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说“严”字,我们就会想到“严厉”。有些家长信奉“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动辄就训斥打骂,过于严厉。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老实、温顺,缺乏创造力;要么脾气暴躁,性情古怪。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中国的家长是最累的,尤其是现在这些独生子女的家长,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为孩子的一生谋划: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进最好的小学,入重点中学,考名牌大学,做最体面的工作……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往往使家长们迷失自我,要么对孩子百般迁就,要么对孩子疾言厉色,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困难。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和家长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沟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再富也要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从这句国人皆知的口号中,可以看出我们发展教育的决心。作为一个教师,每每在报刊上…  相似文献   

3.
随着赏识教育的理念受到更多家长的认可,家长对孩子们的赞扬声越来越多。的确,赏识和鼓励可以使孩子在获得快乐的同时建立良好的自信,对于他们的成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问题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欣赏不批评,该欣赏的欣赏,不该欣赏的也欣赏。每当孩子做完一件事情时,家长不管好坏就是一顿表扬“,你真棒”“你是最聪明的”“你太厉害了”。鼓励孩子没有错,但要把握好尺度,一味的表扬会导致孩子自我评价过高,使他们害怕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变差,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么大发脾气,要么干脆放弃。所以说,赏识教育并不是盲目的表扬和…  相似文献   

4.
“你具备家长的教育资格吗?”如果我们向父母们提出这个问题,你要么受到冷眼和嘲讽,认为这是对他们作为父母人格的不尊重和蔑视;要么认为这是连小孩都知道的问题,不足挂齿,不屑一顾。其实,从孩子的发展和科学教育的角度来看,仅仅具有法律上认可的血缘关系的父母并不一定具备担任家长的教育资格,也就是说,仅仅给予了孩子生命的家长并不必然具备胜任教育孩子的资格。  相似文献   

5.
“我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合群,即使是学习上的困惑,也不敢请教老师。我们做家长的该怎么办?”“我的孩子不知为何特别怕老师。老师,您说我们做家长的如何是好?”这是学校教师在开家长会以及与家长联系过程中常碰到的问题。为师者究竟应该怎样帮助家长正确消除孩子的“惧师”心理?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必须了解孩子。那么,孩子惧师原因何在?一是性格的使然。“惧师”的孩子多属于内倾型性格。内倾型孩子一般表现为沉默寡言、消极孤独,常有自卑自责、思想狭隘等倾向。其症结在于社会交往能力存在障碍,而影响他与人交往的主要问题是由于胆…  相似文献   

6.
“好孩子,要听话……”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到底现代家庭教育应该怎样确定好孩子的标准?在我们许多家长心目中,评价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则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您听有多少家长这样说:“这是个好孩子,真听话。”“那孩子不好,真不听话。”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听话教育”。听话教育是我们千百年来的家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不错,孩子小,家长需要多加引导,教育孩子尊敬父母也是正理。孩子听话,往往懂事早,学…  相似文献   

7.
当小学老师多年,接触很多家长。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家长的通情达理,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是也存在许多无奈,甚至是有苦难言。特别是当我们发现孩子与其他同学相处过程中出现问题,向家长反映真实情况时,有些家长要么不能接受孩子表现不好的事实,要么认为老师言过其实。更有甚者,当着老师的面打孩子,闹情绪,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致使孩子和老师对着干,使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这样一来,孩子不但无法认识、改正缺点,家长和老师也容易在心中结下疙瘩,造成教育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孩子是我们的明天。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健康发展、对社会都有极重要的作用。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十分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并且注意发挥家长的教育力量。这里,我们摘登几位家长的教育体会,“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但细细想来,正如“好雨润物”一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引导孩子,其效果远比简单说教要好得多。  相似文献   

9.
哭闹、发脾气是儿童一种消极情绪的表达方式。面对孩子的哭闹、发脾气,家长最常用的手段或是叱责打骂——不许哭!或是哄劝迁就——别哭别哭!岂不知,正是在“别哭别哭”的哄劝声中,使孩子学会以哭闹作“资本”要挟家长,从而也就促成了任性不自制的不良个性习惯。要知道,“不许哭”的叱责并不正确,结果要么是压而不服,要么是孩子变得  相似文献   

10.
孩子的书包虽不大,但它却背着家长的希望和孩子的未来。做家长的一般都很注意孩子书包的清洁,往往爱责怪孩子:“看你把书包都弄成什么样子啦!……”如果你是一个称职的教育型家长,你一定不会忽视书包这个‘’百宝箱”中的其他,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东西。从这种意义上说,孩子的书包是孩子某种思想的包裹,是一个五彩缤纷而又不成熟的世界。当你从书包的某一个口袋里发现孩子吃了半截又用糖纸匆忙裹好的糖果,你可以猜想孩子要么不喜欢甜食,要么是你送他上学的时间有些紧张。这一切如果不是,也许你的孩子在上课时偷吃糖果,被老师发现…  相似文献   

11.
王宝祥 《现代家教》2000,(11):14-16
我经常接触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家长,他们只初中毕业甚至只上过小学,其中一些人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自卑心理。有的说:“我的孩子天生不是念书的料,因为家长就不行。”有的说:“人家知识分子,辅导孩子学习什么功课都行,我们连小学高年级的功课也辅导不了。”还有的说:“人家知识分子天天看书,家里的书报也多,天天熏也把孩子熏出来了。我们整天忙干活,忙挣钱,拿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多年,在开展家庭教育过程中,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存有一些糊涂认识。经常听到不少家长说:“孩子进了学校门,就是学校的人,家长会教育孩子的话,还用花钱找学校教吗!”在他们心目中,好像孩子走进学校大门后,家庭就没有教育的责任了。这种错误认识,虽然在我们按照最新家教理念和教材,对家长们进行教育后都较快地  相似文献   

13.
戴趋剡 《湖南教育》2003,(17):47-47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的素质转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用发展的眼光看,仍有部分家长的素质不高,甚至偏低。一是文化知识层次低,尤其在农村,大部分家长仅仅是初中毕业。二是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当,要么以打骂、体罚为主,严而过度,不择手段,要么放任不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乐园。作为家长,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在教育孩子中取得主动权。  相似文献   

14.
孩子的“热点”“兴奋点”是进行教育的好机会,不少家长无视孩子的热点,往往失去很多教育机会。孩子也有热门话题,结合孩子的热门话题和孩子聊天也是教育的好时机,如孩子爱下棋,家长就和他下棋,边下棋边教育他要克服马虎的毛病,一马虎全盘皆输,孩子很自然地就接受了教育。孩子爱看电视,家长就可以结合电视节目的情节教育孩子,影视节目中有很多教育因素,家长要抓住机会和孩子讨论,深化教育。有的孩子爱玩,家长就可以结合玩对孩子进行教育。一个孩子爱玩汽车玩具,家长就和孩子一块玩,孩子高兴极了,这时家长说:“这些汽车太落后。”孩子说:“全世界最先进的汽车我这都有。”家长说:“那算什么先进哪,现在世界上的汽车事故那么多,要是能造出不出事故的车多好。”  相似文献   

15.
如今“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祖父母或亲友,家长只负责孩子的吃、穿、用,很少抽时间坐下来与孩子交谈。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有的家长外出打工。直接寄钱给学生租房住,不给班主任留电话号码,他们的孩子几天不到教室老师也无法与其联系,造成管理失控。这些学生对待老师的教育,要么产生逆反心理.要么出现对立情绪;或敬而远之,或当面顶撞。  相似文献   

16.
表达是口语交际最直接的手段,是口语交际不可或缺的能力。在家庭中,以下几方面应当引起父母们的重视。1.说普通话的习惯。说普通话不仅是语文课程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要求。家长应当支持配合学科教学和学校教育工作,使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2.正确流利地表达。由于低年段孩子尚小,在表达事情时难免会出现言不及义、重复拖沓的现象,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说法,如把“糖”说成“糖糖”,把面霜说成“香香”等。家长对这些问题不能姑且纵容,应该让孩子停下来,想想该怎样表达更合适。家长要耐心指导,帮助孩子纠正。长此以往,孩子…  相似文献   

17.
张保青 《山东教育》2005,(15):39-39
常言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该是孩子长久的“家庭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堪称幼儿教育之“双臂”,缺一不可。由此看来,要想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密切“牵手”,幼儿教师一方面要注重与幼儿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的联系、交流、沟通、合作,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多多进行建议性“指导”,使家长针对孩子的教育“得手”、“得法”。  相似文献   

18.
一次家访回来,几个同事说,现在联系方式那么多,要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电话交流最方便,要么在家长接送孩子时直接与家长交流也可以,没必要再到学生家里去了。我笑着说,电话里只能简单说说孩子近期表现,接送孩子时间短暂,不能深入交流,传统的家访依然很重要,有些学生只有我们亲自到他家去,才能详细了解最真实的信息,才能对其因材施教,才能打开教育这些学生的那扇最合适的大门。  相似文献   

19.
近日出发遇到一位旧友,谈到单位同事的孩子,朋友觉得他能考上学真是不可思议。这个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高烧很厉害,医生诊断后说,孩子要么在第二天早晨“拜拜”,要么活下来,智力上可能也会有些问题。第二天早晨孩子幸运地活了过来。可能是家长觉得孩子的智力不好,没有对孩子有太  相似文献   

20.
贺珍 《陕西教育》2011,(7):37-37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大部分家长都出门去打工.有的在附近.有的则在外地且常年不回家.孩子就由爷爷、奶奶看管,而老人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对于孩子的教育关心较少:在家的家长对孩子要么太严厉.把打骂当作教育;要么则不管不问.称之为自主发展.其实是放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