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当代审美场研究始自80年代中后期。较早运用“场”的理论是林兴宅。而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场研究,则是李欣复、章海荣、葛启进。上述论者对审美场的构成、审美场结构的动态性、审美场中主客体对应关系、审美场的类型、审美场效应等理论问题作了阐释。真正建立审美场理论体系的是袁鼎山。其《审美场论》从现实时空的审美场深入了心理状态的审美场;对审美场的各种力作了精当的描述和剖析;深入论述了各对应力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宏观上考察中国当代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审美场研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各段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既充分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以期引起审美场研究者的反思,从而更深入地探索。  相似文献   

3.
1990年代,随着审美文化一词经由金亚娜从俄文中舶来,国内学界似乎一夜间发现了中国自身的审美文化问题,从那时起审美文化研究长盛不衰。从周宪、姚文放、陶东风教授研究当代审美文化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  相似文献   

4.
从宏观上考察中国当代 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审美场研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 ,对各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 ,既充分肯定了成绩 ,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以期引起审美场研究者的反思 ,从而更深入地探索  相似文献   

5.
6.
王达敏先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哲学研究已有三十余年,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别具一格的学术思路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使王达敏先生的学术成果内涵丰厚且独到,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王达敏先生习惯于从哲学、文化和思想史的视角思考文学,同时坚持“文学是文学”的审美立场。《第三价值》、《稳态学》、《新时期小说论》、《理论与批评一体化》、《余华论》和《论文学是文学》这一系列论著是王达敏先生学术视角和学术立场的最好体现。最近出版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以下简称《思潮史》)是王达敏先生在学术道路上的新探索和新收获,这是一部修史者在场的有温度的开创性著作,从思想史进入文学史的独特视角赋予了这部著作深度和厚度,而严谨细致的理论辨析和灵动飞扬的文本批评更使其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  相似文献   

7.
在新世纪里 ,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 ,我国知识分子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将越来越显得重要。可是 ,由于种种原因 ,近年来对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工作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甚为薄弱。可喜的是 ,有那么一个战斗在知识分子工作第一线的课题组 ,长期以  相似文献   

8.
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分析影响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理论发展的学者及其翻译美学思想,如张柏然、许渊冲、毛荣贵、奚永吉等学者,以全面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万巨红 《文教资料》2009,(36):19-20
自黑格尔以来.艺术终结的论调始终不绝于耳。然而,舒斯特曼比较乐观地认为,如今“艺术的终结”的美学现状只不过显示了一种旧有的哲学框架的衰落.一种身体和精神两分、艺术和生活两分模式的崩渍和不合时宜。正像其著作《生活即审美》副题“艺术终结后的审美选择”所提示的那样,舒斯特曼认为,对于今天的审美选择来说,审美复兴最有前途的选择应该是发现并扩大艺术的领域,使得审美经验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并最终朝向艺术和生活的整合。身体美学正是这样的一个领域。一方面,艺术、审美经验与身体的特殊关系需要得到正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当代文化中的身体转向也催生了这一美学理论。而正是在身体关切这一点上,舒斯特曼所提出的身体美学与中国古典关学对于身体的理解共生出许多相似之处,如对身体的整体式理解、对身体实践和情感的注重等。  相似文献   

10.
11.
教育美学的理论建构与当代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美学是由教育学和美学相互渗透融合而产生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新世纪的教育美学应突破表层的美育及“工具水平”的研究层次,实施深层的,形上与形下完善结合的理论建构。它以教育的审美规律为其研究对象,所关注的不仅是教育效率的提高,而且是教育美学精神的深层发掘,整个教育系统的审判改造,人文精神的大力弘扬和人生境界的根本达成。  相似文献   

12.
审美场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时空下具有共同性的审美氛围。利用审美场理论来分析桂西北当代文学,可以总结出桂西北审美场存在多维共生特性。从审美理式上来看,它主要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审美场的呼应,对汉族审美场的趋同;从审美范式上来看,民族、环境和时代共同参与了桂西北文学的书写。按照历史演进,可以将桂西北文学分为英雄期审美场、“百越”审美场和大众审美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四种理路及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方法论角度,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众多学术理路中提炼出重史料、重理论、重概念提炼与重体验感悟四种理路,在评价各种理路的优点及可行性的同时,指出它们各自的不足:“史料”的似真性,“理论”的过程性、预设性,“概念”的本质化、主观化以及“体验感悟”的欠缺严谨。文章旨在呼吁各理路的借鉴融合以及学术上的宽容开放态度。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给受众带来选择的自由和享受的自主时,对精神主体(价值世界)不断冲击和消解,尤其是大众审美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审美文化,物欲化、享乐化、浅表化日益凸现。大众的价值心理、审美行为出现了审美趣味庸俗化、审美理想空虚化、审美追求迷惘化的倾向。时代呼唤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审美教育的实质乃是对健康人性的唤醒,确立人的主体性,使人成为人,拥有健康的精神世界,获得内心的真正自由。审美教育能够重新唤醒人们的判断力,恢复人们对审美价值的信念,重新激起人们对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研究自然美学的时候,要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顺序,既要注意自然界物质的变换,也要注意物质的最高精华——人的精神;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具有严格的自然审美边际。要客观冷静地观察自然,以真挚的情感对待大自然中的事物,促进其在运动中、在相互作用中向着美的方向发展。人要节制自己的生活,不要片面化,绝对化,要使自己的主观努力与自然界的长远发展结果和谐统一。进行自然审美,要实现主客体的和谐合一。要以这些基本内容为依据进行自然审美教育,要消除固有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种种错误观念,在自然界的广泛联系中动态地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青主是一位重要的音乐学家、作曲家,也是一位美学家。他为数不多的音乐创作至今为人们所称道,他的美学思想在学术界一直争议不断。本文主要对青主各个时期的音乐美学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并且深入本源调查各时期出现对青主研究及其产生这种研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在研究对象关系上含混不清,导致学科建设基础不稳。通过分析美和美育的本质意义,来探讨教育美学和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及其异同: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以“美的教育”为对象,即美育活动及其意识现象;不同之处是,审美教育学中的“美的教育”即审美教育,教育美学的对象则还包括“美学的教育”和“教育的美”。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要改变美育“贫困”现状,就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以提高教师美育素质为突破口,以美育活动为根本。  相似文献   

19.
《审美制度问题研究》反思了两种美学传统,提出了新的美学命题,尝试新的美学形态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重新思考现有的美学形态和美学问题,整合现有的研究资源,对于人们重新思考美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推进了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只把文学、美术、音乐等作为美育的主要学科,而忽视了体育中的美育教育。实际上,体育中的美育,不仅有它自身独特的教育手段,而且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因此,体育教师必须重视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并合理实施,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