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浒传》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其艺术定位往往失之准确。《水浒传》是把以主观想象色彩为主导的武侠小说,与写实性很强,反映社会世欲生活、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融合在一起的小说。它虽然不是武侠小说,却保留了许多武侠小说的特点,不同于写实性很强的小说。  相似文献   

2.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在中央电视台播映.观众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其评价涉及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研究历史,切忌以今衡古。很遗憾,许多观众犯了这个错误。过去,长篇小说《水浒传》被誉为“农民起义革命史”,强行用阶级斗争视角图解《水浒传》。结果谬误百出,疑窦丛生。人们无法解释梁山英雄沾染的盗匪习气和许多不良习惯,也无法解释宋江为什么要葬送农民起义革命事业,而走上朝廷招安不归之路。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精神反思,《水浒传》是“农民起义革命史”吗?不,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是一部武侠小说!第一,(水游传)母…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水浒戏曲的传播主要是以宋江、武松、鲁智深、李逵为主角的剧目。"五四"运动以后,欧阳予倩改编的京剧《武松与潘金莲》,洪深改编剧的评剧《阎婆惜》,都体现了妇女解放思潮。抗战时期至建国初期水浒戏曲的改造,以《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为代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水浒戏曲出现新变,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产生了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4.
张善军 《文教资料》2012,(12):19-20
婚姻虽不是《水浒传》描写的重点,但客观上却为读者理解作品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由于其对小说主题表达、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的巨大推动作用,成为小说取得艺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郭秀锋 《考试周刊》2011,(77):20-20
金庸《飞狐外传》中胡斐“急人所难、行侠仗义”的性格和《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性格很是接近。通过对“血印石”与“拳打镇关西”情节的对比,作者发现金庸《飞狐外传》中在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方面对《水浒传》多有借鉴。  相似文献   

6.
小时候读<水浒传>,总觉得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对梁山诸英雄好汉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最近读了一篇题为<人道基准>的杂文,顿生感慨,我想主张向善的人道主义本来是一个简单的常识,可我们的杂文家却不得不煞费苦心地去重申这一常识.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但不得不承认,重复这一常识确实大有必要.由此我们很自然地提出这样的疑问:被国人奉为四大古典名著的<水浒传>到底告诉人们什么?  相似文献   

7.
本文整合、分析了《水浒传》的线索结构、整体结构、篇章结构、叙事结构等几个艺术结构,并分别论述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参考金圣叹等人的评点和西方事学理论,可以对《水浒传》的叙事角度进行如下的分析:在叙述声音方面,《水浒传》充分发挥了全知视角模式的特点,利用全知全能的叙述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从多方面进行了评论,具有预告故事内容,提供背景知识和必要信息、深化主题、注明事情原委、解释人物动机等作用。在具体运用全知视角时,《水浒传》主要透视了主要人物和正面人物的内心,为了弥补全知视角损害真实性和戏剧性的弊病,叙述有意识地采用了临时变换为人物有限视角的方法。此外,还采用了故意“隐瞒”人物身份和必要事件的方法,大大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和戏剧性。  相似文献   

9.
成书于元末清初的《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水浒传》中既有写实的内容,也有充满想象力的色彩的玄幻内容,神秘主义、宿命论和现实主义相交杂糅在这部小说中,形成了《水浒传》独特的文学风格。本文将把《水浒传》中的奇幻内容描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奇幻色彩在我国小说创作中的成因以及作用,对《水浒传》进行文学审美赏析。  相似文献   

10.
论《水浒传》人物绰号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作者给108条好汉各取一个名、一个绰号,甚至两个绰号,形成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通过系列化的人物绰号和明丽新奇的绰号形式,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水浒传》人物绰号体现了时代的褒贬爱憎和民族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吴双 《文教资料》2011,(7):14-16
在众多的节日民俗中,元宵节是《水浒传》着墨最多的。作者描写了清风寨镇、大名府和东京三处的元宵节庆赏活动。不同区域的元宵节为我们展现了宋朝元宵节的风俗,同时也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观是儒家和道家学说共同的内在精神基础。《水浒传》深受“天人合一”观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的化存在。作在梁山英雄造反与招安问题上也一直存在着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困惑。小说展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纲常化理秩序已成为“天道”而恒久不变,农民起义只肥是纲纪失常时的权宜之计。“替天行道”虽说是梁山泊聚义的行动纲领,但恢复天道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改朝换代;二是改良,包括接受招安。一种无奈的结局反映了强烈的化冲突和内心矛盾。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水浒传》这一文本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所表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入手,分析其所体现的儒墨互补的双重文化品格,从而说明文化研究对文本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最早被译成外文本是1757年的日文译本,到现在已经有二百年了。1872年——1873年香港出现了英文的林冲故事的节译,名为《一个英雄的故事》。1922年法文的前十二回译本名《中国的勇士们》。1924年德国鲁德尔斯贝格的德文译本,一本名为《圣洁的寺院》,节译的是杨雄与潘巧云的故事;另一篇是《卖炊饼的武大不忠  相似文献   

15.
16.
《水浒传》无意于对宗教有所毁誉贬褒,作者只是借助僧道来写人、写故事;《水浒传》体现了我们民族宗教的儒、释、道相融的特点;中国的庙宇供奉的是人而不是神,《水浒传》把普通的渔民、仆役、工匠等说成是天上的星宿,这种宗教观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典型的英雄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其艺术形象的典型性也是有局限性的,瑕疵即是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不够,人物性格不够丰满、复杂和深刻,显得单一,呈匾型状态。笔者欲通过探讨《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塑造问题,提高自己鉴赏古典小说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了要彻底弄清今存两种李贽批评《水浒传》本的真伪,作才首先从二书的主要疑点入手,通过对两本书稿来源的分析,提出一家之见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酒与《水浒传》关系密切,酒是英雄们情绪的载体,使他们或如虎添翼,或诗情勃发。而遍布各地的酒店又成了各路英雄们聚会的舞台,相识的驿站。正是因为酒,那么多的英雄才变得血肉丰满,可亲可爱,共同上演了一出出或精彩或悲壮的故事,但酒拯救不了英雄们的末路。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又称《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施耐庵在小说中塑造了一批啸聚江湖、仗义行侠的绿林好汉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小说重点刻画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性格迥异,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