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亚运会,可以说给北京以至全国各行业,吹来一股强劲的神奇之风,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被称为“亚运气氛”,或称作“亚运精神”。北京日报编者发出了一句极富时代色彩的感言:中国人团结起来干什么事都能成。人们读着这句发人深思的感言,再看看北京日报10月8日的头版只有三条消息(转版)的闭幕式版面设计,不禁拍案称绝。它的确把国内报刊亚运报道的版面设计,推向一个最高峰。我的一些搞新闻业务的同事,拿着这张报说:亚运报道给中国报界带来一场革命!然而,亚运会刚过,许多报纸似乎又变样了。虽然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发议论,从各个角度写文章,主题只有一个:让亚运精神长驻。(有的  相似文献   

2.
国人竭尽热忱、世人亦为之瞩目的第十一届亚运会闭幕至今已经两月有余。记得圣火刚灭,盛赞亚运雄风吹进中国新闻界,把报纸版面设计推向前所未有高峰的文章便连篇累牍,读了让人振奋。然而,许多经验还未及仔细学习,又忽见一些报刊发出“报纸又变样了”,“照片不见了”,“版面画得那么没劲”的叹息。我此时提笔回顾亚运摄影报道,兴致已实在不堪与两个月以前相比。然而,细想想,哲学家早已点拨我们: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可不,现在的报纸版面纵然不如亚运期间那么好,也不见得比亚运前差到哪儿去。对于曾经亲身参加了亚运报道的人来说,我们毕竟一度辉煌。如今记下那一度出现的辉煌,即使起  相似文献   

3.
不知有哪个民族的语言象汉语这样对“点”有如此的偏爱——不知不觉中我们在无数次地重复它:对时间的把握叫“几点”;对空间的把握叫“地点”;官员们体察民情叫“蹲点”,发布指示前要说有“几点”。早上吃进嘴里有“面点”,白天穿衣买菜喝茶有“大点”“小点”“多点”“少点”“热点”“凉点”……总共那么一小疙瘩地方,被咱们中国人运用得如此变幻无穷,出神入化。有别于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种对“点”的纯粹物理把握,中国人则似乎通过语言表述了对“点”这一概念的丰富性的领悟。从某个特殊的视角看,新闻就是一个“点阵”。4900个记者4900个点,围绕亚运这样一个大新闻点。  相似文献   

4.
10月8日的中国青平报上登了一份以“我看亚运会”为主题的电话调查,其中在“你对本届亚运会的报道有何评价”一项里,回答“很好”和“好”的有314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8.3%。这个调查是接近实际的。在以往多次的民意测验中,对新闻媒个不满意的总是居多,而在这次的亚运报道中,中国的新闻形象有了改观。回眸亚运盛会期间,许多人都是上班先抓报纸,下班守着广播,电视。亚运会上威武壮丽、精彩纷呈的竞技把神州大地搅得热气腾腾,激励了亿万人的爱国心、凝聚力、拚搏志。这是亚运会的成功,但也大得力于新闻媒介的传播。今年在中国,可称作亚运年。举国上下叫得震天响的一个词儿是“亚运意识”,从迎亚运会之时起一直响到亚运开赛,把个亚运的文章做的有声有色,十分辉煌。随着亚运圣火的熄灭,又出来一个新词儿“亚运后意识”。这个词儿拗口,不一定叫得开去,但这个意识却是要得的,我们是应该趁热打铁,在这个“后”字上把文章做足。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是一场伟大的竞赛,同样需要亚运健儿那种勇夺金牌,为国争光的拚搏精神。事实上,现在各条战线都在  相似文献   

5.
作为体育工作者,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最近一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许多报刊都围绕十一届亚运会,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出现了不少精彩的通讯报道,也出现了一些见解新颖、说理透辟、相当具有启发性的评论文章。这里,我要着重向广大读者、尤其是经济界和体育界,推荐《经济日报》的“星期话题”——“迎亚运体育与经济系列谈”的三篇文章,《亚运会:中国经济的大广告牌》(《经济日报》今年3月11日头版)。此文认为,历来担当综合性国际运动会东道主的国家,无不将体育盛会视为一  相似文献   

6.
釜山亚运38大项,重头戏尽在三大球。 足球篇 男足被视为亚运“皇冠上的宝石”,就单枚金牌而言可称“亚运第一金”。韩国挟世界杯四强之威,兼具天时地利,早将此金计入账册。伊朗则自诩亚洲老大,近日在国际邀请赛将世界杯表现不俗的巴拉圭、南  相似文献   

7.
激动人心的亚运会闭幕一个多月了,但是以“爱我中华,为国争光”为支柱的亚运精神,却象投石激起的涟漪,正在我们的生活中和精神世界里漾开,漾开,……它将长久地导引和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亚运精神对于江苏广播电视工作者来说,特别感到亲切。江苏亚运转播团(乒  相似文献   

8.
亚运会结束了,几位报界同行聊天,谈得比较多的是,某报的照片漂亮、新闻性强,某报的标题鲜明、绝妙,某报的栏目生动、精采,某报的版面大方、活泼。有位同仁总结说:“亚运会报道,实际上是各报在比版面,‘炼’编辑。”这个说法或许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9.
亚运会结束了,几位报界同行聊天,谈得比较多的是,某报的照片漂亮、新闻性强,某报的标题鲜明、绝妙,某报的栏目生动、精采,某报的版面大方、活泼。有位同仁总结说:“亚运会报道,实际上是各报在比版面,‘炼’编辑。”这个说法或许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0.
去年9月28日,山东滕州籍运动员毛新源在第11届亚运会上为山东夺得了第一块金牌。我采写了现场短新闻《妈妈心系亚运》。这里,想就这篇新闻的采写前后谈点感想。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有句名言:吃人家嚼过的馍没滋味。作为一名记者更是如此。多年来我就把“不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重复报道别人报道过的东西”作为一条规矩,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的采访范围内,重要新闻力求报道在他人之前。这次亚运宣传,我共发了6篇稿,其中有4篇被新华社播发,两篇被《中国体育报》刊用。诸如94岁的枣庄市政协常委郭允生,把女儿从台湾寄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5000余名采访北京十一届亚运会的中外记者,开辟了亚运会的“第二赛场”。这话形象而又确切。其中、有日本、南朝鲜、西方四大通讯社等2000余名设备精良的外国记者,有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内中央一级新闻单位实力雄厚的“兵团”。至于我们,这些只有2—3人的省报记者,就好像“散兵游勇”,搞不好就会淹没在新闻大战的海洋中而不见声息。如何才能驾驭自己的采访小船在新闻大战的海洋中扬帆疾驶,写出有份量、有特色的系列报道和独家新闻呢? 笔者就自己的实践谈一些体会,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2.
好不容易抢到的新闻为何压下来? 深夜瓢泼大雨尚未止住,我就和同事李力骑车穿过空空荡荡的马路,直奔亚运会主会场——北京工人体育场。我俩颇为得意地议论:眼下中外记者云集北京,竞争激烈,而独家新闻只属于肯在此时出来的人。 9月12日下午的一个会上,有记者谈到:看了开幕式预演后,各方面对燃油的主火炬不是很满意,感到火焰不太集中,燃烧时伴有丝丝黑烟。因此,组委会领导决定,在火炬台上增装一套煤气燃烧系  相似文献   

13.
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办,国外观众如何观赏精彩激烈的比赛场景?新落成的“梅地亚中心”为他们敞开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窗口。亚运会国际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传送的中枢“梅地亚中心”(MediaCentre),又称中国国际新闻广播电视交流中心大厦,是国际新闻广播电视交流中心有限公司为第11届亚运会兴建的一座现代化的多功能大型建筑,是在中央电视台和日本广播协会(NHK)支持下,由中国电视国际服务公司和  相似文献   

14.
举国关注的亚运盛会,已圆满、成功地落下帷幕。那空前的亚运新闻角逐中顽强拚搏、团结奋斗的日日夜夜,却长久地留在每个参战者的记忆里。汇发招待所,紧邻亚运村,吃住行却不能与“村民”相比。这里,就是北京日报亚运报道的前线驻地。9月17日,50多名记者进驻,开始了紧张的新闻之“战”。说它是“战”毫不夸张。二十多天,没有上下班的概念,没有按时吃饭、睡觉,节假日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给亚运会送一份情,为中国健儿助一声威。”8月5日江苏省《无锡县报》38岁记者吴一军自无锡起跑,踏上1500公皇长跑进京的征程,沿途进行新闻采访和亚运会宣传,将成为无锡地区长跑进京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翻开亚运会史册,亚洲名城新德里、马尼拉、雅加达、东京、曼谷、汉城,都曾作东道主为亚洲体育盛事作出过贡献。第十一届亚运会,东道主是中国的首都北京。北京日报是怎样进行报道,以迎接这次亚洲体育盛会呢?当主人,为“亚运”发光发热对在中国北京举办亚运会的意义,北京日报社领导和有关编辑、记者,是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的。起初,他们对决定在北京举办亚运会,理解不深。对资金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不知什么时候,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不胫而走,并繁衍出一个“家族”:“我说故我在”,“我唱故我在”,“我舞故我在”,“我写故我在”,“我画故我在”……有的印在书的封面,作为书名;有  相似文献   

18.
无悔     
年轻的摄影记者有时感到很辛苦,问我:“你干了一辈子摄影记者后悔不?”我说:“那是组织分配。”我始终记着参加革命时组织科长问我:“你为什么要参加革命?”我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伴我到离休。所以在报社,让我跑农村采访,  相似文献   

19.
漫画与幽默     
石宏 《档案管理》2006,(2):90-90
汽车在水塘里她:“车子坏了。化油器里进水了。”他:“化油器进水?简直荒谬可笑!”她:“我跟你说,车子的化油器里有水!”他:“你连化油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要检查检查。车子在哪儿?”她“:在水塘里!”看病前天上班时,我觉得不太舒服。同事赶紧陪我去医院。为了能报销,同事让我用他爸爸的名字。我难受得要命,门诊挂号和填化验单都是同事帮我弄的。抽完血,护士交代:“你明天中午到医院的接待处取化验单。”第二天,我不是特难受了,就自己来到医院。接待处的护士问:“你是取化验单吗?”我说:“是。”护士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化验报告问我:“你…  相似文献   

20.
亚运盛会5000年来第一次在北京举行,影响不可谓不深远。5000健儿奔腾跳跃,纪录迭出;5000记者穿梭其间,传报点评,新招连连。亚运圣火照耀下,一切都富有朝气,一切都在变。本刊辟“亚运报道”临时栏目,连续两期以亚运为焦点,追踪采录、分析褒扬,意在将北京亚运给中国新闻界带来的新气象,将同行们在此期间创造的新经验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让亚运精神及经验,成为我们共同的财富。唯因篇幅所限,难免挂一漏万,只能待日后弥补了,欢迎同行们继续来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