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报道是地市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很多地市报对这一块并不重视。文化报道如何搞,是地市报最为头痛的一件事:都市报及国家级、省级报纸抢走了国内、国际文化新闻;很少有娱乐圈里的名家光顾一个小小的地市;地方动态文化又较少而且几无报道价值。基于此,很多地市报干脆就不设文化记者,文化版的内容从其它报刊上摘、从因特网上拾……这样做的后果是:文化报道没了自己的特色,报纸没了自己的文化产品。 怎么给地市报的文化报道定位,一直是新闻界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对地市报文化报道角色如何定位…  相似文献   

2.
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之一。但目前地市报记者、编辑的理论水平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这是影响地市报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人员结构看,地市报编采人员相当一部分来自基层,有的仅有高中学历,多数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马列主义理论;有大专、本科学历的编采人员,学中文的居多,对理论大多也是一知半解。从地市报平时的学习情况看,大都忽视理论的学习和修养。从编采人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地市报要办好,必须提高三个知名度。即:报纸的知名度、报人的知名度、报社的知名度。为何要提高三个知名度? 提高三个知名度,是地市报整体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每家地市报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就地市报系统而言,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报业的一个分支,无论从报社数量、报纸发行数量,还是从从业人员数量上看,都应在我国新闻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地市报目前尚未取得  相似文献   

4.
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之一。但目前地市报记者、编辑的理论水平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这是影响地市报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人员结构看,地市报编采人员相当一部分来自基层,有的仅有高中学历,多数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马列主义理论;有大专、本科学历的编采人员,学中文的居多,对理论大多也是一知半解。从地市报平时的学习情况看,大都忽视理论的学习和修养。从编采人员的认识看,多数认为学习新闻采访、写作比较适用,可以立竿见影;学习理论用处不大,且枯燥无味,难于掌握,不学也照样写稿见报。因而理论在地市报快  相似文献   

5.
集团化、集约化是当今媒体发展的主题。在报界,继广州日报1996年组建首家报业集团后,目前全国报业集团已发展到26家。在集团化的趋势下,地市报是坐等“收购”,还是与时俱进,在竞争中求发展?这是当前地市报人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一、发挥弱势中的优势,打响地域品牌。地市报人普遍认为,目前地市报处于弱势地位:资源少,市场小;制约因素多,优惠政策少;经济底子薄,包袱大,负担重,等等。然而,在困难面前我们也应看到:处于弱势,不等于无优势。只要我们发挥优势,打好地域“品牌”,还是大有可为的。就目前而言,地市报的…  相似文献   

6.
说起地市报记者应该“攻”大报(给大报写稿),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我们有自己的阵地,何必费那个事!”不少同行只写“本报汛”,而不问津上级报纸。我以为这种倾向不利于提高地市报记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利于提高地市报纸的质量。我认为地市报记者经常“攻”大报,至少有以下好处:首先,地市报记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应圈于本报狭小的天地,有责任、有义务“攻’大报。其次,经常给上级报刊写稿,可以养成在写作上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的习惯。相比较而言,地市报稿件就好上一些,有的地市报采用率高达百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地市报尤其是生活类地市报人面前:当国际国内发生重大新闻时,地市报如何报道?按照以往的惯例,“上面怎么报,下面就怎么报”。可是,这样的做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生活类报纸是走向市场的,其受众不满足于所获取的信息与其他媒体雷同,令人可喜的是,一些地市报特别是生活类地市报已在这方面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在世纪之交新一轮竞争到来之际,作为地市报怎样才能在竞争中获胜?我认为进行科学定位,是地市报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说来,地市报必须解决好宣传定位、市场定位、质量定位。一、宣传定位。地体&应在坚持鲜明党性原则。及时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集中挖掘地方新闻和广揽八方信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对于地市报的宣传定位,长期以来,人们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党报姓‘境”,不存在宣传定位问题。其实不然,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地市报与其它党报虽然都要坚持宣传的权威险和指导性,但在宣传对象。宣传范围、宣传内容、宣…  相似文献   

9.
杨怡 《青年记者》2009,(24):66-66
近几年,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处于报纸末端的地市报(主要指晚报类)受到威胁最大。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地市报同人不禁要问:地市报还有发展前景吗?笔者认为,地市报如能找准定位,不断创新,不仅不会被取而代之,相反还会发挥不能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书讯     
我国弟一套地市报及书正式出版 由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社汇编、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市报丛书》最近正式出版发行,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地市报界公开出版的第一套地市报丛书。这套丛  相似文献   

11.
地市报向何处去?地市报人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那就是报业数字化。报业数字化是报界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地市报可以享受报界,尤其是大报探索与实践的成果。报业数字化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地市报有责任、有义务去实践和探索这一课题,尤其是地市报个性化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地市报呈崛起之势。这不仅表现在它的数量的不断增加、新闻的逐步优化、版面的日渐斑斓,也表现在地市报新闻研究工作的加强上。从新闻刊物上看,地市报新闻工作者撰写的理论文章所占篇幅越来越多,许多文章也从过去的“工作总结型”向“理论探讨型”转变。《地市报学》《地市报总编揖学》等理论课题,正在积极酝酿之中。目前。绝大多数地市报已建起“新闻研究室”一类的机构,地市报新闻理论研究队伍也已初步形成。我们相信,这将成为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不容否认,地市报新闻理论研究有它的劣势,如视野相对狭窄,知识层次相对较低,由于工作任务繁杂而导致的时间相对紧张等等。但同样不容否  相似文献   

13.
一在当前众多报刊的竞争中,地方特色是地市报最为有力的拿手好“戏”,因为读者对自己周围事情的兴趣和关注往往超过其它,而贴近性是地市报的一大优势。因此,要唱好新时期地市报副刊的“地方戏”,就必须在选择稿件时,尽力突出地方特色,从专栏的设置上想办法,办出自己的风格,以适应读者的口味。为了唱好“地方戏”,我们广西钦州日报设置了《一方水土》、《天涯风物》、《民间故事》等栏目,介绍钦州的民俗民风:《椎林看菌》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在深山椎木林中生长的名贵红菌;《鹤影》介绍了山里人爱鸟护鸟的传统;《瑶人卖香菇》介绍…  相似文献   

14.
掂着一份份越来越厚的报纸,看看大多数仍然是对开4版或四开8版的地市报,分明感觉到两者的竞争,就如拳击赛场上轻量级选手与重量级选手之间不平等的较量.仅从纸张数量这一点上,厚报就相对吃香。正如有的人说:订一份数十版的大报,每天花费多不了几毛钱,但每月的废纸还能多卖不少钱哩。地市报尤其是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市报,盲目扩版在办报上,经济上,发行上,目前都是不允许的。那么,在这场不平等的较量中,地市报只有等待打败呢?还是也可以如黔驴技穷的故事那样,庞然大物般的黔之驴被生气勃勃的小老虎吃掉? 地市报的数量劣…  相似文献   

15.
地市报面对的是一地一市的读者,在范围上有先天的局限。与中央大报、省报相比,它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此,在新闻言论中,要处理好这个关系,只注意党报新闻言论的共性,而忽视各级党报不同的任务与地位,就很难能真正地搞好地市报的言论工作。地市报的言论工作有没有优势呢?肯定有。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把握住地市报言论的角度与取向,就可以大大改善地市报的言论工作。地市报言论工作应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小题大做;二是大题小做。同时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是  相似文献   

16.
地市报怎么才能办好周末版?笔者认为找准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至为重要。一般说来,地市报都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二难境地:一方面要与全国各地的省级以上党报和行业报抢占市场“大打出手”,另一方面又要与本报正刊互为表里“花开两样”。在夹缝中生存,角色定位不准就办不出特色,没有特色就遑论水平了。所以“角色定位”的理论探讨,对于地市报周末版的指导意义不可低估。地市报周末版,说白了就是其三大特性:一、它是地市报,不可贪大求远,丢了地方性;二、它是报纸,是一张新闻纸,不可杂志化而丢了新闻性;三、它是周末版不是…  相似文献   

17.
林新华 《新闻传播》2004,(12):45-47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本文不含直辖市和省级市的地市报)记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的确,相比于新华社等一些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而言,地市报记者缺乏动辄就能形成全国影响的大新闻素材。但缺乏并不表示就没有,并不就意味着地市报记者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地市报要办好,必须提高三个知名度。即:报纸的知名度、报人的知名度、报社的知名度.为何要提高三个知名度?提高三个知名度,是地市报整体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每家地市报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就地市报系统而言,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报业的一个分支,无论从报社数量、报纸发行数量,还是从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虽然地市报和其他媒体对市场竞争中其它各类品牌的塑造可谓功莫大焉,但媒体自身的品牌建设却是一个没有被充分重视的问题。在当前的传媒市场竞争中,地市报若不能充分认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并以区域特色为中心内容把品牌文章做实、做活、做透,从而使区域特色这个地市报最突出的优势通过品牌战略这个途径在传媒竞争中得到最突出的展示,那么,地市报所谓的区域优势便不能转变为传媒市场竞争中的胜势。这里,笔者围绕如何谋划和实施地市报以区域特色为内容的品牌战略,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本刊编辑部与金华日报社联合主办、浙江省义乌市经济开发区协办的“面向新世纪的地市县报”征文,已于近日揭晓,共评出获奖作品 15篇,现公布如下:一等奖(2篇):强化创新地市党报的权威性 蔡小伟孙群地市县报定位、功能、形象析蔡雯二等奖(4篇):地市报面时新世纪的思考李怀福提高办报层次拓展区域优势 ──地市报新世纪发展的重要课题陈嘉栋地市报运作方式的社会化周奇进村入户县市报发展的广阔天地张昌俊三等奖(9篇):地市服面临新挑战 戴天孚研究读者 服务读者 赢得读者 王伯杏城市化进程与地市报发展 罗其烈 陈晓红不断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