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主持人语:本刊"前沿访谈"栏目,如今已愈三期,多以传媒一线的业界精英为采访对象,对其进行深度访谈,记录他们在传媒实践中的心得、体悟,在这里交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在传媒及更广阔的人文领域,活跃着一大批为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他们有些已经声名鹊起、名扬四海,有些却是默默无闻、清心寡欲,他们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和超凡的智慧火花,他们的思想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我们希望他们在创造了历史的基础上还能够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基于此,经过今传媒杂志社编委会的精心策划,"前沿访谈"栏目于本期隆重推出。在这一栏目下,我们将不惜笔墨版面,通过与知名主持人、知名学者专家以及有影响力的各界精英人物接触,进行面对面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并从他们在从事传媒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主持人语:在"探索传媒规律,紧跟传媒主流"的宗旨下,"前沿访谈"栏目力求通过与人物的对话和交流,解读传媒事件,探索传媒规律,推进传媒实践。在语言的碰撞中,寻找智慧的火花,力求纯粹、真实地反应传媒发展的经验、轨迹和方向。本期嘉宾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方延明教授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和新闻理论研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社会各界对传媒、对新闻工作的看法、意见,我们从本期开始推出一组访谈文章,访谈对象都是新闻传媒播学科之外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工作者。希望通过他们的眼睛,对当前新闻工作给我们别样的透视。  相似文献   

5.
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提出者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认为,社会学研究应以微观现象为基础,而微观研究应以互动仪式为基点,即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社会个体间发生的小范围面对面互动活动可以通过有效的情感联结与际遇转化,构建起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互动仪式链。【目的】为研究当下较为火爆的文化访谈节目是如何引发受众情感参与和话题互动,并最终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社会广泛互动场域的。【方法】文章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观照部分文化访谈类节目。【结果】得出了文化访谈类节目中,颇为成功的五种情感联结范式,以及节目的互动仪式运作机制。剖析这些理论机制,梳理并总结这一理论在节目中如何更好地运用与转化,在当下激烈的传媒竞争与节目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结论】研究表明,互动仪式链理论对与社会生活高度链接的文化访谈类节目颇具启发性与指导性,纵观当下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访谈类节目,无不具有凝聚社会共识、树立正确舆论导向、传播主流价值观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乡愁乡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高端访谈”栏目通过对遍布各地的乡贤、专家、学者的面对面访谈,从各个角度,探讨他们的成功要诀和制胜之道,从而为那些有志于创业的人,提供可资借鉴的榜样。  相似文献   

7.
在建党90周年之际,《传媒》杂志联合人民网传媒频道合作推出中央主流媒体系列直播访谈。5月30日14:30~15:3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史敏应邀接受采访。以下我们将现场访谈内容进行了补充和精编,呈现给本刊读者,如需收看访谈视频,请登录人民网传媒频道。  相似文献   

8.
当前,广播传媒的生存、发展通常要面对着三重竞争:一是多种传媒在争夺受众注意力这一紧缺资源;二是传播技术高速更新和进步带来的新媒体、新样式(如互联网等媒体不断裂变出所谓的各种媒体形式和内容);三是同类传媒在有限的地域空间合纵连横、短兵相接。这三者都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即传媒靠什么做强、做优?怎么做强、做优?怎样实现注意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有机结合和融通?新闻传媒做强、做优的支点在于品牌经营。在这方面,广西交通广播做出了成功的探索。他们以品牌塑造为主干、以个性和品位为两翼的三角构架,构建了传媒良性经营和快速发展的可喜局面。  相似文献   

9.
增强电视人物访谈的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含 《记者摇篮》2009,(1):43-44
人物访谈节目,从来都是新闻传媒家族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在电视传媒中,人物访谈节目更因方便、快捷、感性、直观等特点,越发呈蓬勃之势。而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也因成功与否,给人留下了不同的印象,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就是说:好的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使人警醒、深思,使人受到冲击、震撼,其意韵回味悠长、启迪心灵,  相似文献   

10.
2001年7月25日,本刊编辑部在京组织了以“湖北卫视媒介形象”为题的学术研讨会。为什么我们要搞这么一个活动,这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其一,从本刊来看,我们最近的办刊方向是加大了对实践的关注力度和对理论动态的关注力度,对传媒理论和传媒实践的动态这几年加大了研究力度,特别是对“个案研究”,非常有特点的和在传媒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有价值的传媒个案抓得比较紧,这也是受我们近几年中国电视传媒改革的变化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电视最近几年的媒体改革,从节目改革到体制改革到经营改革,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动。这个变动不仅在业内,而且在社会上甚至在国际上都引起了相当的关注.作为一个权威的核心期刊,专门从事大众传媒理念研究的杂志,本刊有责任来关注这样剧烈变化的传媒动态,有责任从中提炼大众传播的新理念。通过“个案研究”,对理论建设提供鲜活的素材资源,我想这是我们一贯的追求。 其二,从湖北卫视的角度来看,这几年湖北卫视作为国内非常有影响的一家电视媒体,锐意改革,紧跟媒介发展步伐,应该说在东部和西部得到了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作为中部的一家电视媒体,力图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中部打出一片新的天地。这几年推出了一系列新栏目,组织了大量媒体活动。同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2014,(12)
正《今传媒》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同内外公幵发行的传媒行业综合性理论期刊。改版以来,一直坚持"思想性、理论性及应用性"的办刊原则,用新观点、新视角、新模式、新技术探索传媒规律、紧跟传媒主流,成为国内最具权威的传媒行业专业期刊之一。主要设栏目:名家访谈、名家特稿;传媒大讲坛(热点透视、专题剖析);媒介批评(媒介评论、审读阅评);媒介经营;传媒  相似文献   

12.
刘丹凌 《今传媒》2016,(10):31-31
主持人语:媒介批评主要指的是基于人的传播活动对媒介现象进行的价值评判和反思性活动。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的多元化、传播的多渠道、传媒的市场化等引起了网络的娱乐泛化,甚至是娱乐过度化,这种现象正在消解新闻传播中的文化深层意义。在这样的媒介时代是需要批评的,我们要立足媒介批评的理论来看传媒的角色以及传媒现象,这样才能促进媒介文化的进一步积累。本期栏目作者梅珊珊以里约奥运会的相关报道为例分析竞技体育传播的过度娱乐化问题,并对竞技体育传播提出合理化建议;覃秋媛以武汉高校学生为访谈对象分析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旨在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姜成坤则分析党报在媒体融合中的批判与解构问题,以促使党报在媒体融合中构建舆论引导的新格局。这些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也映射出各自领域的问题。本期“媒介批评“栏目从国际、国内以及理论、现实的维度对媒介融合时代的各种现象进行研判和分析,以加深大众对当今媒体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运用,也促使媒体在接受批评的同时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本刊"传媒大讲坛"以"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为宗旨,以"发展学术研究、弘扬学术精神、传播学术理论"为己任,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对传媒现象和行为进行理性而实用地分析、评介,记录与透视传媒热点,解读传媒现象和传播行为,探索传播新形态、新动向,彰显《今传媒》的办刊特色和时代气息。新年新视角,栏目组不忘责任与使命,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  相似文献   

14.
当人们把羡慕的目光投向陈鲁豫,水均益,朱军,王志等成功主持人时,也许并不了解他们为做出一期成功的访谈而做的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期节目要让观众接受让被采访者适应首先要做充分的准备来获取对话资格。只有明确谈话的方向和重点,从受众角度出发才能增强访谈的易解性,同时还要调动被采访者来营造访谈气氛。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目前,在政府大力提倡文化体制改革的良好环境下,我国的文化传媒产业正进入到一个以体制机制变革、技术和模式创新、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传媒领域的不断深化改革,已经促使我国传媒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相应地,我国传媒各行各业也进行了体制上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大资源整合及有效利用力度,大大促进了我国传媒学界和业界综合平衡发展。现如今,我国学界和学界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和有利条件开始展开战略合作。经过各专家学者的潜力探索和不断实践,近些年,我国传媒教育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模式创新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发展,首先以“理论结合实践”的发展模式最为普遍,收到很好的效果。重庆工商大学与重庆广电集团携手建立的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传媒学院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16.
胡蕾  王兴华 《传媒》2022,(18):81-83
记者是新闻传媒行业的主力军,他们对职业的认知状况对行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武汉市某报业集团记者群体为访谈对象,以记者对新闻职业的认知为主题,从专业新闻机构认知、新闻理念认知、职业角色认知三个方面展开深度访谈,结合访谈内容,对媒体转型发展大环境下记者的职业认同与困境进行探究,试图从学术理论的角度阐述媒体转型发展对记者职业认知的影响,并积极探索提升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如今,各种新媒体不断兴起,传媒行业呈快速繁荣发展态势。面对复杂多变的传播新形势,传统媒体的优化转型已迫在眉睫。如何在迅速变换的媒体环境中做到高度适应,这是值得传媒界同仁深思的一个问题。本期"传媒大讲坛"栏目特约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宏教授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韦路教授撰文,他们分别探讨了传媒未来走向。刘宏教授在《新媒体环境中群体传播的类型和动机》一文中提出,新旧媒体的变革直接影响了  相似文献   

18.
《传媒》2013,(1):53
《传媒》杂志是新闻出版总署主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的一份面向传媒产业的新闻核心期刊。栏目设置:特别策划、传媒访谈、传媒评论、报业观察、广电聚焦、期刊透视、新兴传媒、传媒人物、海外传媒、媒体实战、理论探索、传媒电讯、传媒书评。征稿内容:传媒业界最新动态的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2015,(3):178
欢迎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引用《今传媒》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传媒行业的综合性理论期刊。创刊23年来,始终关注学术前沿、探索理论创新,特别是改版以来,以"探索传媒规律、紧跟传媒主流"为宗旨,坚持"思想性、理论性及应用性"的办刊原则,用新观点、新视角理性而实用地分析、评介、记录与透视传媒热点,解读传媒现象和传播行为,探索传播新形态、新动向,成为国内最具权威的传媒行业专业期刊之一。主要栏目有:名家访谈;传媒大讲坛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2014,(7)
正《今传媒》欢迎投稿欢迎引用《今传媒》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传媒行业的综合性理论期刊。改版以来,一直坚持"思想性、理论性及应用性"的办刊原则,用新观点、新视角、新模式、新技术探索传媒规律、紧跟传媒主流,成为国内最具权威的传媒行业专业期刊之一。主要设栏目:名家访谈、名家特稿、学者风采;前沿访谈(领导论坛、博导新论);传媒大讲坛(热点透视、专题剖析);媒介批评(媒介评论、审读阅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