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科学地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学生在认知上必须达到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杠杆转动;二是理解影响转动效果的重要因素“力臂”,常规教学中对第二点采用的是“给出”,学生缺乏对力臂概念的思维建构过程,会为以后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时造成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2.
杠杆是生产和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简单机械,充分地认识杠杆的五要素对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运用杠杆工作原理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其中力臂概念的建立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难点。在建立力臂概念的过程中,最首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最简单的实验来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3.
借助自制教具,突破力臂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杠杆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不仅提高科学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4.
力臂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难就难在学生容易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当成力臂。针对难点形成的原因,我们认为突破力臂难点的基本思路是:在引入力臂时,着眼于使学生初步理解力臂的意义,并根据数学中“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原理来加深理解力臂的概念。利用直观手段,借助演示实验和设计一些自制教具来探究力和力臂的关系及确定某力的力臂。以问题为先导,增加力臂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的不同作用的对比度,让学生在对  相似文献   

5.
创造想象,既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又是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它对于人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光滑面、理想气体分子等一系列理想模型的建立,使本来很是复杂的物理问题得到简化,为人们不断认识物理世界的规律性开辟了途径。运用这一方法解答物理习题,同样可以起到茅塞顿开和巧解的作用,为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灵活解题创造新路子。例题1、如图1(a)所示,在一根等臂杠杆是否仍能平衡? 解:由杠杆平衡条件知,左右力臂之比OA:OB=5:3。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原平衡的杠杆两端的不等力臂处各挂一个钩码后平衡是否被破坏。通常的解法是,将有关数据代入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公式来检验。另一种比较简捷的思路是,我们不妨把图1(a)的状态假想为状态(b)的状态,建立图1(b)这一新模型,这在平衡的角度上说,(a)、(b)两图“等效”。这样便抛去了原有钩码数的  相似文献   

6.
力臂概念的引入历来是杠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分析了苏科版、沪科版及北师大版物理教材,发现这几种版本的教材都是直接给出力臂的概念,而回避引入概念这一难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了解到,学生如果对力臂概念不能深入理解,则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出现很多困难.如不能正确找到力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无法判断力臂是否在杠杆上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杠杆内容学习中,力对杠杆的作用效果与力臂有关为其重要内容,但其中的力臂作图一直是学生难以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当力的方向改变时,力臂的大小也随之改变;尤其是,力臂随力的方向改变而改变的动态过程成了学生难以突破的难点。若能制作一个当力的方向改变时,就能及时显示出力臂大小情况的演示仪,则能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为此,笔者根据几何定理"圆的直径  相似文献   

8.
利用模型探究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有效形式。在科学教学中利用模型可以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显性化,能使学生体会和感悟到科学探究全过程,使学生养成热爱真理、勇于探求、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都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同时又强调:“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而且能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物理学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等方面训练,对他们以后从事各种职业都受益无穷,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简单机械"杠杆"的教学中,了解杠杆的构造(5要素)是教学的重点,会画杠杆的力臂是教学的难点。而杠杆的力臂既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基础,也是杠杆分类的依据之一。教师在教学时一般都是通过反复作图来强化力臂,虽然学生在短期内能形成一定的力臂概念,但时间稍长就容易遗忘。例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完成后,学生存在杠杆只有在水平静止时才处于平衡状态、力臂在杠杆上等错误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对学生作图题易错点进行分析、归纳后  相似文献   

11.
利用模型探究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有效形式。在科学教学中利用模型可以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显性化,能使学生体会和感悟到科学探究全过程,使学生养成热爱真理、勇于探求、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力臂教学中直接给出概念,学生理解不深这一现象,通过调整教学顺序,让学生根据经验猜想,亲历证伪,探究并找到普遍规律,再现力臂知识生成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更深刻。  相似文献   

13.
力臂概念的建构是初中科学教学的几大难点之一,而力臂既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基础,也是杠杆分类的依据之一,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成功而准确的建构力臂,是我们物理教师经常探讨的难点话题.本文论述如何将定滑轮和杠杆进行整合,巧妙地设置冲突,引入“力臂”,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14.
探究性教学是按照“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处理资料——解决问题”这一程序来进行的。它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具体是指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来寻找答案,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探究知识或问题的过程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以此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生物学的发展史来看,生物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因此生物学特别强调科学的探究方法。可以说,用探究性方法进行生物教学活动是十分适宜的。探究性教学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品质,这样可以充…  相似文献   

15.
一、"力臂"概念的教学困难长期以来,"力臂"一直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大难点之一.其教学困难的"症状"主要表现为:1.在教的方面的"空降"现象教师难以向学生展示"力臂"概念的清晰、确切的物理意义,无法展示其对杠杆转动的实际影响,不能向学生明示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只好将概念凭空地、囫囵地灌输给学生.2.在学的方面的"空心"现象即学生由于没有获得"力臂对杠杆转动影响"的相关物理事实的支持,没有获得相应的抽象概括、生成"力臂"概念的内部思维过程的支持,只能将"力臂"概念的学习退化为鲜有理解成分的、纯粹的记忆过程.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了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够牢固,一旦面临新的或较复杂的问题情境,就会不自觉地产生"认知背叛",如将力臂误作"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等等.二、几种难点突破的尝试与不足针对上述教学困难,不少教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尝试化解难点,突破"力臂"教学这一"瓶颈",目前见诸于各类物理教学杂志中的教学尝试主要有以下两种:1.讲授练习式  相似文献   

16.
杜静 《物理教学》2012,(5):37+36
"力臂"概念是"杠杆"一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大难点之一。其困难的原因是,教师很难让学生理解影响杠杆平衡的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难以向学生展示"力臂"的含义。在教材的处理和教师的教学中,通常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力臂与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研究力的作用效果时能用力臂取代力的作用点和方向等教与学的疑难问题,通过自制实验装置探究力臂,使学生明白力臂的物理意义,突破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8.
一、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仪 因多数老师在杠杆平衡实验教学过程中,总是先定义力臂,然后利用单个杠杆水平平衡,用这种特殊情况进行验证杠杆平衡条件。这样做的结果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概念的理解,不利于学生科学思想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为了在该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实验中直观、自然、科学地得到力臂这个物理概念,我设计出了“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仪”。 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仪主要由支架、杠杆、镜尺组、钩码  相似文献   

19.
画力臂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难点所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对要求作出不同方向的力的力臂都感到很困难;在各种测试中,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在这方面失分也较多.为了解决学生对"力臂"作图难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究,找到了一个较为有效的学习训练方法. 大部分学生画不好"力臂"的最主要原因有几点:1.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学生只习惯于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而且是所作的力臂是能够直接与表示力的大小的直线相互垂直的,需要作延长线的往往无法完成;2.没有真正领悟"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含义;3.缺少有针对性的、足量的、系统性的训练.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前面力学内容的延续,又是学习简单机械的开始。因此,本节课内容至关重要。本节课分两部分教学,第一部分是认识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其中力臂的画法较易出错,老师先引导学生画点到线的距离,然后慢慢认识力臂;第二部分是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这部分内容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记忆较深。本节课学习重点是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