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觉得,学校是个很奇特的地方,它能够集最安静与最喧闹于一身。这一秒,它庄严静穆,如同殿堂;下一秒,便可能张扬沸腾,如同乐园。它静穆,那是知识授受间应有的敬谨,是守护秩序时必要的凝重:它喧腾,那是个性抒发中应有的昂扬,是激情释放时展露的灵性。这便是学校应有的性格,也是教育最深层的含义。它告诉我们,学校既是学生获取知识、净化心灵的殿堂,又是孩子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乐土;教育既要在严谨的秩序和规则中完善,又必须在创新与自由的空气中延伸,不仅能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行动,又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世界,这或许就是我们总在强调的“严肃”与“活泼”吧。  相似文献   

2.
“走进孩子的心灵”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教育成功的奥秘。李老师致力于与学生开展心灵的对话,他对两件事“乐此不疲”:一是找学生谈心——当然更高兴的是学生主动约他谈心;二是用心灵写诗——用“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许多听过李老师讲座,或者看过李老师著作的教师,都热切地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像李老师一样,驾轻就熟地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3.
生活教育系列——人们都说,家庭里面都是日常琐事。但从教育的角度看,家庭中的日常琐事都可作为教育孩子的载体。如何利用平凡的琐事,在日常生活中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塑造孩子的品格,孕育、丰富孩子美好的心灵?为此,本刊特开设慧心父母——生活教育系列选题,以期能为家长朋友们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教育案例。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中蕴含着许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质……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正确的价值取向,将会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组教材是以好孩子、好品质为专题编排的。识字课选的是与品质有关的对子;课文写的是具有好品质的主人公:爱劳动的  相似文献   

5.
毫无疑问,民主教育当然不能仅仅由语文来承担.而应该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但语文作为“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语),在民主教育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原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语  相似文献   

6.
在生活中,一个亲切的呵候,一个真诚的微笑,都在传递着爱的真谛。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爱像生命中的阳光,能把心灵的冰霜融化;又像春雨能滋润心田。爱又是无私、博大的,被爱包围的人无疑是幸福的。因此,从小对孩子充满爱的教育,仿佛在为孩子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孩子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感受到爱的美好,对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孔融很喜欢吃梨,可面对父亲的朋友带来的一盘有大有小的梨时,孔融却捡了一只小梨。别人问他为什么捡一只小梨,孔融说:“大人吃大的;小人吃小的。”孔融的回答是他美好心灵的真实表白,是他合情合理谦让的表现。 可是,有不少家长和老师,不善于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往往对孩子进行为谦让而谦让的教育。这不仅失去谦让的教育意义,而且会在孩子个性的心灵里埋下虚伪的种子。比如,学校分点心,老师表扬了吃碎饼干的孩子,于是先拿饼干的孩子纷纷拿碎饼干,有的孩子为能得到老师的表扬,甚至故意把饼干弄碎。 教育应该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不…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爱是春风,能让百花吐艳;教师的爱是雨露,能滋润万物;救师的爱是信任,是尊重,是鞭策,是激情,更是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也是自身品德完善的过程。以爱育人,它能引起心灵的共鸣,震憾人的情感,以爱为能源的教育,才是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9.
吕家良 《中国德育》2012,(14):55-57
一滴水珠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细节可以彰显教育的美丽。教育教学中总有些细节会深深打动我们,烙进我们的记忆,启迪着我们的心智,丰盈着我们的心灵。细节教育如照片,会留给学生难以磨灭的印象;细节教育如甘泉,能润泽孩子纯真的心田,让孩子在温暖中前行。  相似文献   

10.
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是一种资源,细节是一种智慧,因为有了细节,我们的教育才能充满思辨与灵性。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美丽的,老师的爱是拂拭孩子心灵镜子的丝帛,细节之处给予爱,我们的工作就会充满无穷的动力。尤其对于小学班主任工作而言,细节问题也便成了重中之重。我将自己在班主任工  相似文献   

11.
宋馨 《陕西教育》2005,(2):59-60
因为她优秀,所以她另类;因为她出众,所以她孤僻。十多年了,她不被人认同,不被人赞赏;甚至被人误解;她的确内向,她被母亲认为是一个不爱说话。不和人沟通的孩子,而当我走进她的心灵时,才发现她也有那么丰富的内心、那么深刻的思考,那么美好的想象。  相似文献   

12.
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固然重要,而采取无声教育,用一种良性暗示来启迪孩子的灵性,调动孩子的情感,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也是培养孩子良好智力因素的有效措施。春天,我把放在菜窖里的两棵无花果拿  相似文献   

13.
人要想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就不仅仅是生物人的成人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人的成人的问题。而人的精神成人离不开教育。灵性教育的介入与参与,不失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途径的教育选择。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形成和个性的自由发展等。灵性是人的心灵层面中居于高端的、具有超越性且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存在、状态或力量。灵性教育是指传授使学生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能力的教育。教育的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灵性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研究的是人的精神中的一个点——灵性,是以人的灵性提升和拓展为具体的研究对象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的对象是人,灵性教育研究的对象也是人。人是二者共同关注的对象。只不过,人的全面发展所研究的人的领域更宽广、内容更丰富,而灵性教育所研究的人的领域相对较窄,只是人的心灵深处的灵性问题。灵性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耦合发展: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灵性教育的最高理想,另一方面,灵性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灵性,是智慧和才智,也作灵气。要想让孩子变得有灵气,充满灵性,就得尝试不同的教育手段,笔者觉得,语文灵气来自于积累。一、积累先贤智慧,侵润孩子心灵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是:要想地里不长草,就给它种上庄稼。要想孩子们脑子里没有邪念,就给他填进美好的道德、知识与信念。于是,我从积累诗词开始。我先给孩子们抄写了诸葛亮的《诫子书》原文及译文,并引导孩子们背下来。文中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诗句,我要求他们安静,告诉他们  相似文献   

15.
青春的价值     
青春的价值平谷城关二小美术教师(小教一级)平谷县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吴金荣“一个和孩子长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到它生长的风烟;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  相似文献   

16.
我经常看见这样的感人场面,一些幼小的孩子害怕黑暗,母亲紧紧搂住孩子,呵护幼小而胆怯的儿女,给予他们温暖和慰藉。但这只是暂时的,人生漫漫,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一直到成熟,到老,会遇上多少悲情、惧怕、不安、痛苦?快乐总是稍纵即逝,而失去和痛苦总是接踵而来。父母给予孩子的鼓励、力量永远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孩子逐渐长大之后。有一件东西,它能给予孩子永久的慰藉,给予人纯净的心态,对人和自然的信心,对生活的达观态度,那宝贝,就叫文学。文学就像一扇窗,长在孩子们的美好心灵中,推开它,心灵变敞亮许多,如同看到人…  相似文献   

17.
於振南 《家长》2008,(6):28-28
每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都有一颗纯洁而敏感的心灵。正因如此,儿童时期的心灵烙印常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在教育孩子——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时,有一个"扬长避短"的问题需要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具体说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淡化以下四种心理:  相似文献   

18.
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灵性拓展关涉着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大学人文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促成人的自由、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性的发展、心灵的发展以及灵性的拓展。灵性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灵性教育的目的在于促成人的独特性、自由性、个性、自我超越性等人性的发展,最终目的在于促成人的灵性的提升与拓展。灵性教育与人文教育共同关注人、关注人的灵魂。大学人文教育与大学灵性教育紧密关联,在大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范畴体系,恰好也是现代大学教育所缺失的,重启大学人文教育的价值,倡导并实施大学灵性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任务与职责所在,研究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灵性拓展关系是一项十分有价值意义的课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9.
《有一份宝藏——呵护生命的教育》一书中对教育和孩子的心灵有这样一句精彩的阐述:“只教给人知识,而没有教给人自信的教育称不上成功的教育,知识有老化的时候,自信却能让心灵永不老化。”看来,教育不应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承,教育应铸就学生自信的人生,因为有无自信关系着人一生的成败。  相似文献   

20.
关于儿童灵性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都熟悉理性的教育,也知道感性的重要,但并不十分了解灵性的意义;我们都十分注重儿童智力的发展,注重发挥儿童大脑和认知的功能,习惯于往孩子的头脑里塞东西,但往往忽视其心灵的需要与发展:我们既不十分了解儿童心灵的需要,也没有尽心满足儿童天性和灵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