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战时期,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其战斗精神得到空前的高扬;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界,尤其是左翼文化界前进的方向。纪念鲁迅先生,自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文艺阵地》是由茅盾主编的一份大型的综合性文学刊物,在此期间,曾着力标举鲁迅的旗帜。这些纪念文字,主要从鲁迅的生活、作品和思想三个方面展开。重温旧籍,当有裨于时下的鲁迅研究。  相似文献   

2.
张森 《职大学报》2005,(1):54-55
陶渊明一生厌恶官场蔑视权贵,他拒绝与统治者合作,终归田园隐逸生活。虽然他追求的人生理想有一定的虚幻性,但他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安贫守道的进步光明的人生观可以从他大量的诗歌创作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3.
从实际的情况看,民俗文化以及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表现,构成了鲁迅写作极为丰富并且极有意味的写作内容,但是由于受既有落后民俗理念的影响,加之民俗文化在鲁迅写作中往往以精神或心理等无形形态存在的缘故,鲁迅的写作和民俗文化的关系这一本来很有价值的话题并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立足于写作的本位立场,在更为宽阔的思维空间中审视鲁迅在写作中对于民俗文化内容的主体措置及其对后来作家写作的影响,也便成了重新梳理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可能也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剧烈变动引发了个体对人生观问题的思考。新时期教育目的观的变化,教育对培养学生个体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价值行为的重要作用以及教育对学生个体价值需要的满足使教育成为培育个体人生观的重要土壤。  相似文献   

5.
关注妇女问题,呼唤妇女解放,是鲁迅先生反封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小说创作的鲜明主题之一。被称为“妇女三部曲”的《明天》、《祝福》、《离婚》,就生动而深刻地体现出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6.
人们大多注意到鲁迅性格的“横眉怒目”的一面,却忽略了鲁迅性格的另一面,即人情、亲情、诙谐、意趣的一面。实际上,鲁迅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内心生活和繁复性格内涵的人。  相似文献   

7.
综观鲁迅先生的作品和先生的人生经历,有一个关键词就是隔膜。这里面包含他和身边人观点的隔膜、处世态度的隔膜、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隔膜。正确认识这种隔膜,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把握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他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面临的是世界一体化过程中的文化危机。反观鲁迅20世纪初"终结历史惯性"的文化意识启蒙,会给当代学者以历史的借鉴和理论资源。鲁迅专注文化无意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构建清醒的文化自我意识,是实现"致人性于全"和中华民族走向思想的自由与自发,民族的自觉与自信的最大可能。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思想是多元而又辩证统一的,在这多元的思想因素中就包含着儒侠思想。对于传统的儒学,鲁迅有着不自觉的承袭,而侠则是其儒学思想的行为外化。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然而当中国译界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尝试时,人们还没有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最近几年,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介入,学者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鲁迅翻译理论的价值.本文试图对鲁迅翻译思想的确立,鲁迅的直译观以及鲁迅的读者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现代文学精神,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在鲁迅身上。鲁迅并没有提出空洞抽象的口号式的理论,他的现代文学精神,蕴含在他的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论之中。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启蒙主义,这是他的现代意识最深刻的表现,也是他的现代文学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核心。二是质朴的平民情怀和自审意识;三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四是永不放弃人的解放理想。这种文学精神,至今是照亮我们文学前途的灯火。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世俗理性生命观已趋于成熟。诗人希望通过立“德”来实现不朽,但他们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苦短,他们希望以享乐特别是对爱情的追求来淡化生命短暂的焦虑,获得生命的超脱。《诗经》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论述鲁迅与沦陷区文学的关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优秀的爱国分子高举鲁迅的旗帜,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主张抗战救国。东北沦陷区和华北沦陷区的乡土文学写作,揭示了沦陷区人民真实的生存困境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生存意志,延续了鲁迅开创的乡土小说写作传统。南方沦陷区杂文作家没能继续坚持鲁迅风的写作风格,但其文学创作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也为抗日救国运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当代"反思文学"思潮承继了鲁迅的理性品质和敢于直面人生的精神,对文革及更早的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大胆的质疑。另外,"反思文学"和鲁迅在对人及人性本质的探询上存在诸多暗合,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爱情的反复诘问、对自我的深刻解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对清末谴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总体评价。观点是切中肯綮的,但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论述得还不够充分。同时,鲁迅还对清末谴责小说中部分作品所体现出的特异性加以观照,在文学创作中用杂文和小说诠释了文学史写作中的某些观点,锋芒直指社会现象,宣判了旧有制度的同时照耀着理想的光辉,完成了对清末谴责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中唐诗人卢纶,其家世生平学人已有充分的研究,但尚存诸多问题。利用新发表之文献,对此作补充考证,弄清了卢纶世次中重要人物的情况,廓清了有关其生年、行踪、任官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7.
高晓声的小说创作与鲁迅有着深刻的联结。在"为人生"的创作宏旨下,高晓声在农民题材以及深入探讨"国民性"问题上对鲁迅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高晓声师承了鲁迅的白描、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含蓄的辛辣、寓涩于笑的幽默风格,其后期的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作品,是对鲁迅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传统的努力回归。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看客这一集国民性格中麻木、冷漠等精神于一体的典型群体人物形象,他运用以喜审悲的艺术手法,从对民俗文化的剖析入手,对看客这一形象进行了深入地刻画从而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使看客这一形象具有极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