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2.
3.
就新闻单位来讲,对于舆论监督重要性的认识,不存在什么问题。问题是在实施舆论监督上。不少人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舆论监督,难。那么难在哪里呢?一既然是监督,肯定说的不是奉承话。应当说,我们干部的主流是好的,但的确有些领导干部光愿意听好话,不愿意听问题。一听说有什么问题,便老大的不高兴。可以肯定,在这样的长官手下,舆论监督,难。还有一种类型的长官,他们不能看报道阴暗面。一见阴暗面就觉得否认了整个工作,否定了全部的成绩。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在任何一个地方,工作不可能尽善尽美。事物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旧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据新闻出版总署计财司最新发布的《200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统计数据,2007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48283种,其中新版图书136226种,重版、重印图书112057种,总印数62.93亿册(张),定价总金额676.72亿元。 相似文献
5.
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增强新闻的指导性、权威性的同时,强化新闻宣传的贴近性是提高地方党报影响力的关键。 近年来,徐州日报努力探索增强贴近性的途径与方法,并开辟“大众视点”新闻版作出尝试,强调这个版面以贴近群众、增强可读性为指导思想。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全球化"第一次发生"戒心"是在一九七五年刚到美国时.在台湾读大学时,教英语的美国教师会要求每一个学生选一个英文名字,因为她可记不得几十个中文名字.于是一整班的学生都变成了Dick,Tom,Harry;我的名字叫"Shirley".到了美国,我开始教美国学生英文写作.面对二三十个美国学生,很难记得谁是谁,我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把人名和脸相配起来,认得了.于是我回想,为什么教我的老师没坐下来花时间,把我们的中文名字记住,反而让五十个人都为她的方便而改名呢?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华南分社就在我家的对面,在一栋大楼里占着几层,宽敞的大厅里,一台台电脑排列在玻璃间隔的透明办公室中,极有阵势和气派。但是在广州的书报摊上就是见不到一份《人民日报》,不论是中央版,还是华南版。要想看《人民日报》只有上图书馆,去公家的办公室,或在少数的邮局报刊门市部购买,此外就只有通过订阅的途径。谁来订阅《人民日报》?大概是公家吧。因为,每年都在当地的报纸上见到宣传部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中国出版的繁荣发展,随着科技发展带动的数字化出版的来临,出版全球化的问题已经是中国出版界必须破题的时候了。与国家出版"走出去"战略不同,出版全球化不仅要让文化走出去,同时,要将国际市场的利润拿回来。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笔者今年参加伦敦书展,对此有些感悟,认为我国的出版企业似可从以下三个 相似文献
9.
中国为什么没有想象力?这看起来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想象力"是不是可以属于一个国家?它不是个人才华的专属名词之一吗?
可是,今日中国正在大兴"寄生性文化"创造.动漫产业仿制日本、电影产业仿制好莱坞、电视节目仿制所谓"欧美模式"、轻小说仿制欧洲和日本、儿童教育读物大量引自韩国,就连一位资深的出版创意人向我约书稿的时候,不忘记叮嘱我一句,记得看看最近欧洲市场流行什么题目……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从粗制滥造的《战国》到瞄准世界大奖的《金陵十三钗》,甚至勾勒国画的水墨与思考中国问题的学术,无不热衷于贩卖西货、拷贝创意. 相似文献
10.
11.
当今时代是快节奏的时代,各媒体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宽广,读者每天面对众多内容、风格差不多的报纸,他们的选择余地大了,党报的影响力、权威性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张基层党报,近年来《宜兴日报》着力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正>这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狭路相逢的时代,这是真相与谣言相互缠绕的时代。为了在新闻报道中占据制高点,各路媒体往往以"公众关心"的名义对新闻事件或当事人进行狂轰滥炸,甚至不惜费心思、花血本挖掘各种"猛料",大有不抓到独家誓不罢休之势。事实上,在媒体争抢新闻的背后,有一个词语不能被视而不见,那就是"伦理"。从采访中每一个问题的设计、稿件中每一句话的改动,编辑记者都得从当事人角度出发想一想:他们的隐私是否被侵犯?他们的人格尊严是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