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凯歌对历史题材"赵氏孤儿"的改写,并未如其宣称是对文化反思的延续,而是打着"文化反思"的旗号吸引内地受众,同时,意在染指西方市场。《英雄》《无极》乃至《赵氏孤儿》等影片在改写历史题材故事的同时将东方表象与西方经典话语荒诞缝合,显示出视觉凸现性与意义空洞的双重悖论,中国电影遭遇文化困境。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建立有效的双重文化认同,始终是中国电影必须面对的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2.
由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看编剧中的“人物”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看似在说如何讲故事,但其论述始终围绕着人物展开。《故事》的核心不是如何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手段的问题,而是塑造"英雄"式人物的问题,这些都根植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国的电影人要读懂《故事》,首先需要找到自己的根和文化精魂。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英雄,贞德与花木兰便是其中的经典人物,她们同样是拯救祖国于危难的巾帼女英雄,贞德与花木兰之间有着太多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她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女性,她们都为争取与男性平等地位而做出了努力与抗争,更看到了中西方政治、文化、宗教对其命运产生的巨大影响。本文选取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历史名剧《圣女贞德》中的贞德与中国艺术家言慧珠改编的《新花木兰》中的花木兰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她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析中西社会、文化、宗教对她们女性形象的影响,进而引发对女性问题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4.
从古至今,英雄始终受到人们的敬拜,独享佳誉。他们睿智机警、骁勇善战、化险为夷,拯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让人叹服的英雄,他们或是征服者,或是救世主。对英雄形象的描述大概经历了古希腊文学时期、文艺复兴时期、骑士文学时期和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四个时期的演变过程。本文通过解读四个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分析时代特征下的英雄形象,并浅析西方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酒与《水浒传》关系密切,酒是英雄们情绪的载体,使他们或如虎添翼,或诗情勃发。而遍布各地的酒店又成了各路英雄们聚会的舞台,相识的驿站。正是因为酒,那么多的英雄才变得血肉丰满,可亲可爱,共同上演了一出出或精彩或悲壮的故事,但酒拯救不了英雄们的末路。  相似文献   

6.
对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的故事材料进行调查和抽样统计发现,虽然中国传统故事,如寓言、神话、民间故事等数量很少,但单从故事数量上分析,我国幼儿园课程并不带有明显的文化倾向性.而按照一定标准为故事分类、打分并运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后发现,幼儿园课程文本中的品德类故事和情感类故事都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倾向.总体而言,我国幼儿园课程的西方文化倾向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小的善     
在童话故事、武侠小说或美国大片里,“坏人”的对立面是什么?好人?错,是英雄!尽管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经历这样那样的磨难,但英雄们本性纯良,嫉恶如仇,胆识过人,品格超群,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救苦救难乃至拯救世界。 而每年2月,中央电视台都会播出一档堪称“催泪弹”的晚会--“感动中国”颁奖晚会,那些“感动中国人物”虽然没有故事里的英雄那么传奇,却也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不平凡的事。  相似文献   

8.
在好莱坞"特定类型的故事"的影片分类中,不难发现以人类生存危机或灾难作为叙事主线,以拯救意识作为"特定的方式讲述"来不断重写的影片。拯救意识作为一种话语精神,以英雄形象为符码,书写英雄对世界或世人的救赎神话;又以自我救赎关怀英雄的自我人生困境和人性回归,修正现实道德秩序和自我世界,渗透着人类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9.
浪漫鼠是什么鼠? "白马王子"大家都知道,可你听说过"白鼠王子"吗?这只名叫德佩罗的小老鼠虽然从小体弱多病,却喜爱阅读和音乐,尤其是那些英雄救美的故事.他常常幻想自己就是穿着铠甲的骑士,去拯救被困的公主.有一天,他的幻想居然变成了现实,他真的救出了一位名叫豌豆的公主……他真是世界上最浪漫的老鼠!  相似文献   

10.
花木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传奇女性形象,其代父从征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世人心中。美国著名动画公司迪斯尼以中国传统经典故事《花木兰》为蓝本,塑造了一位全新的女英雄形象。另一部女英雄题材的卡通电影《芭比之三剑客》,虽在故事情节、主题上与电影《木兰》有几分相似,但根植与不同的文化背景两部影片折射了不同的家庭观,英雄观和婚姻观。  相似文献   

11.
论古代文学中"女强男弱"现象的心理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爱情类叙事文学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常比男主人公的丰满、突出、动人,而且这是普遍的,我们称之为“女强男弱”现象。从男性对女性的普遍认识心理、男子们在家庭方面对自己的性对象的心理和男子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红颜知己的心理等视角入手,或许可以解开这一现象的成因之谜。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中的女鬼的境遇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恶劣的生存环境;她们重亲情、努力返归人世的行为和结局蕴含了中年民族特有的尚人伦、重人世、以人为贵的化心理;富有才学的女鬼形象是作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寄托体。  相似文献   

13.
《搜神记》在志怪的同时,也在写侠,当中有许多侠义故事。《搜神记》记侠的原因,侠义故事的类型、特点及其意义等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西欧城市文学对女性爱情的表现受到了教会文学和骑士爱情的双重影响.情爱和性爱的完美契合和前后相继构成了女性爱情的两个方面,其中情爱是对骑士爱情的升华和背离;性爱是世俗爱情的再现,反映了当时西欧城市居民注重感官的审美情趣.情爱与性爱的并存反映了城市文学的作者力求突破教会和世俗的限制,追求自由和自主的个人快乐的新主张.  相似文献   

15.
“湖畔”诗人专写情诗,他们少受封建文化的毒害,较轻易地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写出了关于爱情的浪漫想象,其诗中的现代性主要体现为爱情至上的态度和对女性的尊重。“新月”诗人的情诗,则在清纯的旋律上增添了缠绵的情调,专写青年人细腻的体验和热切的恋爱告白。他们追求意境的美和意象的生动,开创了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局面,标志着中国现代情诗的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晚清浙江籍著名学者俞樾的节烈观有多方面的思想渊源。俞樾赞赏不贪图财利的节妇,叙述节妇的"因果报应"事迹,均受佛教的影响。作为深谙儒家传统文化的学者,俞樾认可妇女守节,敬佩殉节女性,认同贞孝女性的行为。西风东渐的晚清,俞樾一方面留恋塑造女性的传统礼教,同时在其节烈观中又流露出相对宽容而温和的人性情怀。俞樾的节烈观体现了晚清传统士大夫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日本的《蛇性之淫》与英国的《拉弥亚》是东西方人蛇恋故事的代表作,其中所折射出的东西“蛇”意象涵义的演变过程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其具体涵义又不尽相同。三部作品中蛇女形象的异同之处恰恰反映了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普遍性以及作品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是一位重视技巧的作家,她充分借鉴了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在创作中运用了意识流、蒙太奇、象征等现代技巧,使文本呈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色彩,开创了我国言情小说创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和埃米莉·迪金森分别是中西方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们的诗歌折射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1.女性对爱情的表达方式不同;2.女性对婚姻或家庭的倚重不同。提高人们对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的认识,对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本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日本的《蛇性之淫》与英国的《拉弥亚》是东西方人蛇恋故事的代表作,其中所折射出的东西"蛇"意象涵义的演变过程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其具体涵义又不尽相同.三部作品中蛇女形象的异同之处恰恰反映了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普遍性以及作品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