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古代匈奴人不存在任何社会制度”的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具体地论述了匈奴的社会组织和政权机构的历史状况,指明了匈奴政治制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两汉时期,关于匈奴人的社会文化的史料记载比较丰富,然而由于视角和评价尺度等原因,使得这些记载存在偏颇。匈奴人的价值观和国家观是其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而匈奴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构筑了匈奴的社会文化。正确认识匈奴社会文化,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历史、族群关系史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现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都有启迪借鉴之功效。  相似文献   

3.
匈奴是战国后期才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头曼自称单于,标志着匈奴国家机构的产生。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匈奴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匈奴奴隶制国家政权实际上是匈奴单于及其姻亲和近亲共同建立与维护的游牧军事政权。匈奴社会实质上是游牧宗法奴隶制社会。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探讨匈奴社会政治制度发展演变史,指出秦汉时匈奴社会的政治制度与其社会发展形态、游牧经济类型的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魏晋以后,匈奴社会由于大量接受了汉文化,开始农耕定居,所以其政治制度亦发生根本性变化;到五胡十六国时完全汉化。这种变化加快了民族融和的步伐,为盛唐时期更大范围的统一和更多民族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简论两汉时期匈奴归降的三次浪潮及安置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匈奴是雄踞北方的重要民族.在这一时期曾出现了三次匈奴归降的浪潮,汉王朝审时度势,正确决策,采取设立五属国、度辽营、使匈奴中郎将等措施安置和治理归附的匈奴民族.这些措施是汉朝最终战胜匈奴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促进了汉、匈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的匈奴,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力量大为削弱。但是,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西晋王朝的日益腐败,匈奴人的不断内迁,给匈奴的再次兴起创造了条件。西晋后,匈奴在风云变幻的乱世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新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阏氏是匈奴对近似于汉“皇后”的正式称谓,是单于妻、单于母、诸王妻的称呼,其来源和“胭脂”并无直接关联。她们在匈奴社会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在一定时期内对匈奴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居于南边的匈奴降附汉廷,迁入内地.汉晋中央政府对内迁南匈奴的管理,经历了以羁縻、安抚为主,到宽严并济、分而治之为主的政策转变过程,这些政策的推行对这一时期南匈奴社会的领导核心、经济生活、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心理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西汉时期,匈奴民族经历过“五单于争立”的大内乱与分裂。其分裂原因不能唯独归因于匈奴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亦须从西汉王朝起始于“马邑之谋”的对匈奴大规模征服战争所导致巨大影响着手探索。汉匈战争中,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导致匈奴民族生存地理环境的巨变,从而严重损害了赖以生息的畜牧业经济基础,继而激化社会内部政治、经济等方面一系列矛盾,最终以单于继承问题为导火线爆发了匈奴史上第一次大内乱与分裂。  相似文献   

10.
刘作奎 《科技文萃》2005,(4):124-126
匈奴人是最初在蒙古高原活动的一个游牧民族,我国从有记载的编年史开始就一直有他们的踪迹,殷商时期,他们被称为鬼方、犬戎等等.从春秋时期开始,匈奴人不断南下骚扰.西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击,匈奴元气大伤.西汉晚期,匈奴发生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朝消灭,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  相似文献   

11.
匈奴人的哲学观念可以从敬天、敬日月的天道观中窥其端倪;匈奴人的宗教思想则以萨满巫术为主题,以颜色、方位崇拜为表现形式;匈奴人“贵壮贱老”、“人人趣利”的道德与价位观念当视为匈奴人所处时代、社会之产物。  相似文献   

12.
匈奴史二题     
匈奴游牧奴隶制的特点是什么?与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比较后,得见有四:其一,奴隶进行流动性、分散性的劳动,目标在于生产直接生活资料,其二,社会劳动主要由平民负担,匈奴只负担一部分,奴隶劳动不排斥自由民劳动,社会上没有出现游民无产者,其三,匈奴一直没有产生过奴役本族人的债务奴隶;其四,相对来说,匈奴奴隶所受的剥削压迫要缓和一些,奴隶的社会地位可变性也较大。汉禁关市,不许互商是匈奴侵扰中原的原因,这一观点缺乏根据,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3.
西汉王朝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实行"和亲政策",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实行"征讨政策",不但没有征服匈奴,反而使汉朝国力衰退。元狩四年以后,对匈奴实行"绥抚政策",又使经济恢复发展起来。从西汉王朝对匈奴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4.
关于匈奴的族源问题,学者问聚讼纷纭,迄未解决。但它是蒙古草原一支古老的游牧族,则属无疑。一般认为,远古至公元前三世纪术,匈奴族尚处在原始社会阶段。公元一世纪中叶,南北匈奴分立,北匈奴一部西迁,余部入于鲜卑;南匈奴归汉后,社会生活多受汉族社会浸淫,固有面貌日失,逐步走上与中原汉族相融合的道路。这样,盛极一时的匈奴政权也就归于灭亡了。这些,都不会有多大问题。问题出在中间一段,出在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一世纪中  相似文献   

15.
匈奴(含其先人)在北方气候变迁的严酷自然条件下,成功选择游牧生产方式,是人类延续和发展生产力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匈奴人通过使用和传播“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通过创就骑术并使其发挥能动性社会效应;尤其是通过成功采用“行国”统御的管理方式来组建草原社会,直面中原王朝等独到的历史行为,表现出了匈奴人在北方游牧经济社会形成中的奠基作用。深入理析该作用,对探讨匈奴之后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溯源析理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陵投降匈奴千夫所指,其实李陵有苦衷。李陵投降匈奴有多种原因:情势所逼;汉朝“裙带风”盛行;当时社会大趋势使然。  相似文献   

17.
匈奴政权具有强烈的军事性质。军事活动在匈奴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也具有经济意义。匈奴族实行军民合一、兵民一体的军事制度,社会组织、政治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相统一。源于匈奴民族所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畜牧经济,其军事文化呈现出浓厚的游牧民族的特点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18.
<史记·匈奴列传>是匈奴民族在汉语典籍中唯一能贯通始终的历史叙述,它尤其着力于匈奴与中原诸夏间的战争.这场战争具有圣战的性质,它给匈奴和中原诸夏间造成无可避免的灾难性后果.  相似文献   

19.
公元3世纪,东北西南部即有白种人部族,但他们是"自号鲜卑"并被中原人称为鲜卑的.这部分白种人出自被匈奴征服后被迫南迁的丁零人.匈奴西迁后,他们与匈奴余种一起加入到鲜卑族之中.东部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公元1世纪随匈奴余种迁入辽东的丁零人,二是公元3世纪随慕容部东迁的丁零人.拓跋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是其进入匈奴故地后与之杂居的丁零人.  相似文献   

20.
从西汉属国的设置看汉对匈奴的外交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属国是为了安置归降的少数民族而设立的,其中大部分是针对归降匈奴的,这也反映出匈奴问题在西汉外交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西汉属国的设置、管理方式以及属国设置的背景、目的和作用方面论述了汉对匈奴恩威并重的外交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