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鹭焱 《初中生》2007,(4):14-17
《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中的名篇。藤野严九郎先生是作品中的原型,他是鲁迅先生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这篇散文记载了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校时和藤野严九郎先生的师生之情。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刊物(包括《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这一北一南两家权威)和参考书都说藤野先生是《藤野先生》的中心人物,同时又说“全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不但自相矛盾,而且不符合文章实际,不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既然《藤野先生》“全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中心人物怎么会是藤野先生? 是鲁迅从属于藤野,还是藤野从属于鲁迅?答案是后者。更明白地说,对藤野先生的态度是表现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一个方面。鲁迅之所以特别敬重、特别怀念,并且以他来激励自己,就因为他“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军国主义的日本,在歧视中国的氛围里,唯独他没有民族偏见,希望中国强盛起来。尽管鲁迅如此敬重藤野先生,但还是不到毕业,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为的是要从事文学救国。时事电影的放映是鲁迅作出如此重大抉择的直接原因。在这一点上,藤野先生的作用远远不及电影里  相似文献   

3.
我随“北京市青年友好之船”访日归来,又读鲁迅先生的名作《藤野先生》,更真切地体验到藤野先生博大的胸怀,鲁迅先生深沉的感情。深深地敬叹鲁迅先生卓绝的笔力。当我再教这篇散文时,便不禁融进了自己的新的感受。教学中,同学们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两个方面。之一,散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有一半篇幅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看跳舞,去仙台旅途的印象,仙台职员的“优待”及课堂上看电影,这些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之二,写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中学生都学过。鲁迅在这篇回忆文章里谈到,在他认为是老师的人当中,他最感激的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呢?文章有一处写到这位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教授教解剖学时,每星期都把他抄的讲义要去,待到拿回来一看,“很吃了一惊,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有一次,藤野先生指着笔记上的一个图,对鲁迅说: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的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藤野先生》)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看出使鲁迅感激不忘的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教育界和文学界对鲁迅散文名篇《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看法很见分歧。有说是记录鲁迅思想转变过程的;有说是记录鲁迅探索救国道路的经历的;也有说是揭露帝国主义对日本青年的毒害或是批判某些清国留学生的丑行的。而争论最热烈的是:<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以逾 1/3的篇幅,叙述了日本爱国青年写“匿名信”诬陷鲁迅先生考试作弊和霉菌学课余放电影两事件。从鲁迅先生思想发展道路看,他早期赴日求学时思想具有突出特点并发生过重大转折,于是人们就从鲁迅思想研究的角度认为,这两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交待了他弃医从文的原因。这固然不错,但仅此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这种过于笼统的分析立足点脱离了作者的本意。这篇以“藤野先生”命名的回忆性散文,其文章以表现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为主旨,无论怎样散,都必须围绕“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7.
<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中的名篇.藤野严九郎先生是作品中的原型,他是鲁迅先生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这篇散文记载了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校时和藤野严九郎先生的师生之情.  相似文献   

8.
《藤野先生》一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课文。以前我教完这篇课文后,常用“我的老师”或“我的×××”这样的命题来指导学生写记人记事的作文。但这样做法,不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的体会。后来我重教这篇课文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分析到藤野先生“惜别”赠照相这段文字时,我启发学生说:“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感情这么深,临走那一天,藤野先生会不会去给鲁迅送行?”“最后分别的地方可能在哪里?”“当时他俩的心情怎样?”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我又进一  相似文献   

9.
正《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是教材里的经典篇目。《藤野先生》篇幅很长,朗读一遍至少15分钟;《藤野先生》很难,半白半文的五四白话语言不好理解;《藤野先生》很散,文中写到的事情较多,头绪比较繁杂,内容偏多。文中,藤野先生仅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普通医学教授,况且鲁迅后来也放弃了从医。如何教好这篇散文呢?如何在45分钟时间里有效完成教学呢?一位老师作了一次长文短教的尝试,设计如下;(一)导入并讨论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是一篇深沉而优美的回忆性散文。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而且以真挚、深刻的思想激励着读者。但在教学工作或研究工作中,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的分析,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歌颂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的,表明了鲁迅决心向藤野  相似文献   

11.
藤野先生是鲁迅为数不多的恩师之一。后收入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1926年在厦门大学执教时的作品。距离日本留学时期已经20余年了,鲁迅追忆当时自己的生活片断,从饱含情思的追忆,塑造了一位日本医学教师的感人形象。这篇散文涉及到作者留学日本时期的经历、弃医从文的转变过程,同时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有研究鲁迅生平思想的价值。这篇以恩师为文题,以怀念师长为旨意的散文,以平和悠远的情调,真挚深沉的感受,刻骨铭心的记忆,追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品质,表达了对一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  相似文献   

12.
日前,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的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大村泉称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为虚构小说而非“回忆性散文”,惹来学界热议。我国学者、著名鲁迅研究专家、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王吉鹏旋即予以坚决回应,表示《藤野先生》某些内容“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但只是记忆的失真,而绝非“虚构”。据了解,大村泉在其《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是“回忆性散文”还是小说?》的发言中,考证鲁迅《藤野先生》有几处细节不符合真实,如鲁迅在仙台的某科考试成绩不是60分以上而是58分,与鲁迅有联系的学…  相似文献   

13.
在义务教材初中语文《藤野先生》一文的课后“理解·分析”第二题中,有这样一个提问:“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统摄全篇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解说成:“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统摄全篇。”对如此解说,笔者认为有些偏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10月12日写的,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一些生活片断。文章的标题往往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所写的事情是与藤野先生有内在联系的: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日暮里与水户表现出的忧国之情,是作者能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习的主要动机;写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十册23课《在仙台》节选自鲁迅先生散文名篇《藤野先生》。课文记叙了作者早年在日本留学,受到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和不倦教诲,表现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正直无私的崇高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尊敬的感情。教学这课,要学习藤野先生正直无私、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和鲁迅的美德,指导学生读文章时要注意当时当地的特殊情况。要达到这些要求,我认为备课时应抓好如下四个方面:一、涉及面。这篇课文写作年代较早,事情发生在异国,描写的是医学教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他不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  相似文献   

16.
藤野先生是不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呢?它涉及如何来确定文本主要人物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重新审视《藤野先生》一文,我们要跳出纯粹的这篇课文,把它放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部大的散文集中考虑,最终的结果是让《藤野先生》一文具有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讲述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相别的经过。文章最后交代藤野先生亲自修改过的医学笔记不幸遗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一双重否定句,起笔突兀,不同凡响,其含义深刻,它在文章中起多种作用。 一、引起悬念,衔前接后“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藤野先生》起句为什么要这样没头没脑地开头?翻开《朝花夕拾》就会明白这句话原是承上而来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10篇散文是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虽各自独立成篇,但又前后勾  相似文献   

19.
藤野先生是不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呢?它涉及如何来确定文本主要人物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重新审视《藤野先生》一文,我们要跳出纯粹的这篇课文,把它放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部大的散文集中考虑,最终的结果是让《藤野先生》一文具有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范剑鸣 《江西教育》2004,(15):88-88
一天,初三政治复习课上讲到了“民族自尊心”,我自然而然地发问:”你们学过鲁迅的《藤野先生》吗?”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不知道!”“初三不是有这篇课文吗?”我问。“老师不上。”学生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