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IT产业国际竞争中信息技术转移、吸收和创新机理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学习行为模型进行研究。重点探讨IT产业全球梯度转移格局下,企业IT转移与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竞争与合作过程中的IT复制进化学习博奕关系;期望在增大IT产业转出方利益的同时,努力提高产业转入方的IT学习、吸收和消化能力,增强转入产业的根植性,尽可能地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从而为我国企业IT自主创新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现代信息技术(IT)评价注重通过评价提高效益,是有效监控IT应用过程,使其发挥最大价值的重要管理手段。图书馆依靠IT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改善信息服务效率,已日益成为新IT应用的前沿,因此,有必要开展IT评价,以评价为手段管理和促进IT在图书馆应用的价值最大化。因此,图书馆必须认识和理解IT评价的内涵和特征,针对图书馆的行业特点开展切实可行的IT评价。  相似文献   

3.
《信息系统工程》2005,(6):21-21
今天,CEO们正在逐步被灌输"企业IT化"的思想。不断有人告诉他们信息技术对降低企业的成本是多么地有帮助。每当我跟CEO们谈论IT时,得到的反馈总是不尽相同。我曾经对一位CEO说:你目前所掌管企业的IT部门并没有对整个企业的运营有多少帮助。而我得到的答案却是,因为近六个月来一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多数IT企业的研发工作面临着管理混乱、质量低下、进度延误和费用超支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IT企业迫切需要专业性很强、行之有效的研发管理方法和工具,期望降低研发管理的风险并提高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5.
在步入信息社会的今天,信息技术(IT)在加强管理,实现管理过程规范化和科学化,防范金融风险,以及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等诸多方面,都将起关键性的作用。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增值信息服务,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电子化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加速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刻不容缓 1.IT是银行的神经中枢 实现银行电子化后,IT和银行业务将融为一体,银行的传统业务将通过IT转向后台。IT部门对业务部门的作用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而且还起着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安全高效运营提供必不可少的管理、保障和控制作用;此外,许多新型的银行产品,如金融信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用于信息技术(IT)上的投资正日益增长,但一个重要问题在于难以看到IT投资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直接关联。本文就提高信息技术投资的胜算提出四个策略:进行可靠性研究、风险管理、建立优势、重视管理。  相似文献   

7.
提出信息技术(IT)吸纳能力的概念,指出IT吸纳能力是促进信息系统(IS)成功的重要因素.将IT吸纳能力划分为采纳能力、实施能力和融合能力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它们对IS成功的作用机理.利用169家企业的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发现IT吸纳能力的三个维度对IS成功都有正向影响,但各自的作用机理不同,并证明了IT融合能力对IS成功的影响力比采纳能力、实施能力大.结论说明企业要充分重视IT采纳和实施后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组织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已经跨越了对信息技术的简单运用(工作流程自动化.数据加工处理等),进入到将更为复杂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商业经营,企业转型甚至产业结构的调整阶段。但是在这一进程中,不同行业的企业领导和IT部门的管理者,都将面对同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先波 《情报学报》2003,22(2):233-237
本文从IT投入产出测度、时滞、利润分配、信息与技术管理、股票市场和分析工具等方面,全面阐述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产生原因,揭示信息技术投资方面潜在的生产率问题,为人们恰当评价信息技术投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信息系统工程》2005,(12):115-118
在政府、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总有部分政序、企业的IT应用要略胜于其他相关兄弟单位,他们的“胜于”方式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政府企业信息化应用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将信息技术与政府企业业务流程巧妙地结合,另一方面也在于这些政府企业的信息化领导能够以更为科学、前瞻的方式架构企业的IT系统。  相似文献   

11.
计国君 《情报学报》2007,(2):291-300
实践表明图书馆在积极利用IT时,却经常遇到失败率偏高的问题,因而有必要考虑利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本文探讨各国对IT评价系统的重视程度与差异性,分析了IT在评价时所需要的关键步骤与程序,探讨整个评价系统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结合风险评估方法、修正期望效用理论与项目风险管理技术建立了一套风险管理模型。通过对IT评价系统的分析和项目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期望有助于图书馆科学地利用IT并提升图书馆的IT转移成功率。案例分析验证了我们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胡泳 《新闻战线》2020,(17):62-63
技术可能远没有大家所想的那么神奇。信息技术革命似乎只是在投入上轰轰烈烈,而在产出绩效上并不显著。IT在大幅度提升企业生产率方面需要花费多年时间,且企业的收益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还取决于相关的企业流程和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企业对IT投入越来越多,信息系统也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变革。在企业对IT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新业务开拓期望越来越高的同时,企业也已经把IT战略规划同业务发展战略规划紧密结合,一起上升到企业高度。此间,CIO从企业的幕后转向前台甚至核心位置,成为企业中举足轻重的角色,是负责IT战略规划的企业高层管理职位。此时,CIO作为一名战略家,坐在企业高层管理这个位子上就必须做出某个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4.
赵明星 《大观周刊》2012,(30):120-120,102
当今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20世纪90年代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能否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迎接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戈键。现如今,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筑工程施工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很多工作靠人工来完成是很困难的,或者说用人工来做效率并不高,按理说有这样的需求,信息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应该发展得很充分了,但就国内施工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说,还是停留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吸收界定为IT技术在组织活动、业务流程中内化与融合程度,是研究企业利用IT技术投资获得商业价值这一因果关系链中的重要理论概念.本文以结构化理论中"结构-行为-结果"的分析思路,构建IT协调机制、知识整合活动与信息技术吸收之间关系模型,其中前两者分别对应了组织、个体层面因素.之后,运用问卷调查、结构方程等方法对于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层面因素-知识整合活动会直接影响企业IT技术吸收程度;在组织层面因素方面,高层正式IT协调、中层正式IT协调以知识整合活动为完全中介变量进而影响企业IT技术吸收;中层非正式IT协调既以知识整合活动为部分中介变量,同时直接影响企业IT技术吸收;此外,高层非正式IT协调对于信息技术吸收影响并未获得实证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此次天津IT代表团的第一站是德国的CeBIT展会。CeBIT是全球信息技术、通信及软件和服务领域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的专业贸易展览会(与美国COMKEX、日本WPC并称世界三大信息技术专业展览会)。该展会主要对IT业界的最新科技的发展动向与产品进行展示和预测。  相似文献   

17.
IT项目是信息化建设中的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信息系统、信息服务等一系列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项目。IT项目具有目标不明、需求模糊、功能渐进、风险高、智力劳动密集、人力资本流动性高、项目效益隐性等特点。虽然项目管理为IT项目管理提供了一般理论与方法的支持,但IT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一般理论与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IT项目管理的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学知识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使得政府、企业对于IT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和苛刻,但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却是“软件项目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在不断增加”.对政府、企业中的软件项目管理人员来说,把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去,是提高软件开发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知识管理的实现思路与实现技术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48  
知识管理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通过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扬弃,克服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三大缺陷,从而把人类的信息管理活动推向一个新阶段.实现知识管理的技术有两条路线,首先在于CKO体制的建立、知识管理与企业业务的无缝结合及企业文化的改造;其次须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内部网、外联网、群件技术以及存贮结构、元数据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报业向新媒体、全媒体转型脚步的不断加快,IT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加速向前发展,并且要适应伴随着新媒体而产生的新应用的快速部署及迅速转变,因此媒体行业对IT的要求越来越高,怎样才能跟上媒体转型的脚步,IT基础建设不可小觑。这些新变化对媒体行业的IT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媒体行业的IT信息技术管理者,要利用好新技术,为媒体转型发展创造坚实的IT信息基石。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虚拟化技术日渐成熟,逐步被各行业IT基础建设所采用;云计算也不再是漂在空中的浮云,已经开始凝结成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