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德育课程作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该如何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学校德育课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知识性课程去灌输显然是不够的。实践的观点是德育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德育必须完成知、情、意、行的整合方能获得道德的"真知",达到育德的目的。为提高高职德育的效果,建构以渗透道德情感、道德体验为主的新的德育实践活动课堂模式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德育方法是德育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手段。教育方法影响教育行为,教育行为产生教育效果。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是知识性教育,重视道德理论的"灌输性"。实际看来,道德规范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具体化,学生只有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才会对道德规范所涵盖的内容和意义有所体验和收获。本研究以"道德体验法"为内容,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的"道德体验法"实施策略,以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钱广荣 《中国德育》2014,(16):12-15
"问题教育"旨在通过解剖"不应当"的道德问题而阐明"应当"的道德要求,让受教育者明了"正面"的道理。课程德育存在忽视"问题教育"的偏向。课程德育开展"问题教育",要选好、用好"反面教材",要将活动德育之"问题教育"内容转移到课程德育之"正面教育"课堂上来。  相似文献   

4.
服务学习课程模式是在美国兴起并广泛实施的一种课程模式,它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服务学习课程模式蕴含丰富的德育功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引导与促进作用。服务学习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杜威的经验论。该课程模式具有多元性、主体性、真实性、整合性、持续性、开放性等特点。服务学习课程模式启示我们德育课程建构要由知识性德育课程向实践性德育课程转变,由虚拟性德育课程向真实性德育课程转变,由封闭式德育课程向开放式德育课程转变。  相似文献   

5.
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是能否从根本上遏止道德滑坡,实现"以德治国"的关键.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重新反思高校德育课程体系结构,整体构建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在改进和加强德育正规课程、显性课程的同时,充分重视和优化非正规课程、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使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功能互补,尤其要加强隐性课程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6.
德育课程是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以往的德育课程强调"知识德育",偏重于"知"而忽视道德情感的内化过程,忽视德性的培养,因此,教育者有必要拓宽视野,注重对学生德性的培养。无意识德育契合了德性的培养,开发利用无意识德育资源,创建德育共  相似文献   

7.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课程为载体,建构新型生态德育关系,实现学生生命成长是学校德育对立德树人的现实遵循。然而,当前中学德育课程却出现"反生态"的现象:课程理念与目标违背生态位原理,课程内容与组织割裂整合式观念,课程实施与评价背离协同化理念。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域下,生态整合式德育的课程理念凸显"道德人"的培养,课程内容聚焦"泛关系"的性质,课程实施强调"多样化"的方式。因此,建构中学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必须着眼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与制度层面,要厘清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生命、生活与生态的价值向度,明确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态德育主体的圆融互摄关系,将课程制度建设作为建构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8.
曾文婕 《教育研究》2021,42(7):94-102
神经科学的新成果,为德育研究科学化何以可能带来诸多启示.就因何可能来看,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德育研究科学化相继经过实验科学阶段的孕育和心理科学阶段的催化,在神经科学时代得以奠基.就为何可能而论,关键在于创建道德学习神经科学,深刻揭示道德学习的神经激活、环路生长与网络形成规律;发展文化取向的德育学,重点关注为造就个体特殊的神经环路进而培育道德脑提供适宜的经验与机会.就如何可能而言,德育研究科学化呼唤发展超学科研究范式,基于神经科学在道德脑功能定位上的"精准"特性以及"神经环路发育"、"神经介导作用"和"神经测量创新"三大原理,结合德育课程精准化等主题,提出"如何发现并应用道德学习激活神经活动进而造就神经环路的规律,研制精准德育课程以优化道德脑"等一系列的新研究问题,并使用无创无介入探察人脑神经活动的新研究工具与相关的人工智能新技术.同时,德育研究科学化需要吸引德育实践者加入其中,也需要创新政策以便提供相应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恢复发展期、深化改革期和超越创新期。30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走过的历程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在课程的价值导向上,从关注个体政治品质向引导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转变;在德育课程类型上,从知识化的学科课程向关注情感体验的回归生活课程转变;在德育课程教材呈现的语言上,从成人化的表述方式向尊重儿童的对话方式转变;在德育课程评价上,从侧重甄别向侧重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0.
陶谦 《辅导员》2013,(22):40-41
<正>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强化人文精神。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然而,目前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科内容,很少探讨道德问题,而在德育课上,教师所讲内容又多远离信息道德的领域,多数学生的信息技术道德基本上处于"道德任意"  相似文献   

11.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为首。道德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该并存。一个人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从何而来?是来自"人之初性本善"的天真单纯的儿童本性,还是来自于成年人深思熟虑、逻辑严密的道德理论,或者是人文修养、政治思想。语文课程是国学的基本课程,其内容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不只是学习国语和文学的好课程,也是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的好载体。它将枯燥无味的德育知识和政治思想潜移默化地结合在课程内容之中。这一点是自然科学,甚至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2.
文本式的德育课程只能影响学习者道德发展的一个层面,基于其上的道德发展只能是畸形的发展。只有建构生活化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道德发展才可能是全面的、健康的发展。文章从社会道德文化、学校道德生活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三个系统方面建构生活化的德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教学不仅包含技术性和知识性教育,同时也关注到了德育以及德育的作用和其实施的教学策略。通过整合德育元素到计算机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素养。此外,德育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教师从计算机教学与德育的交汇点、德育在团队协作中的作用、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具体策略着重探讨了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德育,以期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及计算机专业素养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重新认识德育课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课程不仅仅是指德育课程的文本,而且是指在特定道德场景中的生活事件、德育活动、道德规范等因素相互联结、相互影响、彼此沟通而呈现出来的道德生活事件的连续体。这一概念的确立有助于我们自觉克服学科式德育课程的弊端,防止那种与生活相脱离的无效德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体验"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一种生命的经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体验"与德育有着密切联系,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体验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教育者们的关注.本文试图在界定体验、道德体验的基础上,论述道德体验的重要价值,并结合我国目前学校德育的实践,从德育课程、德育活动等方面提出了道德体验在学校德育改革中的实施策略,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赵润平 《成才之路》2010,(34):18-19
目前各个学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那么职业学校德育课到底如何改革,本文从此入手,从教学内容开放化、教学方法灵活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德育队伍多元化四个方面阐述了德育课程改革应遵循"淡化知识性,强化德育性"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金颖 《中国教师》2020,(2):92-95
立德树人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德育的主渠道,学校发挥道德与法治在学校德育中的"主心骨"作用,构建一体化的校本德育实施体系,切实破解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德育课程与德育工作"两张皮""两套体系"难题,探索了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18.
生活德育所猛烈批判的知性德育是且只能是实然的知性德育,而非本然的知性德育。道德有两种形态,相应地,道德教育也包括品德教育(或道德规范教育)和知性德育两种,后者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是德育家的理想追求。当代西方的知性德育偏重于形式与能力,忽视了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等实质内容。只有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才最有可能获得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知性德育的直接目的不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而是培养真正"懂道德的人"。当前,我国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知行分离"现象在于其"知"非"真知"。真正"懂道德的人"必然会经常作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9.
德育课程的设置模式和具体内容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学生个体潜在道德价值观的构建基础。德育课程既是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体现。我国当前的德育课程内容体系体现出多元化和良好发展的趋势:在内容结构和选择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进;编排的逻辑思路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从道德到政治到哲学大体符合学生个体社会化和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要求,鲜明的政治主流价值意识形态的指导保证了德育教材思想的统一性。但课程在教材编排形式上缺乏变化,在传统文化上不够深入。如何在传统文化上深入和提高德育内容的艺术性,是德育教材需要改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课程难上这是很多高校德育教师的共识,师范院校的德育课堂也处境尴尬.在小学教育专业《德育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己讲授道德小故事、集体讨论学习、加强案例教学等一系列尝试,促进师范院校德育课程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