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近代社会生活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离,大多数学者认为,私人领域是一个权利领域,在该领域中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合理的、正当的,而公共领域被认为是权力领域,公共领域应拒绝权利。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组成该领域的人员尤其是公务人员也有他自利性的要求。因此,文章从公务人员的自利性入手,分析了人事制度如何确保公务人员合理个人利益的实现以及如何克服其不正当的利益追求。  相似文献   

2.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以理性人假设为其逻辑出发点,区别于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以严格的工具理性计算行为成本-收益,抛弃了经济人假设中的行为动机与道德价值考量.但是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理论中过多强调经济组织与集团成员个体的自利动机而造成理性人与经济人的混淆,由此导致学界认为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解释力薄弱,不能解释经验生活中慈善与宗教组织等大型集团的运行.研究发现,澄清奥尔森理论中的自利与理性、选择性激励和道德性激励的关系,可知利己与利他、选择性激励与道德性激励在集体行动理论中的统一,这极大丰富了奥尔森集团理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滕宇 《天津教育》2009,(3):26-27
利他性历来是道德行为的恒定特征之一,而与之相关联的自利性却一直处于争议之中。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评判的标准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其在思想和教育领域引发争论的焦点不在于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而是对道德行为的利他性和自利性的思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内驱力和价值观参与下进行的,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利他和自利相统一的行为,道德行为的利他性和自利性完全可以在社会德育的整合作用下得到协调一致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客体指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人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如当主体(人)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客体,于是人可以通过对它的认识和改造使它在物的方面满足主体的需要,这就是物的价值。人也可以作为客体,即人创造价值满足个人、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人作为价值客体的意义上说,他的价值与其他客体的价值具有某些相同点。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不仅是价值的享受者,  相似文献   

5.
亚当·斯密视野中的"经济人"具有按照理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根本特征,然而,这种"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存在着固有的道德限度,同时还蕴涵着深厚的伦理价值,不但成就了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美德,而且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关于政府是否具有自利性的问题,学者们莫衷一是,本文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分析,政府不可避免的具有自利性。但政府具有自利性的属性并不能抹杀其公共性的本质特征,自利性从属于公共性。尽管政府的自利性有其存在的客观性,但是如若任其肆意发展则必然危及政府存在的目的,因而对政府的自利性进行有效的法律控制是民主、法治国家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房地产市场中的地方政府自利性主要从明确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职能定位、建立和完善法律规章制度两方面规避,必须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限、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法律法规和强化地方政府的公共性、服务性职能等方面是对我国规避房地产市场中的地方政府自利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西方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崇尚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这一基本观点 ,认为自利行为指导人们追求个人利益 ,从而促进社会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对经济主体的行为 ,需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健全法制法规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等加以规范 ,从而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发育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9.
自私与自利     
长久以来,自私与自利一直被混淆使用,意味不明,在使用它们时,多少会引起整个句子的句意变化。本文从自私与自利的概念,属性和利益层面入手,分析比较了自私与自利的不同之处,以便能够更加准确地区分和使用这两个词语。并且探讨了自利与利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作为本身所固有的基本职能,体现政府公利性的一面,更构成现代民主政府的基本属性。但政府也有自身的利益即自利性,它是与政府公利性相对应但不占主导地位的政府的一种属性,它表现为政府以各种方式去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三公”问题作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直接关系政府形象、效率和发展等问题。笔者从政府自利性的理论入手,通过阐述政府自利性基本概念和构成,结合我国目前“三公”问题现状,对“三公”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从自利性角度提出遏制“三公”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利己"经常与"自私"结合在一起作为同义词使用,是因为中国文化中存在对个人权利漠视的传统和泛道德化评价的现象,因此把利己作为一种与自私的道德评价一样的消极价值。从理论上说,自利与利己并不是伦理上消极的德行,虽然极端的自利与利己是"自私自利"的消极的伦理品行。  相似文献   

12.
随着融资融券、表决权信托、种类股等业务的兴起,同一个股东所持股权中的共益权和自益权开始分别属于不同主体,即共益权和自益权的主体发生了偏离.我国公司法允许的共益权与自益权主体偏离形式有表决权的章程另行规定、红利分配的另行约定、特别股、基准日后的股份受让;以合同方式引起的共益权与自益权的主体偏离形式有融券、表决权信托、表决权拘束协议等业务.以合同方式进行的共益权与自益权主体偏离一般是有效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也有其弊端,应综合公司法、市场规制法、行业规范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原则,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生存有三种具体的形式:个体、群体和类。从人的生存形式看以人为本,它有三种表现形态:个体本位、群体本位和人类本位。三种价值观念都有各自独特的适用场合,分别为人在不同场合的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三种形态即理论形态、制度形态和实践形态。这三种形态是互相联系的。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于指导地位,是后二者的指南和凭依;制度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证,是理论形态、实践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进之车的"轨道";实践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其平台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借助这一平台,使理论之树长青,制度规范有效,从而实现了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人”假设的道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人”范畴对解释人的行为动机,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的确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将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置于一切目的之上,这无疑是对生命存在之肯定。但“经济人”作为一种从西方移植而来的理论假设,有其存在的限度。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对“经济人”做了分析:(1)“经济人”假设的嬗变及其道德风险;(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人”的作用;(3)“经济人”假设中国化。  相似文献   

16.
经济个人主义是个人主义历史抽象形式在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领域的延伸、扩展,它的出现,摈弃了传统自然经济社会的封闭性、狭隘性、粗陋性,向市场经济提出了解放并保证个人权利、价值、尊严的要求。它关注从个人本身具有的特性出发,以保障并更好实现个人利益为准则,考察其经济活动与这种活动产生的机制的互动,探求个人的丰富性与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个人活动形成经济秩序,由于政治经济学的独立而成为理论上的自觉认识,意味着个人准则已作为解析社会基本运作的机制而获得理念上的成熟;经济规则的确立,同时也为个人对经济发展意义的揭示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自亚当·斯密以来的整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史,都可以被看作是经济个人主义理论的延伸和拓展,从对个人利益的人性求证到斯密勾勒的市场社会的"经济人"这种个人形态到哈耶克以"真正的个人主义"系统说明个人经济行为的诸种观点,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了肯定、尊重并依据个人的经济实践去分析、说明、构建社会演进的理论主旨。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通常把唯心主义划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这两种形态。与唯物主义的3种形态相比,两者的划分标准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主要是根据历史发展脉络来划界,后者则是按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不同取向来区分。从避免二重标准的划分的角度着眼,将唯心主义划分为古代朴素唯心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现代辩证唯心主义这样3种形态,应该更切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关于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教育理想之所以是理想而不是空想,就在于它与教育现实联系密切。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关联出发,可将教育理想的存在形态分为三种,即价值形态教育理想、知识形态教育理想和实践形态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