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普惠金融能够有效维护农村居民的经济安全,保证其生活和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农村普惠金融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当前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概况,指出当前农村普惠金融还存在金融服务的供需不平衡、金融机构综合实力有限、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当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策略,以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7,(3):47-50
县域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目的是使社会所有人群享受金融服务,社会普惠属性居于其中心地位。协调县域农村普惠金融的社会普惠属性与金融机构运营的效益中心导向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普惠金融推进实践中金融机构在基础建设等诸多方面都以其效益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农村普惠金融效力,导致县域农村金融服务在实践中未能满足农民基本需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水平逐渐提高,普惠金融主要突出金融业务普及和惠民的特点,可以为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为小型企业和个人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这种银行服务形式,有助于促进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普惠金融业务的特点,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取得的成效,指出了目前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2005年,联合国在国际小额信贷年中提出了"普惠金融"的理念,即要使所有的穷人和富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金融服务。然而,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距离普惠金融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较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较弱以及减少农村贫困的效果有限等方面。基于此,创新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十分必要,如正规涉农金融机构应建立高覆盖率的农村金融互联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拓展资金来源和减少信贷成本,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农业保险应努力建立减少农村贫困的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发展普惠金融旨在建立一个所有阶层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都能享受金融服务的理想金融体系,在贫困地区发展普惠金融无疑面临更大的困难。青海省作为我国唯一的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省,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通过推广双基联动、发展四维普惠、提升惠农服务水平、创新融资担保机制等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当地三农三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提升金融服务整体水平的同时,青海的实践也面临着可持续性堪忧、市场作用弱化、支农金融机构作用受限、地方金融办运行困难等问题。这是由于青海省人口地理劣势、经济环境不佳、发展理念落后等原因导致的。青海的困难并非孤例,由此可以清晰地审视我国贫困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主要包括经济落后引致的贫困陷阱和抽血效应、过度干预致使政府与市场作用失衡、金融机构成本与收益困境加剧供给约束、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制约地区发展等。对此,我们建议从优化政策环境,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原则;构建完善的普惠金融市场体系和支撑体系;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坚守初心,提升扶贫对象主观能动性等方面促进贫困地区普惠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众多低收入人群及中小微企业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对可投资资金的需求远远超过其供给。大量金融资源又集中于富人或大型企业等"强势群体"手中,因而最终导致了"融资难"和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解决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发挥普惠金融的调控杠杆功能。金融中介是普惠金融调控功能的关键主体,基于两部门金融中介模型思想,分析经济市场中"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投资与储蓄的调控杠杆机制,可以发现以后的努力方向:一是加强金融中介的普惠性职能建设,完善整体经济环境,有效降低分摊在单一弱势群体上的资金风险,提高他们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二是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设计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产品,以风险控制为关键考察要素,为更多的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缩小国民收入差距。三是推进普惠金融建设,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群体金融资源的获得面,降低金融中介的财富积累"门槛水平"。四是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建设,宏观调控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健全财政、货币监管政策,建立有利于金融服务渠道建设的财税支持政策体系;在微观调整方面需要各省市因地制宜调整金融监管体系,明确各新兴金融机构的信息中介定位。五是提升商业可持续性,坚定普惠目标,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和金融创新,最终实现普惠金融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普惠金融理念注重弱势群体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正在被社会各界所接受。本文从普惠金融视角出发,分析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特征,面临的困境与前景等问题,并进一步剖析了当前新型农村金融定位、发展现状与前景、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提出了"加大对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补贴"、"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5年联合国在对小额信贷的宣传上,国内正式使用这一概念是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人民银行研究局焦谨璞副局长在此论坛中提出"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自此这一概念一直被广泛使用并引起学界和实务界的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9.
防范农村金融风险、完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体系,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关键,也是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为控制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使用中国982家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2014—2016年的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资产规模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差异性影响,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先上升后下降,且这一结果在使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资产规模的农村金融机构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响应也不同,具体表现在:小型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提高而提高;大中型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提高而降低,并且数字普惠金融更有利于大型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的降低。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时应当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数字化程度,监管部门也应当针对数字普惠金融不同发...  相似文献   

10.
当前金融供需总量不平衡、供需结构不匹配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最突出的难题,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实践能够有效化解农村金融供需难题。应加强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借助数字技术创新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数字普惠金融供给机制;并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教育水平。通过完善供需机制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11.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如何有效解决农民融资难的问题,从根本上突破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成为国家政策层面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经济金融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产业,支持各种农村资金联合模式的探索实践.在这一契机下,内蒙古进一...  相似文献   

12.
自从"普惠金融"概念提出,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从普惠金融的内涵、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紧扣普惠金融最新研究进展及趋势,指出构建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是研究的焦点和难点。最后,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今后关于普惠金融的研究给予展望,希望对我国普惠金融的推进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中国农村发展的需求,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农村普惠金融尤为重要。结合国家2016年出台的普惠金融政策,文章详细的给出了中国农村推行普惠金融的几点建议。期望解决中国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农村经济主体"贷款难"、金融抑制等现象,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2月22日举行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金融供需存在矛盾的情况下,普惠金融在我国被高度重视。为了推动普惠金融迅速发展,应从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加强小微金融机构建设、强化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金融改革。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安徽省局部县域实地考察,选用熵权法分析县域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动态及其差异。研究显示,安徽县域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动态整体不佳,但有向好且均衡化发展趋势,且与地区人均GDP水平、金融资源配置正向关联,与金融交易成本负相关。针对其发展困境,文章从乡村产业振兴发展、金融资源配置、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等视角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普惠金融的支持,相比于传统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让金融服务渗透进农村地区。利用大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突破农户没有固定收入、缺乏抵押品等不利因素,让其也享受到金融资源。然而,数字普惠金融也面临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农村居民金融知识薄弱、农村征信系统不完善、金融监管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沿着加大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训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优化数字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健全农村普惠金融监管等路径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9.
20.
提升农民金融素养水平是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文章从金融意识、金融知识和金融能力3个维度,构建了由储蓄意识、信贷知识、财务计算能力等18个指标组成的金融素养测度指标体系及其维度指数和综合指数,基于908份调查问卷,实证分析了西部地区农民的金融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农民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新型职业农民和创业农民的金融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农民;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社会资本、金融发展、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使用程度对西部地区农民金融素养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龄与金融机构网点距离的影响显著为负。据此应采取广泛开展"金融保险知识下乡"等金融知识与金融技能普及推广活动、加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建设、充实农民金融素养普及推广队伍等措施以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的金融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