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定龙 《钓鱼》2009,(10):20-21
1。提竿要领 钓小鱼提竿用力大小的基本标准,是万一不中鱼时,子线不要出水,或者,即使子线出水,也不要快速出水。  相似文献   

2.
严实 《钓鱼》2005,(23):27-27
风往西吹,水朝东流,钓线弯成S形,结果是抛钩虽远,提竿时鱼却在竿梢处出水;风小一点,或者走水加快,风线的弯曲度得到改善,提竿时鱼到了水面就掉。然而底坠星漂钓组却不掉鱼,浮子移位了,钓竿上风挪一挪,风线晃动不影响提竿,鱼还在那个位置出水。[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河南谢熬东来信称:参加垂钓已3年,手竿能甩出去,也能将鱼提回来,可动作僵硬不够协调,仍没有摆脱“新手”这顶帽子,我自己没有找到要领,请问这抛竿提竿有窍门吗? 抛竿、观漂、扬(提)竿、遛鱼和抄鱼,人称手竿垂钓的五大技术,所以说抛竿和扬竿是有一些要领与要求的。 手竿定点垂钓时讲究“钩不离窝”,要求钓手每次都能将钩下到窝子内。有人提出其落点的散布面  相似文献   

4.
所谓海竿软线是指渔线、饵坠抛出后,渔线与竿尖保持一种松弛状态,鱼吸食时,垂钓者以渔线的起伏、移动掌握提竿时机。通常情况下,海竿垂钓时线与竿尖成一种拉紧(直)状态,鱼摄食时以竿尖的抖动及弯竿、拖竿等反应来掌握提竿时机的。其优点就在于是以线的  相似文献   

5.
藏网抄鱼,是缩短遛鱼时间,提高上鱼率的好方法。为做到藏同抄鱼,从中鱼到拉鱼再到出鱼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按照有利于抄鱼的要求进行操作。中鱼(即扬竿):扬竿时既要中鱼,又不要将鱼扯离水底。因此,发现鱼讯提竿后,凭手感如是需用抄网抄的大鱼,应立即将竿在保持绷紧钓线的情况下倒向(无障碍物的)一侧,让竿尖贴近水面,然后将鱼拽出窝点,进人拉鱼阶段。拉鱼(即遛鱼):要向左右反复拉鱼。两个目的:一是借助钓竿的弹力作用缓解大鱼的冲击,以免出现“拔河”现象;二是让鱼始终保持在水底,以免使其出水受到惊扰。待鱼到了可以任…  相似文献   

6.
一、手竿竿梢断了怎么办?在垂钓过程中断竿现象是经常发生的。造成断竿的原因有多方面,从操作这个角度来分析主要有两点:一是钓到大一点的鱼因提竿过猛而断竿;二是钓上鱼因操作不当而断竿。即未按竿线必须呈45度角的要求提鱼上岸取鱼,而是图省事,直接往上挑想直接用手抓鱼,此时竿线的角度已呈90度或  相似文献   

7.
杨伯诚 《钓鱼》2006,(5):33-34
俗话说“看标水平高提竿最重要”,鱼儿吃钩的标相判断可通过长期垂钓实践来熟悉和认知,而提竿则需要掌握动作要领,悬坠钓钓法的正确提竿动作是:先抖动手腕,用腕力做出短促有力的抬腕动作,使钓竿抬升,致鱼钩迅速刺入鱼嘴,此时鱼竿上扬的幅度不大,控制在一定的距离范围之内,一般以20~40厘米为宜;接着向上提竿,将鱼拉到跟前或者举竿遛鱼,若未钓到鱼,则提竿换饵。所以起竿是以两个步骤连贯性完成的,第一步是抖竿,第二步是提竿。有的初学者两步动作一气呵成,将钩一下子提出水面,有的甚至于提过头顶,甩到身后。这样的起竿动作一是容易惊扰鱼群,二…  相似文献   

8.
一忌人们拥过来围观扎堆子,使操作范围受限,使鱼更受惊吓,也容易塌冰不安全;二忌竿尖随鱼要线送进洞口,一定要用渔轮放线收线遛鱼,当然要注意渔线不要在洞口冰碴上磨来磨去磨断了线;三忌出  相似文献   

9.
手竿底钓鲢鱼,一般来说是比较难的。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掌握住看漂的要领。以七星漂为例(水上浮3粒水下沉4粒),鲢鱼咬钩时,只水面上的第3粒浮漂表现为轻微颤动或连续轻微颤动,就是很小幅度范围内的上下浮动。如果颤动很轻微时,说明鲢鱼在试探咬钩,这时提竿无鱼;如果颤动较大时,一下送上几粒漂立刻又迅速下沉,这时提竿也无鱼。只有当第3粒漂下沉一半(0.5厘米长)或一粒(1厘米长)手竿底钓鲢鱼,一般来说是比较难的。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掌握住看漂的要领。以七星漂为例(水上浮3粒水下沉4粒),鲢鱼咬钩时,只水面上的第3粒浮漂表现为轻微颤动或连续轻微颤动,就是很小幅度范围内的上下浮动。如果颤动很轻微时,说明鲢鱼在试探咬钩,这时提竿无鱼;如果颤动较大时,一下送上几粒漂立刻又迅速下沉,这时提竿也无鱼。只有当第3粒漂下沉一半(0.5厘米长)或一粒(1厘米长)  相似文献   

10.
第一,要有思想准备。提竿后感到是大鱼,不要惊慌,动作要轻要慢,不要使鱼受惊,略微绷紧线,以慢速收线。开始鱼的冲力很大,为了防止鱼的突然冲撞要线,事先就要将曳力器打开,调整要适度,不紧不松与线的负荷相适应。这样鱼窜逃时就会自动放线,鱼不动时就慢慢摇轮收线,使鱼游动,消耗其体力,一直遛到鱼浮出水面,完全失去抵抗力,你才可抄取。第二,遛鱼的具体做法是:1.保持鱼竿特别是手竿要呈弓形。如果钓竿受力均匀就能产生较大的弹力,这种弹力能对鱼的逃窜时的冲击力起到缓冲作用(缓冲作用就是降低两物之间的冲击),鱼刺痛…  相似文献   

11.
初学钓鱼的人,往往对鱼儿吃钩时的提竿时机掌握不好,不是过早就是太迟。我在垂钓中,学习他人的经验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了一个掌握提竿时机的方法,称它为“动态提竿法”,应用上易掌握并且上鱼率较高。 动态提竿法,就是在鱼儿吃饵钩引起的浮漂(竿梢)的变化过程中,不失时机的提竿,以达到获鱼的目的。首先垂钓中对浮漂(竿梢)的“三态”概念的明确:一是静态,就是钓组入水后,浮漂在无鱼吃饵钩时的固有状态。如星漂在水面上几星,立漂在视目出水几目,无漂钓,竿梢的固定形态等;其二是动态,就是当鱼儿吃饵钩时,引  相似文献   

12.
钓大鱼中的“拔河”指的是人、鱼各把竿、线的一头反方向拉,这种情况非常容易跑鱼。“拔河”常常出现在钓者发现鱼咬钩后提竿的瞬间或较短的一段时间里。遛鱼过程中也会发生,但比较起来少一点。因为起竿时,鱼钩突然刺进鱼嘴,大鱼负痛受惊,就会把浑身的劲爆发出来拖着钩、线、竿向外往深水方向逃窜。这时鱼竿一下子还没提起来,人、竿、  相似文献   

13.
手竿虽比抛竿简便易操作,但使用不当也会造成断竿跑鱼的后果。本文分析了新手常犯的一些错误,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一、持竿时竿线角度过小一些新钓友,见到鱼(特别是较大一些的鱼)上钩,心情特别紧张,激动。既想得到鱼,又怕跑鱼,于是双手绷紧鱼竿,拼命往上挑;更有甚者,还企图用左手抓线提鱼,但因竿长,线长手又够不着,于是持竿的右手拼力向后仰,竿子几乎变成了U字型。这就使竿梢弯曲度到了极限,如不及时缓冲,很可能使竿断裂。二、鱼未被遛疲即起鱼在鱼没有被遛疲,鱼劲尚大的情况下,就想见鱼,看看是什么鱼,有多大,也…  相似文献   

14.
姚远 《钓鱼》2014,(21):24-25
手竿绷尖钓法是由海竿底坠串钩和活坠爆炸钩的钓法演变而来,是指在手竿传统钓法和悬坠钓法的基础上,去掉浮漂,抛满竿,收紧钓线后通过观察竿尖点头的变化而判断提竿时机的一种钓法.本来此钓法主要是用于在自然水域因钓场环境特殊(如流水、钓点水位太深、大风、下雨)的情况下,而采用的一种极端的钓底栖鱼(包括半斤以上的鲫鱼、鲤鱼、草鱼等)的办法.但由于近年来自然垂钓水域的减少,黑坑池塘的增多,黑坑里的鱼类经过多次的垂钓之后警觉性会就会增加,悬坠钓法由于子线垂在水中,鱼就饵的时候容易因为触碰子线而产生警觉性,导致目标鱼没有明显的吃饵漂相.  相似文献   

15.
巡钓草河     
草河是指水草密布,覆盖水面的河或池塘。 巡钓钓具:一根硬调长竿,2~3米短线,重坠,星漂,单钩。钓法:多窝巡钓。 巡钓就是用一根长竿逐窝垂钓。因在草窝中垂钓,竿要长而硬。长是为了能把钩伸到较远的窝点;硬是为了提鱼出水时不给鱼挣扎钻草的机会。渔线要用1~1.5号的高强力线,单钩的倒刺要大一点的,以免挂草跑鱼,钩也要稍微大一点,短线重坠,便于伸钩入窝,星漂的粒数最好多一些,10粒左  相似文献   

16.
勤“动”就是指垂钓过程中将装好饵的手竿钩线从钓点里提上来再放回原地的动作。 在传统的钓法中钓底层鱼有长竿短线和长竿长线两种。长竿短线的水上线(竿尖到漂)要求长度在0.6米左右,漂一般落在竿尖下,线呈自然下垂,竿平着握在手中或架在叉上,好处是提钩及时,缺点是钓0.5千克以上的鱼较困难,钓条小的  相似文献   

17.
夏雨龙 《垂钓》2004,(1):22-24
在“台钓”风靡大陆之前,长竿短线钓法一直占据着手竿钓法的“半壁江山”,北自封疆大漠,南至热带边陲,长竿短线带给无数钓鱼人提竿——绷线——上鱼的乐趣。  相似文献   

18.
吴芜 《钓鱼》2008,(15):20-20
台钓断子线有两个原因,一是线径太细,二是提竿太快,高品质钓竿都标志了“适正ハリス”,提示适用子线的限制,如同样是鲤竿,有的限制子线不超过1号,有的是12号。限制子线线径的目的是避免钓竿超负荷运作,是对钓竿和主线实行的保护性措施。可是“倒拉牛”出现之后,许多人忽略了,钓大鱼子线线径等同甚至超过主线的多了,与之配合在钓竿却没有认真考虑。  相似文献   

19.
白猫警长 《垂钓》2011,(6):42-45
本部分内容包括抛竿、操控钓组、扬竿刺鱼、搏鱼起鱼的操作要领,其中操控钓组和扬竿刺鱼为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20.
甯夕雨 《钓鱼》2005,(8):29-29
在遛鱼中,大鱼带线朝正前方逃遁,自己却提竿向后方强拉硬拽。初学钓鱼者,就是这样急于求成的心态导致这种错误作法。这种操作方法常常容易造成“拔河”现象,不能有效地发挥竿的弹性。在竿、线、钩,三者中最薄弱的环节一般是线,而拔河的结局是断线。当鱼朝正前方深水逃窜的力量越来越大时,钓者却不遗余力地硬往后拽,人和鱼正好从两个相反方向地使力,竿线所承受的拉力成数倍增长,不是断线就是竿前端二、三节程小角度弯曲,应力过于集中而折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