现在他的“尽心”、“知性”和“知天”的思想中,而这三者又是逐渐递进、相互贯通的。天地赋予人“本心”,人通过扩充“本心”致其本性善。培养善的本性就可以知晓天命,天人不再是一道屏障,天地万物形成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在兰州读书的时候,常听当地的人说“贼可爱、贼聪明、贼讨人喜欢、贼漂亮”之类的话,还以为当地文明到连“贼”都可爱、都讨人喜欢了,直到有人说我刚剪的刘海“贼可爱”时,才知道“贼可爱”并非主谓结构,“贼”是副词。“很;非常”的意思。而且随着读书的南下,发现远不止兰州人这样说,其他如吴语区的上海、北京官话区的北京、冀鲁官话区的天津和山东的一些县市、东北官话的长春、沈阳等也都用“贼”来修饰形容词以示强调。闻“贼”色变的“贼”字给人的不仅仅是一种厌恶、害怕的感觉和心理,同时也有着极为丰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与“不是人”的划分,看起来好像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实际讲起来,却是一个生物学、古生物学和人类学上很难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哲学上很深奥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学者,曾有过很多的争论。从历史上看,“人”与“不是人”的划分,在不同的社会时代,在不同的阶级,以至于在不同职业和专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有其不同的看法,因而也有其不同的划分标准,对于“人”与“不是人”有不同的界说。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这两个词的,“你们”——称不止一个人的对方或包括对方在内的若干人。“我们”——称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当我们用“你们”时,就把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自然形成了两个相对的范围,而用“我们”时,就只有一个大家同属的范围。“你们”与“我们”只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