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我控制是德育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在德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解决德育中“要我这样做”而不是“我要这样做”的问题,改变德育被动为主动的局面。实现由“自在之我”向“自为之我”的飞跃。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按照教育控制论的观点,如果把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称为教育者的输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作用称为受教育者的信息输入,那么受教育者的输入质和量就不一定等于教育者的输出量和质。因为,高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道德认识和评价标准,接受、拒绝或不完全接受教育者对自己主体的信息输入。这种输出与输入之所以出现接  相似文献   

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  相似文献   

3.
常敏 《教学与管理》2012,(21):42-43
德育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大系统,是由各具特定功能的要素组成的,德育系统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信息。德育目标的实现,德育质量的保障,取决于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发挥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一个信息过程,是德育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反馈的过程。德育的一切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由此德  相似文献   

4.
接受理论在德育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理论在德育实践中的应用易晓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如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以为除了寻找外部原因外,更要寻找内部原因;除了从教育者入手,更要从被教育者入手,因为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出发点,又是归宿。只有从受教育者着手,深入研究他们接受德育内容并...  相似文献   

5.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德育情境是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原则,通过某些方式设置的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环境与氛围。德育过程要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时空条件,创造良好的德育校园情境、教学情境和活动情境等,使学生在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情况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自觉自主形成和发展品德。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德育实践中,由于采取不同的方法,出现了不同的效果。一是正效果:即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基本或全部被学生所接受,内化为他们的品德,外化为他们的言行;二是零效果:即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被学生当作“耳边风”,学生“依然故我”,没有长进。三是负效果:即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不仅未被接受,反而引起逆反情绪,甚至产生与德育要求相背离的思想和行动。采用科学的德育方法是取得正效果,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广大中学德育工作者通过具体实践概括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实践锻炼法”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实践…  相似文献   

8.
德育的效果和质量不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 ,而主要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 ,这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关键。真正有效益的教育在于受教育者的接受 ,这取决于接受者成长、成才中的内在需要 ,以及对于这个需要的认同、理解和把握。受教育者的接受与个体需要相关。除个体的需要 ,受教育者的认知、意向、理性、养成等 ,也影响到受教育者的接受。一个确定内容的信息投入 ,个体是通过内在需要去印证并接受的。具体说来 ,心理定势是接受的起始阶段 ,有准备的心理状态 ,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向、程度、方式 ,决定接受的“首因”和“先入”。教育者的…  相似文献   

9.
德育系统是指为实现德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各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各要素及其关系的总和,是德育活动和德育过程的集合,是一个高度协调的有机整体。德育系统的要素主要有三个,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信息,这三个要素在德育系统中具有不同的功能。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  相似文献   

10.
浅谈德育实效北京市教科所李铁铮德育的实际效果一般分为三种:正效果、零效果和负效果。我们平时所说的德育实效是指正效果。我认为德育实效的内涵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或相机而行地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学生乐于接受,经过主观努力,使他们已有的品德实现“绝对增...  相似文献   

11.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我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德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过程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即德育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德育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最终体现在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并以学生是否达到社会的实际要求来检验。由理想型教育转变为实事求是型的教育。一、提高德育实效性是一个系统工程1.德育目标应多样性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过程所预期达到的结果,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德育实效性的理性规定。德育目标所要说明的是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这就规定了理想的德育结果应该是怎样的,从而规定了实现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简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他们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以促使他们形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心育和德育都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具有现代精神的主体发展性教育.怎样使学生心悦诚服地理解和接受德育,这首先是一个心理接受、认同和内化的问题,探索和研究基于心育的中小学校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人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德育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地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班级是学生的活动舞台,是学生生活的一个小社会系统,班级管理对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  相似文献   

15.
在如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学生的思想、行为、目标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在一个班级中,班主任需要做的工作也越来越多,班主任自身的专业素养必须提高,在教学工作中才能做好德育的工作,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班主任不能只拿学生的成绩为唯一标准,而忽略他们身上其他方面的优点,班主任要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势和劣势,不但要注重学生文化课成绩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这才能称之为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那么如何班主任如何才能成功让学生接受德育,是每一个班主任值得思考的。主要论述在小学阶段的班主任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德育是师生双向行动过程,教育者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包括他所提出的要求、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等,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活动规律和发展水平,从而促进其发展。要了解大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规律,就可以把教育工作做得更自觉,更有成效。本文旨在从心理学角度,根据大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规律,探讨提高大学德育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积极的态度定势,消除意义障碍 教育者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是否接受或多大程度上接受,首先依赖于他们对这一教育本身的态度定势和对进行这一工作的教师的态度定势。学生…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中辩证统一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个原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尤其在德育中运用起来更显得顺畅自如,得心应手.而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是-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冯国首 《甘肃教育》2000,(12):10-11
德育工作的要素,有内外之分:外部要素主要是指德育环境,包括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而就学校内部而言,德育要素则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其中主要因素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他们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便是德育的功能,即效果。由此可见,一个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即教育者)和学生(即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从教师的角度讲,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管理、教育、灌输和引导学生的思想、言行;而学生,除了认同、接受、内化教师的管理、教育、灌输,约束自己的言行外…  相似文献   

19.
"接受理论"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德育是高校德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多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受教育者的"接受"态度、过程和反馈缺乏研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借鉴现代接受理论的有关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许多师生都感到德育效果不理想,而对其原因的分析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竟德育效果不理想的症结何在呢?这是一个迫切需要弄清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只要弄清了制约德育效果的因素,就能实事求是地分析出德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众所周知,德育是一个围绕德育目标而构成的系统工程。在德育过程中,从施教的角度来说,教育者是主体,从接受教育的角度来说,受教育者是主体;而社会的要求和影响,相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个主体来说,都是客体。这样,德育过程就是德育的两个主体之间以及两个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双向信息流动过程。下面我们将从德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客体、主体及其中介)入手来考察制约德育效果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