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海莹 《科教文汇》2008,(20):182-182
本杰明·N·卡多佐(Benjamin Nathan Cardozo)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官、最有影响的法学理论家之一,在其主要著作《司法过程的性质》一书中,他凭其多年担任法官经验,从分析一个司法判决得以形成的方法入手,描述了法官在审理案件中选择、平衡与应用这些方法以得出判决的整个过程,并创造性地指出,“司法过程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发现法律,而是创造法律。”本文仅从法官造法这一角度,管中窥豹,对卡多佐这一思想作一些浅显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本杰明·N·卡多佐(Benjamin Nathan cardozo)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官、最有影响的法学理论家之一,在其主要著作<司法过程的性质>一书中,他凭其多年担任法官经验,从分析一个司法判决得以形成的方法入手,描述了法官在审理案件中选择、平衡与应用这些方法以得出判决的整个过程,并创造性地指出,"司法过程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发现法律,而是创造法律."①本文仅从法官造法这一角度,管中窥豹,对卡多佐这一思想作一些浅显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李逸斯 《科技风》2012,(10):219+227
《司法过程的性质》生动展现了美国大法官卡多佐眼中以社会福利为目标、多元方法下的司法过程.当今中国的司法实践得实用主义方法论之“形”而失其“神”,还原实用主义司法哲学,对中国的司法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彭婧 《科教文汇》2008,(1):113-113
德国法学家拉伦茨的《法学方法论》一书理论博大精深,论述了法的诸多问题。其中,关于法律的漏洞和法的续造的论述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拉伦茨把漏洞从范围上分为法律漏洞和法的漏洞;为了弥补法律漏洞,在采纳乃至发展一些新的法律思想,超越法律原本的计划或对之作或多或少的修正。拉伦茨把这种续造称之为“超越法律的法的续造”。  相似文献   

5.
姚瑶 《科教文汇》2012,(28):70-70
余华在《活着》里通过一次又一次对死亡的描述,突出了“活着”的艰难,也表达出了他对“活着”的理解。本文通过品读《活着》,试图探析余华创作从“先锋”走向“现实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7.
华袁媛 《科教文汇》2013,(17):68-68,72
《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是一本非常有份量的法律史学著作,通过对该书内容和观点做深入的梳理,不仅能够加深对清代民事司法的认识,厘清固化的误解,而且对于当前的法学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春 《科教文汇》2008,(35):245-246
余华的小说《活着》受到中外读者的喜爱。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福贵饱经苦难的一生,余华对福贵的受难根源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使读者在阅读当中看到了自己,在福贵的受难中激发读者对自我的联想,对自身以及所处的外部世界进行反思;面对苦难,读者从福贵身上看到了忍耐力量的强大,看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苏晓燕 《科教文汇》2013,(11):56-56,59
苦难带给诗人浓厚的叙说欲望,诗人要说话,要呼喊,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他的声音就是他的诗。在生存危机异常严重的时代,诗人是民族苦难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0.
阿Q是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其形象具有典型性。阿Q的影子随处可见。本文将从《阿Q正传》的创作背号及阿Q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阿Q的语言特点,阿Q精神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毫无疑问,通过阿Q,实实在在的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礼教思想根深蒂固的扎了中国人的脑海中。确实如鲁迅所言,作《阿Q正传》的目的是:“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以阿Q命名的精神胜利法是主人公最突出的品性,阿Q也可以说是“精神胜利法”的集大成者,关于其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形态可谓是五花八门,目不暇接。在必要的时候让阿Q自我麻痹,自我欺骗,自我陶醉,自我安慰,自我扩张。而这种精神胜利法也并非某阶级特有的,各个阶级的人在某种境遇下都可能去运用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春 《科教文汇》2009,(28):254-254,278
小说借主人公福贵之口,讲述了中国农民所经历的无尽的苦难,描写了他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但是余华在小说中的叙述方法却不同于他的早期作品。余华的早期作品中对于血腥和暴力的叙述冷酷无情,对于残暴的刻画细致入微,极度渲染。《活着》却不同,虽然以不断的“死亡”反讽“活着”,这里面的惨烈本来是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部,但由于作者叙述策略的改变,叙述语言从极度冷酷变为平静,叙述角度从第三者的冷眼旁观变为第一人称的忧伤和温和,使得这部小说沉郁、悲痛而坚定。  相似文献   

12.
李涛 《科教文汇》2012,(4):67-68
昆德拉和余华是两位可以进行对话交流的作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活着》这两部小说都在探寻存在的本质,关怀人的生存价值,思考人生的悖谬、苦难和悲剧性.两部小说提出了一些尘世中让人颇感迷惑的命题,人的存在的矛盾状况和生命的荒诞和宿命是两部小说共同关注的命题,其中“轻与重”的关系、生命之轻、现实的无可选择性和人对苦难的承受力等成为两位作家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由于读者的社会阅历、艺术修养和文化背景不同,对同一部作品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和认识,确认不同的主题。但是只要从作品出发,言之有理,就应当予以肯定。学会欣赏别人,脚踏实地,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前进,并在通往人生之旅终点的路上,悠然地欣赏沿途的风景,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少些遗憾,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相似文献   

14.
吴川 《科教文汇》2009,(13):218-218,220
鲁迅先生的小说《孤独者》和蹇先艾的小说《孤独者》是写于不同时期的同题作品,在艺术上,两篇小说从叙述手法以及作品发展的脉络是相似的。但是两篇小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品主人公的成因及命运等等。通过两篇小说的比较,我们看到了两个作家对于孤独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以大量的中国古代社会案例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的实施情况,是学习中国法制史以及中国法律制度的入门必读书目之一。本文主要从瞿老先生本书的第一章出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法律与国之间的关系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6.
《廊桥遗梦》是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八十年代以真实事件为蓝本,写作的一部风靡美国的爱情故事的畅销书。全书只有158页,销量却超过千万册,无不让人称奇,90年代被搬上银幕。那么,小说的艺术魅力何在呢?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的转型。本文通过对先锋文学转型必然性和余华《活着》的解读,比较余华的现实写作和以往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对余华转型探索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余华的转型标志着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走出西方的影响,在先锋文学本土化的探索之路上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8.
姬玉 《科教文汇》2009,(21):246-246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的转型。本文通过对先锋文学转型必然性和余华《活着》的解读,比较余华的现实写作和以往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对余华转型探索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余华的转型标志着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走出西方的影响,在先锋文学本土化的探索之路上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9.
《廊桥遗梦》是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八十年代以真实事件为蓝本,写作的一部风靡美国的爱情故事的畅销书。全书只有158页,销量却超过千万册,无不让人称奇,90年代被搬上银幕。那么,小说的艺术魅力何在呢? 基金  相似文献   

20.
公知技术抗辩成立,不构成侵犯专利权,是我国新修订的《专利法》第62条的明确规定,但公知技术抗辩性质是不侵权抗辩还是侵权例外,法律对此未给出进一步的指引。本文采用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结合审判实践中判定专利侵权的方法,介绍了现有技术抗辩的发展过程,论述了现有技术的法律性质及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