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锺书的文学作品中有众多的新譬奇喻,令人目不暇接,不仅如此,他还打通中西,熔古铸今,对古老而又富有生机的比喻多有独到而精彩的阐发。这些富有创见的比喻理论,对文艺学、语言学、修辞学、逻辑学等学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语文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课例《古诗词四首》即以其比喻之"两柄"与"多边"说为教学主题,探讨在题旨情境下的修辞学习。  相似文献   

2.
喻之多边     
对于“喻之多边”,钱钟书先生指出: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denotatum)同而旨(significatum)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予立应多,守常处变。(《管锥编》第一册,第37页)这就是说,同一事物,由于它的性能和作用不是单一的,加之用以比喻的人着眼点不同,目的不同,所以能以这同一事物构成性质不同的多种  相似文献   

3.
(一) 关于比喻有柄有边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拈出“比喻有两柄亦有多边”。所谓喻有两柄,指“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钱先生借斯多噶派哲人语“万物各有两柄,人手当择所执”,并合采慎到,韩非“二柄”(“威德”与“刑德”)之称,命之为“比喻之两柄”,例如钱氏所举秤喻:“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全三国文》卷五九诸葛亮《与人书》),以秤喻人之无成见私心;而“这心之正,却如秤一  相似文献   

4.
近读叶圣陶先生的两本论文集:《叶圣陶论创作》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看到叶先生精辟的修辞观和多彩的修辞法,令人大开眼界。由此,也便想到近年来修辞学界出现的“喻之二柄”的说法。 “喻之二柄”,是钱钟书先生的创造。他在《管锥编·周易正义·归妹》中说:“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词之学,亟宜拈示。斯多噶派哲人尝曰:‘万物各有二柄’,合采慎到、韩非‘二柄’之称,聊明吾旨,命之‘比喻之两柄’可也。”所谓“柄”,是“权柄”的“柄”。韩非子“二柄”的原义是:“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戳之谓‘刑’,庆赏之谓‘德’”(《韩非子·二柄》)。慎到的二柄为“威”与“德”。钱钟书先生根据比喻的异闭,以“二柄”喻之,颇为贴切,无可厚非,而且确实是‘对比喻研究的一个深化。” 但是,对叶圣陶先生的多彩的比喻,我们用“喻之二柄”来权衡,便发现有不协之处。叶先生两本论文集中共用比喻270多个,其中用同一喻体来比不同本体的,即钱先生所说的“喻之多边”现象委实不少。就“藤蔓一样爬开去”这一喻体,用来比喻五种不同的本体。现举三个如下:  相似文献   

5.
譬喻是佛典中常用的说理方法。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提出了譬喻"两柄多边"的理论,是譬喻修辞研究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创见,对于佛典譬喻研究极具启示意义。通过佛典中"风""花"譬喻之举隅,可以得出譬喻"两柄多边"现象在佛典中是普遍存在的。而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除受制于譬喻事物本身和取譬者之外,更与佛"法"之二元分殊、佛典的性质以及印度文化的譬喻癖有关。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周易正义·归妹》中提出 :“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 ,盖事物一而已 ,然非止一性一能 ,遂不限于一功一效 ,取譬用心或别 ,着眼因殊 ,指同而旨则异 ;故一事一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 ,守常处变……喻之多处大都不用在一篇作品里 ,但也有用在一篇中的 ,却分见于各处 ,往往讲变化。”对比喻的“多边”特征“分见于各处” ,且“讲变化” ,已有许多学者作了这样或那样的阐释。笔者认为“多边”特征可从两方面来阐释 ,即内在特征和外部特征。一、比喻的内在特征比喻的内在特征是指比喻本身所具有的一种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而改…  相似文献   

7.
(1)他馋得像猫! (2)他馋得像检查团! 句(1)用了比喻,这是确定无疑的。句(2)是不是也用了比喻呢?从表面的形式看,句(2)与句(1)一样,都具备明喻的表现形式:甲像乙,“甲”是本体,“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所以,似乎可以回答说:也用了比喻。其实不然,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句(2)不是比喻句,人们知道,构成比喻的条件,除了被比喻物与比喻物必须在某一点上极其相似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要求,就是“被比喻物和比喻物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见胡裕树等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这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在整体上彼此截然不同,不是同类事物。如果两个事物属类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即使它们靠了“像”这样的比喻词(当然实际上不能称之谓比喻词的)得以联系起来,整个句子也不能算是比喻句。  相似文献   

8.
《教学与研究》2005,(8):5-10
徐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关于多边主义,我想谈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多边主义的理论问题,我讲四点.第一点,多边主义应该指的是国际秩序,而不是指外交手段.因为只有作为国际秩序的多边主义我们才能控制.现在谈论的多边主义应是能够影响国家国际行为方式的一种制度,涉及国际道义问题、法律规制问题等各方面.第二点,多边主义反映了当今世界相互依存的关系,或者说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是它发展的动力.单靠个别国家或少数国家难以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由此需要多边主义这种国际秩序来应对.  相似文献   

9.
我越来越觉得,教师的作用实质上是有限的。了解到这一点,对我们而言,不是绝望,而是警醒。它能使我们摒弃不切实际的自以为是,从而,更着眼于教师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有两个比喻,深得我心。第一个比喻的制造者是苏格拉底。他说: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灵魂里去,就好像把视力放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阐述比喻修辞格的多边性和共核性,提示英汉对译须根据本修辞格的特点妥善地处理相应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比喻与非比喻广东丰顺县一中刘柏青在本体与喻体之间,用“像、仿佛”等比喻来表示比喻关系,是明喻的辞格。但并不是凡出现这些词语的就一定是比喻句。构成比喻的条件是:①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事物;②两者必须有相似点。这两个条件是判断是不是比喻...  相似文献   

12.
类比或叫类比推理,是形式逻辑所研究的一种推理形式,比喻是修辞学所研究的一种修辞格。类比与比喻的关系究竟如何,目前在逻辑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比喻也是一种类比推理;有人认为比喻是一种推理,但不是类比推理。对这两种意见,我们认为都值得商榷。因为类比与比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于两门不同的学科;比喻只能是一种修辞手法,它不是一种推理形式。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讨。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明确形式逻辑与修辞学之间的关系。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讲到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成就,必会涉及其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即赋、比、兴。关于比、兴的解释,以朱熹所说最为准确而简明扼要:“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按这一解释,十分简单,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发端。但历来在比兴问题上总是缠夹不清,究其原因,我以为古今学者们比较注意说清比与兴的区别,但往往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先说“比”。钱钟书先生说:“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所指对象)同而旨(符号所指的意义)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  相似文献   

14.
    
<正>汉语真是一种奇妙的语言,譬如柄这个字,就能组出很多奇妙的词来。我们先来看看柄这个字。柄是个形声字,从木,丙声,它有两个基本含义。其一指植物的花、叶或果实跟茎枝连着的部分,像花柄、叶柄等。其二指器物的把儿,像我们常说的刀柄、斧柄、勺柄等。柄最奇妙的义项是它的延伸意,做名词讲,比喻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短处,做动词讲,则是执掌。就让我  相似文献   

15.
一、用“像、好像、仿佛”等词语有哪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答:用上“像,好像、仿佛”等词的句子,确实不一定是比喻修辞。属下面的几中情况的,都不是比喻。 1.表示两种事物的比较。例如:  相似文献   

16.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中运用最广泛、最活跃、最普遍、最常见,举足轻重,有其独特的功能。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周易正义·归妹》中精辟地揭示和阐发了比喻的多边功能这一极为重要的修辞原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益。他这样写道:“比喻……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人们在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时所精选的喻体(作比的 事物)与本体(被比的事物)的关系应当是本质不同而具有某种相…  相似文献   

17.
是比喻吗?     
本刊 2 0 0 0年第 1 0期上刊有江苏吴县市木渎实验小学陈季良老师的《两则板书 ,两种见地》一文 ,文中谈到教学《威尼斯的小艇》的心得 ,认为“威尔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 ,又窄又深 ,有点像独木舟”是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舟来作比喻。我们认为它并不是比喻。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之间既要有明显的相似点 ,又必须是不同类 ,异本质。小艇与独木舟都是船 ,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这里只能说作者把威尼斯的小艇比作独木舟 ,而不是比喻为独木舟。是比喻吗?$广西桂林市秀峰区教育局教研室@罗爱萍  相似文献   

18.
当某些事物在某一点上相似时,为了表达得更加鲜明生动,我们拿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比,这就是比喻。比喻表达思想的方式是间接的、寓意的。在比喻中,形象的字面意义只在于指出它真正的转义而非全义,同时,它们之间必定存在着部分的类似或类推的可能。认识作用与修辞作用是比喻的两大作用。通过运用比喻,能将抽象变具体、深奥变浅显、难言变易释,引起人的共鸣,顿悟其中真义。本文力图通过比喻的认识作用来探讨比喻在启发式教学中的意义与应用。前苏联美学家包列夫在《美学》中说:“形象的思想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鲜明的比喻性。并非…  相似文献   

19.
病喻指瑕     
病喻,即使用错误的比喻。比喻的运用由于数量多,频率高,其错误也时有发生,而且病情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搭配不当。搭配不当是比喻的“多发病”。比喻由于受到语法、语义、语境的制约,其组合就不是任意的。而必须恪守语法规范,追求语义完美,注意语境协调。否则,就会出现搭配不当的错误。它包括状语(比喻)与中心语和定语与中心语(比喻)搭配不当两种情况。例如:  相似文献   

20.
非度量属性特征的典型性与比喻句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质性”不是比喻的构成条件。如果以度量类属性为比较点,即使不同类,也不能构成比喻;而当作比一方在作为比较点的非度量类属性上具有典型特征时,即使两事物同类也可以构成比喻。因此,非度量类属性特征的典型性才是比喻形成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