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时候有个寓言故事叫《自相矛盾》,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先吹嘘他的矛说:我的矛什么样的盾都能刺穿。一会儿又吹嘘他的盾说:我的盾什么样的矛都刺不穿。旁边的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没话好说了。  相似文献   

2.
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关键是要弄清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而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抓住那个叫卖人向人夸口的两句话进行分析,从中学生可以受到逻辑思维训练。这个板书,抓住了叫卖人在夸口造成互相  相似文献   

3.
自相矛盾     
古时候,矛和盾都是打仗用的武器。矛用来刺杀敌人,盾用来抵档敌人的进攻。有个人一手拿着矛,一手拿着盾,在街上叫卖。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矛最锋利,无论什么盾都挡不住它,一刺就穿!”说完,他又举起后,向人夸口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不管多么锋利的矛,也刺不穿它!”周围的人都觉得好笑。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被问得哑口无言。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4.
《寓言二则》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浙江常山县教研室章师亚一、教材分析两则寓言都很简短,故事情节也不复杂。《自相矛盾》全文只有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讲古时候有个人拿着矛和后在街上叫卖;第二句讲他夸自己的矛无比的锐利;第三句讲他夺自己的盾无比的坚固;第四句讲...  相似文献   

5.
分析寓言《自相矛盾》(六年制五册第32课)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卖矛又卖盾的人所说的自相矛盾的两句话。“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这两句话看起来容易理解,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却往往是似懂非懂,因为这两句话夸耀的对象是两个:矛和盾。学生很难从这两句话所涉及的两个对象的关系之间找出自相矛盾的真正原因。那么怎样使学生理解这两句话呢?我在教学中采取的办法是不  相似文献   

6.
片段一:学生做起了买卖 《成语故事》中第一则是《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当这个卖矛卖盾的人在街上叫卖时,说的话是“自相矛盾”的,因此,当别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时,他就哑口无言了。这时,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7.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学生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教学时,应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注意积累文言文的一般教学策略时,依据本篇寓言的语言特点和教学重、难点,凸显课标新理念,灵活运用多式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殊途同归,达成学习目标。〔教学设计A〕一、设计理念这则寓言,文字特别简炼,形象生动,用人物说的话作…  相似文献   

8.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一天,他背着矛和盾到大街上叫卖。他举起盾夸口说:我的盾是世上最坚固的盾,无论怎样锋利的矛,都不能把它刺破。接着,他又夸起了自己的矛说:我的矛是天下最锋利的矛,再坚固的盾也抵挡不住它的一戳。有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  相似文献   

9.
<正>寓言《自相矛盾》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思维的火花”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课文讲述了一个既卖盾又卖矛的楚国人,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在统编教材中,在此之前就编排了《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等展现古人思维能力的文言文。但从单元语文要素的表述看,明确提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尚属首次。因此,《自相矛盾》一文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0.
自相矛盾     
正成语小故事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路人问:"坚固到什么程度呢?"他答:"任何东西都刺不破它。"他又夸赞起自己的矛:"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路人问:"锋利到什么程度呢?"他答:"它能刺穿一切物品。"路人质问他:"那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听,脸涨得通红,不知如何回答了。故事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穿的矛是不存在的。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出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自相抵触。  相似文献   

11.
地理教学中比喻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时曾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人在街头卖矛与盾,他向人夸耀自己的矛是如何的锋利,无盾可敌。同时又赞美自己的盾是怎样的坚固,无矛可摧。当有人问道:“用子之矛刺子之盾,如何?”此人无言以对。这就是法家著名代表人物韩非子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准确而又通俗地阐述了“矛盾”这  相似文献   

12.
教学《自相矛盾》这则寓言,一开始,就在黑板上画一支长矛和一个盾牌,标上“矛”、“盾”二字,  相似文献   

13.
自相矛盾     
王洪 《双语学习》2010,(5):18-19
从前,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 他举起他的盾向人们展示说:“我的盾是最坚固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 然后他又举起他的矛,骄傲地说:“我的矛是最锐利的,它能刺穿任何东西。”  相似文献   

14.
詹丹 《语文学习》2020,(1):59-62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除了选入外国的两则伊索寓言外,还选了中国古代《列子》中的《杞人忧天》和《吕氏春秋》中的《穿井得一人》两则寓言。《杞人忧天》的故事已是成语,为世人所熟知,而《伊索寓言》的两则,又是传统教材中的保留篇目,如1987年版的人教社初中《语文》课本和1993年版的九年义务制《语文》课本[1],都选了这两则寓言,只有《穿井得一人》是统编教材新选入的。  相似文献   

15.
一、导入新课,初识寓言师:同学们,我们在小学时曾学过许多短小而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均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比如说《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等。这些故事我们都把它叫做———寓言。刚才我们回顾了小学时学过的几则寓言,那么国外有没有比较有名的寓言呢?生:有,如《伊索寓言》。师:很好,谁来介绍一下?生: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他原是一个奴隶,他擅长创作寓言,讽刺权贵,后来被权贵所杀。生:(补充)后人将他写的寓言编辑成册就成为《伊索寓言》。师:同学们讲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伊索寓言》中比较有名的两则———《…  相似文献   

16.
一、导入新课,初识寓言师:同学们,我们在小学时曾学过许多短小而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均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比如说《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等。这些故事我们都把它们叫做——寓言。刚才我们回顾了小学时学过的几则寓言,那么国外有没有比较有名的寓言呢?生:有,如《伊索寓言》。师:很好,谁来介绍一下?生: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他原是一个奴隶,他擅长创作寓言,讽刺权贵,后来被权贵所杀。生:(补充)后人将他写的寓言编辑成册就成为《伊索寓言》。师:同学们讲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伊索寓言》中比较有名的两则——…  相似文献   

17.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将黑板分为左右两部分,一部分学生用粉笔在左面画了一些矛,另一部分学生在右面画了各种盾) 师:同学们,黑板的左面是—— 生:矛. 师:右面是—— 生:盾. 师:现在,你们就是卖矛的和卖盾的,能够夸夸你们的矛和盾各有什么用处吗?注意是"夸",不是一般的介绍. 生:我的矛尖锐无比,能够戳穿任何东西,不买是要后悔的. 生:我的矛天下无双,谁见了都要乖乖让路.所以,要想打胜仗,赶快掏钱买吧. 生:别把牛皮吹破了吧.你看,我的盾就不怕你.所以,要想保命,抓紧时间买吧.  相似文献   

18.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故事方面的内容占据了一定的分量,这些寓言故事大多篇幅短小,其中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的寓言往往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寓言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融文学性、知识性、哲理性于一体。比如二年级上册第十一课《乌鸦和狐狸》三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两则》中的《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这些寓言故事通俗易懂,而且故事生动、有趣,很适合小学生阅读。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期的韩非写过一则“自相矛盾”的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个一手执盾,一手执矛,信口胡吹,自打耳光的商贩。读了这则寓言,不禁开颜一笑,同时联想起了“四人帮”的御用文人唐晓文和他背后的那位挂着教授头衔的赵纪彬在对子贡的评论上表演过的那场滑稽戏。评论子贡,本来算不上什么难题。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子贡是孔门高徒,“七十二贤人”之一,“言语”科的优等生。孔丘把子贡比喻为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论语·公  相似文献   

20.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这是一则寓言,过去在小学语文课本上,题目为《自相矛盾》,现在的小语教材里改成了《矛与盾》。文章的题目虽然改了,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让学生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原名叫《自相矛盾》,这实际上增加了教材的弹性。可设计这样一个思考题:请根据寓言内容给课文换个题目。引起学生的多向思维,如“言行不一”“前后矛盾”“自相矛盾”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指出“自相矛盾”的出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