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谈到情感,现代心理学认为: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对于审美来讲,情感反映了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肯定性的美感和体验,这种美感是情感与审美的和谐统一。在音乐教育中,感情这种心理状态显得极其重要,这种心态往往难以用文字来表达。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常常蕴涵了丰富的、深刻的情感,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对作品的思想、情感进行认真的分析、理解。通过对歌词和音乐语言的剖析,把音乐所赋入的感情因素渗透给学生,…  相似文献   

2.
美感是人所独有的高级情感体验和反映,是审美对象给人的感觉器官带来的一种特殊精神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是审美需要满足的结果,是超越了实用功利性的高级精神享受。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的中学语文教师,在人文教育中势必谋求  相似文献   

3.
美感的产生     
美感,又称审美感受.它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认识和评价,并由此而引起的情感活动,是客观现实中的美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美感的形成,以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为物质基础.没有现实生活中美的存在,就谈不上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它是美感的源泉,是第一性的.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但它自身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一方面体现在自然本身的变化中,如花开  相似文献   

4.
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反映和体验,是审美主体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获得美的认识,并伴随情感心理,产生美的感受而萌发爱的心理。从美感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来看,美感作为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人们对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美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审美活动和获得美感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音乐艺术是通过有组织的音符的音响效果来表现它的抒情性和想象性.音乐作为审美对象,自身的必要条件是特定的感性形式和特殊的情感意蕴.这是艺术本质的个别标志,即艺术自身的审美特征.从理论抽象的角度看,情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或社会需要的主观心理反应,它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由主观体验所表现的主观态度反映了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因此情感是人与客观现实关系的一种表现方式.音乐艺术本身存在于客观现实中,它自身不能表现情感而只有情感的特征,而只有通过人来表现这种情感的特征.人在认识改造和掌握客观存在中的音乐以后,通过对客观现实的体验和感受来表现一种情感.从情感的表现上来看,音乐艺术是属于声音表现,而声音表现是最富于人的情感表现的方式之一,它  相似文献   

7.
文学语言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和思维活动,也是文学创作者通过自身的审美体验把客观现实的东西化为文学语言的一种特殊方式。文学作品则是通过自身的语言艺术魅力来吸引读者、打动观众,以思想美、情感美和形式美三者的美感联系形成文学作品的审美神经,从而产生了移情、共鸣的美感效果。  相似文献   

8.
邵云 《华章》2012,(15)
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态度的体验,审美情感是我们在声乐演唱中主要依靠的情感.音乐情感是人对现实音乐世界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也是人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的客观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音乐需要而产生的音乐心理体验.情感在声乐演唱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歌唱者既要有坚实的歌唱方法做基础,又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9.
情感体验的美育重在情感与体验,但目的却不在于只是培养人的情感,而是既要培养人的美感,也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有人的各种官能都得到运用,才能实现情感体验的美育;既要实现教育手段、过程的美,实现教育环境、氛围的美,又要实现生活情境的美,这同时也体现着教育的精神。因此,这不同于“美育是情感教育”。以往人们对这种观点的批评在于人的情感并非完全是审美情感,而审美也并非只有情感,还有理性判断。批评这种观点是因为它将美育归结为进行情感教育,将情感作为一种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教育便是美育,或许也是人们对这种观点的一种误解。情感体…  相似文献   

10.
在音乐欣赏中,审美体验在整个音乐审美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审美情感是人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感是音乐作品表现的主要内容,而想象是在此基础上不受音乐对象的严格限制,自由驰骋的感情共鸣.欣赏者在审美体验中移情于对象,又在联想和想象中将感情体验更加深化,所以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情感和想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在人的一切活动中都有情感的产生及参与,政治教学也不例外.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感调控如何对教学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意识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并支配着人创造美、欣赏美的活动的思想、观念、意识。它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美的反射和能动反映,是人们所特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广义的审美意识指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认知、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观点、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审美态度、审美理想、审美能力等,狭义的审美意识即指美感。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研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的和社会的两种.由社会需要引起的情感,是人类的高级情感,它在人的清情感生活中超着主导作用.人的社会性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操,就是各种情感交织而成的综合体.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主要指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良好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德育的基础,理智感是智育的关键,而美感则是美育的核心.因  相似文献   

14.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  相似文献   

15.
情感体验的美育重在情感与体验,但目的却不在于只是培养人的情感,而是既要培养人的美感,也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有人的各种官能都得到运用,才能实现情感体验的美育;既要实现教育手段、过程的美,实现教育环境、氛围的美,又要实现生活情境的美,这同时也体现着教育的精神。因此,这不同于“美育是情感教育”。以往人们对这种观点的批评在于人的情感并非完全是审美情感,而审美也并非只有情感,还有理性判断。批评这种观点是因为它将美育归结为进行情感教育,将情感作为一种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教育便是美育,或许也是人们对这种观点的一种误解。情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桥梁,使人们能体验生活中的美,它本身包含在生活的各个情景之中。  相似文献   

16.
美感是人在面对美的事物或者优秀的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直觉式的、愉悦的情感体验。幼儿对美的事物产生愉悦的、激烈的情感反应,这本身就带有艺术创造的性质了。美感作为一种审美状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感受,涉及对美的对象的感知、理解和想象。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人的认识过程总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反映或体验,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18.
<正>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而情感,则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到音乐的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的陶冶,应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情感性原则的要求音乐的审美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又不同于生理快感和认识性、功利性的情感体验。在生理快感和认识性、功利性的情感体验中,人与对象有着某种实质性的要  相似文献   

19.
审美,是在人的特定的情感状态下,对审美对象的关照,其实质是审美主体复杂的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通过人的感知、理解、想像、情感来完成的。其心理活动的基本路线是:感知一理解一想像一情感一美感享受。通过感知,把握审美客体的完整形象;通过理解,深刻地感受审美客体;通过想像,活化和丰富审美客体,体验审美客体的内在意蕴;通过情感,使审美客体在人的心目中变得更为显明、生动、逼真,从而使人得到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专业美感是教师以自身专业性为内源,将审美融入自己的专业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专业美的情感体验,并以此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师专业美感具有直接性、愉悦性和陶冶性等特征,其生成策略是:由感知美进入专业美感的大门,综合运用审美感官;通过欣赏美发现专业美感的奥妙,体悟专业美感中的深刻意蕴;进而创造美促进专业美感的发展,实现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