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佳句储备库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宋·邵康节《山村咏怀》)(巧妙嵌入“一”到“十”的数字,描绘了静美如画的乡村风景图。)  相似文献   

2.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中,诗人运用列锦的方法,将烟村人家亭台花这些词语连缀在一起,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3.
用诗韵文化来形容数学,似乎有点哗众取宠.其实不然,当“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一花一枝一矶石,一抹斜阳一鸟飞.  相似文献   

4.
<正>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再如,"星河秋一  相似文献   

5.
梁昌辉 《师道》2012,(3):22-23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稚嫩的童音,朗朗的书声,这是令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都会怡然与欣然的境界。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它是我们精神之源.滋养着母语的生命与情怀。  相似文献   

6.
徐建军 《初中生》2009,(6):34-36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就连古人在写诗时也常运用数字,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含有数字的古诗数不胜数。更有一些诗句把数字加以巧妙拆析——也就是运用加减乘除法,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字变成诗歌里富有意趣的特殊元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析数法”。  相似文献   

7.
片断一巧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生同朗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课件出示校运动会赛跑图片,用特写镜头显示跑道序号和小运动员服装上的号码。课件出示邮政编码和电话号码。学生从这些事例中比较数字表示的各种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朝理学家邵雍写有这样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短短二十个字,按顺序嵌入了十个数字。描  相似文献   

9.
我们画花,往往在花的旁边巧妙地点缀些婀娜的枝条和葱翠的绿叶。其结果,画面更加丰富而有层次,不但冲淡不了“花”的主体地位,反而使之格外鲜艳。我们照相,也常常用心选择些山水亭台花草树木作为背景。用好了背景,也会使照片更加好看,使自己显得更加活泼漂亮。  相似文献   

10.
宋代理学家邵康节写过这样一首五言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作者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好像是一个小孩子在扳着指头学计算,又好像是一位家庭主妇在对着客人细数她的家珍。通过这十个数字,把一幅景色宜人的山村画图呈现于读者面前,真是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11.
数字妙诗     
数字从一到十不仅用于记账、计量、表次第,而且也可入诗。经诗人们匠心独运.巧妙地连缀安排,它们一个个会变得活泼生动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宋朝理学家邵康有这样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作者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从一至十这十个数词,给我们描绘了旅途风光。展示出了一幅朴实自然的乡村风俗画。  相似文献   

12.
趣说数字诗     
雅敏 《教学随笔》2014,(4):45-46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祝允明白幼聪慧过人,他在念私塾时是学长(相当于现在的班长)。一次,教书先生布置学生们背邵雍的《乡村》(这是一首著名的数字诗),全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然后就去找棋友赌棋去了。  相似文献   

13.
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二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花,飞入梅花都不见.这是两首古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妙处:两首诗都将一至十这10个数字依次嵌入诗中,而且明白如话,诗意盎然,境界幽雅.这在古诗中是不可多得的.  相似文献   

14.
从维熙小传     
从维熙,当代著名小说家,早期曾用笔名碧征、丛缨。一九三三年农历三月十三日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玉官屯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里。他的祖父是满清末年的秀才,父亲是天津北洋工学院的高材生。在这个书香门第里,幼小的维熙曾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当他在村口大庙里上小学第一堂语文课,摇头晃脑地读着“人手耳鼻口、马牛猪羊狗时”,己经会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了。在祖父填鸭式的早期教育下,他背熟  相似文献   

15.
汪美玲 《湖南教育》2004,(15):32-33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读、书写6~9这4个数字,了解这些数字所表示的一些简单意义。2.渗透数字中的相关文化的内容,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字与文化的联系,培养他们喜欢数学的情感。二、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出示一幅美丽的诗配画的图,图上的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  相似文献   

16.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就连古人在写诗时也常运用数字,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含有数字的古诗数不胜数.更有一些诗句把数字加以巧妙拆析--也就是运用加减乘除法,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字变成诗歌里富有意趣的特殊元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析数法".  相似文献   

17.
作者近影有人说 :“少年是一幅‘画’” ,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往往是少年时代的这幅人生图画 ,决定或左右着人们一生的航程。我七岁入小学 ,一面在校内读“国语”课本“天亮了……” ,一面在家中随父亲读“三、百、千”。在校内 ,要认字习字 ;在家中 ,因古文文字太生僻 ,我只“背书歌子”。小学一年级要练毛笔字 ,先是“描红” ,后是“写仿”。那“描红”和“仿影儿”的词句 ,都是韵文 ,如“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我一边描摹 ,一边吟咏 ,感到格外有趣。…  相似文献   

18.
韩爱玲 《现代语文》2002,(12):30-30
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本)第三册选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课本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中“墟”字的注释为“集市”,笔者以为值得商榷。《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体现了陶渊明平易淡雅的风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描绘的应是这样一幅图画:“远远望去,是一片模模糊糊的村庄,从那小村庄里,升起了袅袅炊烟。”这是多么淳朴、宁静的田园风光,正是这种淳朴宁静深深吸引了陶渊明,使他下决心告别虚伪、嘈杂的官场。而如果把“墟里”释为集市里,则顿感嘈杂之声入耳,破坏了这幅画的宁静和谐,恐非陶…  相似文献   

19.
包成洲 《教师》2012,(36):101-101
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小诗除了给人留下一个美好的意境,更让人过目不忘的,肯定是从一到十那十个最熟悉不过的数字。如果我们能在学习中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章节都能总结出个一二三条来,巧用数字化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合理地进行编码,必将使我们的学生学习倍感轻松。以下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巧用数字化上好物理课。  相似文献   

20.
[素材·语段]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在这首古诗中,用了十个数字,巧妙地描写了郊野美丽的风光.为了将所说明的事物介绍清楚,在说明时也常常用到数字.数字,指的是表示数目的词.一篇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文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