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观摩了几个学校的公开教学,有点看法。有的学校举行公开教学不是实打实,而是在“演戏”。老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个学生回答什么问题,怎么回答,都是领导和老师事先安排好的。为了使学生不出漏洞,有的课甚至要经过好几次“彩排”。听了这样的公开课,心里总是不踏实。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好教师一定能上好公开课,能上好公开课却不一定是好教师”,也有人说“能上好公开课的教师是好教师,不能上好公开课的老师一定不是好教师”,还有很多有关公开课与好教师的关系的说法。这里,存在着如何看待公开课、如何评价教师的问题。评价一位老师是不是好老师的标准是  相似文献   

3.
新聚焦“淘气包马小跳”里有个《都是马小跳惹的祸》的故事,讲的是秦老师为了上好公开课,事先排练了许多遍,到正式上课时,马小跳说:“我觉得路曼曼今天没有昨天说得好,昨天她……”这句话彻底砸了公开课的锅,可马小跳并不知道他惹了祸,他只是说了自己想说的话。当我们读到这时,忍不住被马小跳的淘气逗笑了,要知道这句话是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心里想说的话,可大家却都没说,因为大家早就懂得了“察颜观色”,知道为了不让老师生气并不是自己想说的话都能随便说的道理。难怪别人说我们有两套“语言系统”:一套是专门对付大人们的“官话”,一般适用…  相似文献   

4.
近日一连听了两堂公开课,听课的地点是一所薄弱校的高中部。两节课听下来,感触最深的是在课堂教学的“收”与“放”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闻达 《上海教育》2002,(5):57-57
那几天,去一所小学听了一节公开课。课后,笔者听见这个班的两位同学在议论:“老师今天怎么没有叫我们回答问题,昨天她还说要我们准备好这两个问题怎么回答的。”“是啊,别的准备好的同学都被叫到了,就我们倒霉,白准备了。”凭心而论,上公开课的这位老师经过精心备课、试讲,这堂课应该说是取得了成功。可两位同学的话语让我想开去了:那就是这位老师缺少的是一种教育的诚信意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6.
程言峰 《福建教育》2005,(11A):11-11
公开课的根是真实 众所周知,“假”已是公开课的通病:备课先请“智囊团”,听课学生精挑选,预习之前做铺垫,提问对象有预选,彩排再来四五遍,个个上台会“表演”。  相似文献   

7.
笔者数次参加了校级、片区、县级组织“课改”公开课,受益匪浅,但其中出现的问题令人堪忧;当前公开课出现的问题动机不纯公开课是现有条件下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可事实上,它已经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如果涉及名和利,像职称评聘的需要,评优评先的需要等就争着上,否则就找各种借口尽力推诿。弄虚作假在中小学生公开课教学中,弄虚作假很普通,典型表现有:别人“帮”我备好课,我只是在做“组装”演示;事先安排好学生,当“演员”,学生“台词”是老师这个“导演”事先设计好的,谁答什么,要遗漏什么。由谁来举手发…  相似文献   

8.
陈贵均 《四川教育》2014,(11):44-44
以上分别是来自树德中学光华校区的两位老师就“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进行“同课异构”的公开课展示.其中,梁昌健老师设计的课堂主要采用“情境式”教学模式,而朱琨老师则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课后,评委老师程雪琴分别就梁昌健、朱琨两位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现场点评,着重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公开课,你为谁公开?于秀兰,田延平听过许多公开课,觉得多数课,严格说来,是应该称作“表演课”的。一位执教过多次公开课,并屡屡获奖的“资深”教师,曾当众道破玄机:“公开课是上给老师(包括领导或计委)听的。”这话听起来也不无道理。除去个人为接受检查或评估...  相似文献   

10.
读了《江苏教育》近期关于公开课“彩排”的一组争鸣章,深受感触,有意犹未尽之感,也想狗尾续貂说几句。  相似文献   

11.
陈力 《今日教育》2010,(3):62-63
最近拜读了两位著名数学特级教师的文章,一篇是俞正强老师的《数学教学设计的关键:“立序”与“选材”》,还有一篇是华应龙老师的《我是怎么想到的——讲述公开课里新点子的来历》。我对这两篇文章潜心研读、细细咀嚼,不下三遍,从这两位大师的文章里,我读出了他们深邃的眼光、入木三分的剖析、别出心裁的想法、独具匠心的设计等。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一直被视为圣洁的殿堂,而如今假冒伪劣现象也随处可见了。且不说假文凭、假考分、假统计、假报表……就是作为教学示范的公开课,也出现了“伪教学”,而且有增无减。有的教师为上好一堂公开课,事先让学生反复排练,以至课堂上的操作程序、提问内容、发言人员都一一定好了。讲台上教师频频提问,得心应手;讲台下学生对答如流,效果“良好”。当然也有“卡壳”的时候,但你无需为执教老师“捏一把汗”,那只不过是个“扣”,适当的时候自然会解开。那是演戏的一部分,当不得真。演砸了的也有,那时就露了马脚。记得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上课伊始老师…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听课中,老师讲解“环形的面积”。教者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师生共同总结出“环形的面积=外圆的面积-内圆的面积”这个结论。正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有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可以把环形的面积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求。”全班同学一愣。教者也许因为是在上公开课,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事先也没有考虑到,也来不及多思考,一时慌了神,不假思索地说:“把一个环形的面积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求,怎么、怎么可能呢?请坐!另外,有老师听课时,上课发言请举手。”显然,老师有点生气了。这个案例引起了我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所谓的“三教”模式指的是幼儿园班上的三位教育者、管理者都是具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他们不但要承担孩子们的教育任务,还要承担孩子们的保育任务。这对教师的能力是又一次考验。目前幼儿园依然保存“两教一保”的模式,所谓的“两教一保”指的是班上两位老师承担教育的任务,一位保育员  相似文献   

15.
张立华 《江苏教育》2004,(12B):16-16
拜读了两位老师发表在《江苏教育》(9B)“争鸣”栏目中的章《好课拒绝“彩排”》,我也就“好课”生发出了一些思考,既是“争鸣”,就理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所以,我想说就说了。  相似文献   

16.
现在,很多地方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都时兴“包装”,老师事先到班上进行演练,并请上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权威、领导当“参谋”,全班几十名学生,各就各位,领取各自的任务,排练一遍后,“参谋”们便就演练的不足之处各抒己见。如此反复几遍,老师学生讲得、听得、练得均几近能背诵的程度。好不容易正式上课了,为了配合老师上好这节“演出课”,学生们全力以赴,有的出演“主角”,有的演“配角”,有的则充当“群众演员”;老师则是“导演”,统筹安排全局,使尽浑身解数,把排练好的东西一古脑儿地搬上“舞台”,示范公开课变成了…  相似文献   

17.
笔者曾听过一节德育校本公开课。执教者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授课对象是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课程内容是《架起沟通的桥梁》。 授课老师展示了两张照片,一张是老师的父母抱着老师三岁儿子的合影,另一张是老师本人与在草坪上玩耍的三岁儿子的合影。她说这一年,我与父母一起“升级”了,对我与儿子而言是“长大”,而对于父母而言却是“变老”。  相似文献   

18.
一次河北省公开课比赛,讲课内容是“椭圆的定义”,其中一位参赛教师拿着一个盛了半杯水的透明圆柱形玻璃杯走进教室.上课了,该教师拿起杯子喝了一口,下面的评委老师和学生都很惊诧,怎么公开课上老师还喝水?  相似文献   

19.
我不知道     
我是一名教师。在学生和同行面前,我都“死要面子”。一天,在上教学公开课《木兰辞》时,当着很多听课老师的面,一位平时就很爱思考的学生向我提了一个很“刁”的问题: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虽然感人,但是,一般来说,古代女人是要裹脚的,所谓“三寸金莲”正是指此,  相似文献   

20.
听课随想     
公开课不是经过彩排的文艺表演,越彩排越会招来倒彩。公开课不是“样板课”。若是毫不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招一式的硬搬“样板”,是有可能砸锅的,若是过分强调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一点一滴也不肯吸取,也将一无所获。二头道茶是生涩的,品茗,倒是二三开的茶水好。但教学不是品茶,头一道如果生涩了,学生就感到索然无味,兴趣大减。课堂教学需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品出滋味来。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句禅宗话语,对语文教学也不无启迪。字、词、句、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