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前几年有个说法,叫做:“出国镀层金,回国拿高薪”。那时候“海归”是个令人羡慕的新名词。但最近两年.又出现了一个新词儿,叫“海待”,意思是从海外留学回来却找不到工作、在家“待业”的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海归”已不再是精英了吗?记者通过调查,带我们走近新时期的“海归”一族。  相似文献   

2.
经过一番可以说是部分媒体几乎连篇累牍的轰炸式的“渲染”之后,关于“‘海归’变‘海待’”的报道以及有关“海归”与“海待”问题的探讨或者争论,目前进入了平静期。但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造成的社会舆论似乎一度让有些人对“海归”失去信心,“海归”的形象和在中国社会中的分量也似乎大打折扣。那么,“海归”在中国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分量真的下降了吗?“海归”在中国的未来又将如何?……结合这些问题,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了这次专题报道,编辑部收集了中央和各地政府关于“海归”的优惠政策。这些些优惠政策对“海归”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海归”的出现与这些优惠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留学生组织——欧美同学会的于隸群秘书长,商会王辉耀会长以及社会服务部庄亮部长。  相似文献   

4.
徐妍 《神州学人》2002,(7):10-11
北京“国际周”自第五届始改称“科博会”。与以往的“国际周”一样,拥入“科博会”的济济人才当中,有一个群体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他们就是被称作“海归”的留学人员。就在“科博会”上,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了汪建等10位“海归”“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奖”荣誉称号。和全国其它城市相比,留学人员已成为推动北京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在北京创业、工作的留学人员近3万人,是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数量最多的地区和城市。汪建等10名“海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的一声炮晌打破了中国人固步自封的梦,幡然醒悟的人们开始到大洋彼岸去追寻梦想。从“师夷长技”的呼喊到“百废待兴”时归国的雀跃,再到新千年人们对于“海归”派的艳羡。但是,随着留学作为产业的兴起,更多低素质的留学生开始出现,并被冠以“留学垃圾”称号,“海归”们在经历了辉煌之后走向了尴尬与迷茫。  相似文献   

6.
明媚 《留学生》2010,(3):6-7
每年3月召开的“两会”,是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更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们看到,在参加人大政协会议的代表委员中,海归人士的身影日渐增多,任全体代表委员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海归代表委员们的建言献策,正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出国留学,曾被称为一个时代的故事,不断有人出去,不断有人回来,随着回来的人越来越多,这个群体被冠上了一个有点暖昧的称呼——“海归”。据悉,目前上海已经成为海归的首选地之一,不少颇具代表性的“另类海归”更是过上了安家申城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8.
《世界教育信息》2006,(4):27-27
中美商会最新调查表明,“海归”人才仍是不少外企争抢的人才。调查对2005年外企各级管理人员的薪资进行统计,其中“海归”职员平均薪资增长幅度超过外籍员工及港澳台员工,名列首位。据《北京日报》消息,调查显示,2005年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外企中薪资增长达5.18%,名列第一;其次是外资企业在华雇用的外籍员工,薪资比去年增长5.03%;第三位是香港员工。不过,总裁级管理人才中,港台人士最受欢迎,薪资增长均超过5%。而内地的“海归”则在担任部门主任、技术主管等职务方面最具竞争优势。虽然“海归”人才的上升势头迅猛,在外企高级管理人员中,其薪…  相似文献   

9.
《留学生》2013,(2):11-11
一位海归说,真正成功的海归,100个中也就只有一两个。显然,成功梦想并非属于所有海归。80后留学生,因缺乏国内工作经验,大都不能立即实现;而在海外生活多年的海归,渐渐与中国疏远,回国很难再重新融入。但一些人在国内成长,对本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留学生》2011,(5):6-6
【环球时报】近年回国发展的海归不在少数.但大部分人都是经历了10年左右的“打磨”后才获得成功。海归回国创业要想获得大成功,就必须学会在创业过程中“寂寞地长跑”,而不是“百米冲刺”。  相似文献   

11.
黄海峰 《留学生》2014,(3):16-17
我认为,海归回国创业要学会“交朋友”,建立好人脉关系。很多人讲作为海归,回到国内发展需要“入乡随俗”,学会落地。我本人在国外待了十几年,在德国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2.
焦江方 《神州学人》2005,(12):13-15
随着留学人数的增多,“海归”群体的增大,职场似乎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才评定规范平台,将“海归”群体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以前的几乎拥有“高职位、高薪酬”的整齐划一的“海归”群体而今却出现了多态化的发展趋势,“海归”的群体结构也显得日趋多样起来,人们对“海归”二字的认识和理解也由此趋于复杂起来,于是便善意地冠以“海归”和欲“海归”者一系列诙谐有趣的昵称:“海带 (海待)”、“海鲜”、“海星”、“海狮”,“海藻(海找)”、“海草”、“海参”、“海派”、“海鸥”、“海泡”、“海根”……  相似文献   

13.
《留学生》2010,(10):6-6
【新华网】海归一直被相亲界奉为“绩优股”.单身、适龄.有结婚意向的海归更是婚恋市场的“紧俏货”。然而,年轻海归一代同样面临着“长期抗战”的境况.“女恨嫁,男未娶”的现象在年轻海归中已不鲜见。  相似文献   

14.
张琦  王堃 《神州学人》2014,(3):26-27
我们从事海归创业服务工作10余年,先后服务过近20位国家“千人计划”高端人才,为近千家海归企业提供创业指导和咨询。作为最早一批从事海归创业服务的工作者,亲历了李彦宏、  相似文献   

15.
虽然在《新华词典》上,由“海”组成的108条词语中并没有“海归”一词,但在人才市场上,人们都知道“海归”是对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员的称呼。该称呼被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又有了如下更多、更具体的称呼。“海待”:留学归来等待工作的人员,常成为留学一族自嘲的语言。  相似文献   

16.
虽然在《新华词典》上,由“海”组成的108条词语中并没有“海归”一词,但在人才市场上,人们都知道“海归”是对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员的称呼。该称呼被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又有了如下更多、更具体的称呼。  相似文献   

17.
海归目前的生活状态有很多种,有专家归纳为七类,分别是回归型、创业型、海派型、哑铃型、太空型、扎根型、归根型。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回归型,即学成回国,发展自己,服务祖国;最被人瞩目的海归生存方式是创业型,他们是90年代以来,特别是一批在新经济和互联网热潮开始回来的人,包括后续源源不断地受到中国崛起吸引而回来的海归。海归是一个善于学习和顺势的群体。由于受国外环境的影响,他们形成了不同的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18.
新海归     
是时候来谈谈我们的海归了。毫无疑问,海归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且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到底什么是海归?这个词的产生不过才10年的时间。字面的意思是从海外归来,无论是出国去留学,工作,定居,移民……总之是在国外待过几年,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后选择回归的人。  相似文献   

19.
马广志 《海外求学》2004,(17):62-63
“海外镀层金,回国拿高薪”,这句曾经颇能反映“海归”春风得意的顺口溜,其流行的时间,似乎离我们也并不遥远,但曾经是“香饽饽”的“海归”如今却成了“海待”,不得不面临贬值的尴尬与困惑。“海归”不禁要问:我们还能风光依旧吗?  相似文献   

20.
有媒体刊载文章说,近年来,惹人关注的“海归”们有了一个更好的去处——金融界,但前提是,你必须是一流的金融专家。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罗奇盛赞央行行长周小川是“中国宏观领域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周小川是“海归”,并被评为2004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