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是法治的世纪,而法律人才的培养是法治事业的支撑和基础。法律人才可分为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学术人才与应用人才、通才与专才,为了实现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应有所创新,从实际出发应用启发式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  相似文献   

2.
法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律人才、弘扬法治精神的社会职能,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对于我们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国高等院校法学教育应当以培养各类高素质法律人才为目标,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完整的人格,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处理法律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专家型法律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3.
担负人才培养重责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已实施六年,其效率和满意度均需要提升。这一计划所确定的法律人才目标虽针砭时弊却需要在长期性、稳定性和前瞻性上进一步提升和固化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全面依法治国提出的法治人才概念,以法治为基础,吸收法律人才基本素质,倡导培养具有法律之德性、法律之知性和法律之技性三位一体的法治人才,是对卓越计划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修正和深化。卓越计划所推行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是法治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但需要更权威的顶层安排、更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更强力的行动推进。法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整体性和系统性过程,需要法学院回归本质功能,并与实务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构成法治人才培养的主体机制和培养环节,形成更有成效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型法治人才,而传统的法学教育大多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培养方案的构建上重学术而轻实践,亟需改革。在职业化教育背景下改革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塑造法治人才应用能力,应当优化法律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法律实践教学资源、完善法律实践教学体系管理与监督机制、构建以明确角色担当为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以此提高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培养更全面更优秀的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今天,法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亟需的通用人才,更是我国扩大市场经济、建设民主和法治国家的主干人才。然而作为培育法律人才的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目前却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人们对法学教育本身和法律的看法,更关系到人们法律信仰的形成。因此,加强对我国法学本科教育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建设法治国家重要的是培养具有法治观念的国民。对此,学校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法律教育应及早进行.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应将国民法治素质培养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使法律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加强学校中的法律教育,提高国民的法治素质,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提供充裕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认为法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从“法律人才”转变为“法治人才”是法律硕士教育对法治建设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阐述了法治人才的内涵,即指德才兼备,驾驭中国特色法治体系,具备国际法治视野,掌握具体法治知识和技能,从事法治系统各个环节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论述了培养法治人才的必要性,指出了人才培养路径,认为法律硕士生的培养单位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强化法律职业伦理的培育,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以及加强法治思维的培养,同时设置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是我国新时期的治国方略。加入WTO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剧,给我国法律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迈入21世纪后法律教育也逐渐呈现出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适应法治中国的法律职业家,应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改革完善我国的法律教育,提高法律教育的水平,为依法治国提供人才和保障。  相似文献   

9.
法科生的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强化法律人才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训练实务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西藏法学教育既要培养适应于西藏法治建设和西藏人才市场需求的综合性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又要顾及区外生源及就业趋向的多元化因素,因此,作为提升和检验法科生综合能力、法治思维及实践技能都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毕业实践教学成为西藏高校法学教育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需求量剧增.因为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体制所构筑的社会是法治社会,这就急需大批具有现代意识高层次、宽基础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多年来,我国的法科研究生教育不分学术研究和应用实践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2 1世纪是法治时代。市场经济、加入WTO要求广大公民树立法治意识。大学生作为 2 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者和主力军 ,更要提高法治意识。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对法律及法治的反映和认识 ,它体现为大学生特有的对法律的理想、信仰、心理、意志和观念。加强法治教育 ,确立明确的法治意识教育目标、原则 ,采取客观、实践、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2.
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法治强国建设,在新时代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制体系。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法治,法治强国离不开法律人才的培养,完善高校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加强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是高校人才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法学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进程。开放大学法学教育是法学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开放大学特殊的历史使命,开放大学的法学教育在重构人们法律认知的同时,肩负着宣传弘扬法治、树立法律信仰、培养公民法治意识和提高法律职业者法学素养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4.
朱春霞 《高教论坛》2006,(5):158-160,198
作为高层次的复合型、实践型法律人才的法律硕士培养,为我国的法治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的新型法律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从我国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际出发,结合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指出法律硕士的培养模式应当朝着复合型、综合化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5.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人才是实现法治理想的关键因素。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德国法学教育除注重学校的理论教学外,还非常重视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确立了以联邦和州法律为基础与保障,高校、政府、法院、律所等(“校政院所”)法律实践的多主体协同合作育人的法律见习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德国经验。德国法律见习制度的经验对于完善我国法学教育的实践环节,推动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法学实践的相互助益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宏樽 《知识文库》2023,(18):133-135
<正>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素质状况,将对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贯彻落实及构建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高校思政课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将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体系相结合,并持续地探索出一条更加深入、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已经成为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大学思政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1法治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必要性1.1有利于思政课程与法治教育同向同行法治的本质是国家、社会和公民对宪法与法律的尊严与权威的尊重。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源泉,发展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作为经济与人才形势均不乐观的东北地区,如何找到和强化引聚人才的优势项是一个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以需求层次理论为启发,深刻认识法治环境对人才的影响力,着力从法律与制度层面多措并举建设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良好法治环境,应当是东北地区突破困境、实现超越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建立法治社会要靠“法律人才”。法律学问、社会常识、法律道德三者兼备称为“法律人才”。我国现阶段更多的是法律从业人员 ,距“法律人才”的内涵要求相差甚远。研究法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及其支撑基点 ,改革现有的司法体制和法律法学教育模式 ,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 ,是有效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是法治与德治正确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立法或其他方法,实现法律与道德的直接、间接和弹性结合,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化教育事业尤其是切实加强和完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工作等,加速实现法律道德化,从而反映德治要求的法治与法治严格制约下的德治实现相互结合,即法治与德治的正确结合。  相似文献   

20.
尹娜 《科教导刊》2023,(2):14-16
“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的践行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依法治村的关键一环,高校能提供法治人才供给,而乡村需求与法律人才供给存在脱轨的现实抵牾,为此,立足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目标,通过分析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的互动耦合关系,力求打破常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多元协同共济的组织保障关系,多途径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双向同构,夯实卓越法律人才的价值意蕴,以期打造契合乡村振兴对法治人才实践要求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