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课篇幅短小,生僻字词少,且语言明白晓畅,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循其思路,知其内容,懂其道理上。因此设计了这“三读十一问”作为阅读提纲,可印发给学生导其自学(不必印答案),然后课堂上只把那些回答有困难的问题作些点拨,使之通窍即可。读第一遍:要求粗知全文之纲,之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一、文题中“继续”这个词意味着什么?毛主席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个问题的? (继续,用在这里,说明过去战争年代我党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今后要保持、继承这个传统。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本课文节选自毛泽东  相似文献   

2.
刘丽 《江西教育》2011,(1):83-83
“导学感悟式语文教学”是依据“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遵循“感知一领悟-积累-运用”学习语文的途径,以教师的“导读、导思、导议、导迁、导积”来为学生提供“钥匙”,以指导学生的“自读、自思、自议、自练、白积”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感悟能力的目的。其模式结构可简示为:  相似文献   

3.
词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对于一篇课文中应教学的“名物词”、重点词、关联词等 ,教学不能简单地安排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的一个环节中集中教学 ,稀里糊涂的“一锅煮” ,可以选如下三个有利时机来教 ,实现词语教学的目的。一、选择感知课文心求通而不能时初步学习课文是感知课文语意 ,而一些“名物词”(如事物名称、科学术语、方言名词等 )的感知 ,学生因年龄、知识等因素的限制而受阻。于是 ,学生产生一种“愤悱”心理 ,即“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选择这个时机预先把“名物词”教了 ,既能满足学…  相似文献   

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九义”六年制八册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运用导读法,让学生在读中练语感,导中训思维。一、扣住重点句段,读中练语感1.抓住重点词句,在导读中练习语感。首先我以“信奉”一词为突破口,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个词后,追问:人们是怎样信奉亚里斯多德的呢?导读:“谁要是怀疑亚里斯多德,人们就会  相似文献   

5.
课文《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小故事组成的。教学时我采用“讲→议→练”三步教学法,收到了课堂气氛活跃,长文短教,培养了学生自读能力的效果。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内容 读课题后提问:文中“将、  相似文献   

6.
课堂预习指导“五读法”山西/穆枝一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在范读(教师范读纪录音范读)全文时,让学生带着“本文主要写什么”的问题去听读,从而使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范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采取层友、诱导、设问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我们以语文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围绕“激发自主精神 ,培养自学能力”的主题 ,进行了“三读批注式教学法”的尝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三读” ,是指初读感知、精读引思、品读感悟。它包蕴了多读的内涵 ,贯穿了以读引思、以思求读、以读感悟的全过程。所谓“批注” ,就是让学生用铅笔 ,以不同的符号在课文中勾出、圈住认为有疑难、有感悟的内容。学生在“三读”中 ,尝试运用批注的方法 ,自学自悟课文 ,激发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一、初读感知“初读感知”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 ,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 ,它是局部学习的基础。初读…  相似文献   

8.
一、在读题质疑中知“强” ,孕伏情感。1 教学伊始 ,引导学生弄懂“强”字在题文中的读音及意思 ,并发掘表示“倔强”的近义词———刚强、坚强、顽强等。2 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 ,教师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①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②小红军在什么情况下“倔强”?“倔强”表现在哪里?他为什么那么“倔强”?结果怎样?3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通过产生疑问、整体感知 ,使学生内心孕伏着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二、在自读自练中找“强” ,积累情感。1 让学生在自读自练中感受小红军的“倔强” ,积累情感。放手让学生自…  相似文献   

9.
本次基础训练包括“字·词·句”、“阅读”、“作文”三部分。综观这些内容,其目的、要求不仅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而且突出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注意事物的联系”。在教学时应注意讲练结合,以练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一、明确目的,自主学习。基础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要明确每一道题的训练要求、意图,有的放矢地创设自主学习的过程,让全体学生都得到扎扎实实的训练。基础训练的“字·词·句”训练安排有四道题。前三题都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练自得。如,第三题是选择字词的正确意思…  相似文献   

10.
冯璐 《语文天地》2012,(9):42-43
“三读”教学法包括三大教学环节:自读感知、导读领悟、教读演练;涉及教学的三个方面:读、讲、练。三大环节的浑然一体、三大方面的完美结合,孕育了这一教学法的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1.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多读多练。在读中让学生感知理解,学会思维;在练中让学生识记运用,掌握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一味采用“讲解式”、“问答式”、“抄背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以“读”为核心,以“练”为主线的方法,让“读”和“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探索了“自读质疑———读议深究———写练运用”的课堂教学结构,以适应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实际,并着眼于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自…  相似文献   

12.
设问在于指向训练四川泸州市市中区小学教研室熊生贵一、设问导读,体会情感。语文课的返朴归真,应把读练作为学生学习、内化语言最基本的途径。那么,是不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让他“苦吟自语”就是读的训练?其实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领悟语感,训练对“言语敏锐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效果。教师“问”得好可以引导学生生疑思疑,“导”得妙可以让师生享受教学之美,“说”得透彻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读”得深入则可以让学生得到人文因素的影响,“练”得充分则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充分彰显,达到知行合一。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抓住这几个环节呢?  相似文献   

14.
一、模式界定“质疑———导学”阅读教学模式是以引导学生质疑为突破口 ,以教会学生学习为宗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着眼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二、操作步骤1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指教师运用课堂教学的开讲艺术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文 ,使学生采用读、议、练、讲、问、看等多种方式对课文的内容建立初步的印象 ,为自学课文打好基础。其主要方法是 :实物演示 ,抓主导词 ,带动全篇 ;插图激趣 ,抓关键词 ,理清思路 ;课题切入 ,抓重点句 ,统领全文 ;媒体创境 ,抓过渡句 (段 ) ,…  相似文献   

15.
新大纲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和语言积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突出强调了语文“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指导、诱导学生自主读书,启发学生阅读的心智,把“读”与“思”结合起来,以读促悟,以悟导读,从而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读”的活动归纳成四点:一、初读求通、整体感知每篇课文教学,都应把自能读书放在首位。给予学生充分读书的时…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时 ,如何体现这一要求呢?一、初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1 听读 ,感知情感。学习课文前 ,安排学生看课文 ,借助多媒体的声像效果 ,演示美丽如画的四季景色 ,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使学生整体感知文字所负载的情感 ,训练学生的听力。2 自读 ,感知内容。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 ,感知文章的内容。在学生自由读前 ,提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 ,仔细读课文 ,不丢字 ,不加字 ,难读的字、词、句画…  相似文献   

17.
自主学习就是要突出学生自我的“主人意识”、“参与意识”和“主动意识”。改变被动地位和过分依赖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这门课程构建“自主学习”的模式。设置了教材新读、读-问-议-练的课堂实施、课外拓展这三个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理论、议理论、用理论,真正在教学中体现这门课程的性质。使其获得初步的语文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许多教师知道了阅读教学应走读书训练之路,并且在课堂上也这样做了。但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读读,没有正确的牵引与指导,让人觉得还是老一套,甚至对以“读书内化”为手段的阅读教学产生了动摇。“读中求悟”听之简单,操之则难。如何在实际的课堂中操作呢?一、我们需要解决一个“读”字1.读书,要会读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  相似文献   

19.
优秀古诗是集语言、意境、情感于一身的语言模块,是语文教学的极好资源。如何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领悟诗意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通过诵读、默读、品读这“三读法”让学生感知诗韵、领会诗境、感悟诗情,做到七分诗意“三分”读。一、转轴拨弦三两声——诵读“感”诗韵  相似文献   

20.
先谈谈我对“学-导-练”教学模式的理解: 如果能把语文教学过程分为“感知-探究-拓展”三环节的话,那么,“学-导-练”这一教学模式正好与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感知-探究-拓展”是一一对应的。“学”就是让学生在初触感知对象后,对对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这一思想感情的基本思路、表现手法等有一个概观性的、总体的感知和把握。“导”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就学生在“学(感知)”中遇到的难懂的或不懂的问题进行“探究”(此环节结束时老师要小结)。“练”就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查,巩固、延伸、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