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清理晚清词家以境界评词的观念,我们可发现词境的生成及获得,须有一个多层级的超越历程:由泛化至独尊构成了词境观念的存在形式,“不离乎情,不泥乎境”是词境化生的一个基本前提,艺术的时空意识乃是词境内结构的深度焦点,层次和类别丰富了词境的审美品格,而语言的超越充实了词境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2.
"六家词"因王先谦《诗馀偶钞》而得名,湘中六家词有向花间词风回归的趋势,词风柔婉艳冶;又在创作上与常州词派的理论遥相呼应,反映了一定社会内容。同时,六家词在风格上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或宗北宋,或宗南宋,或南北皆宗,未尽统一。尽管如此,湘中六家词人以其创作实绩促进晚清湖湘词坛的发展,并基本奠定了晚清湖湘词坛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3.
晚清四大家生活在易代之际,共同经历了君国倾圮和人生变故,体验了生命陵替的创痛,人生落拓的悲哀,颠沛流离的凄苦,从而在词中表现出浓厚的生命意识:时间意识、垂暮意识与羁旅怀乡意识。  相似文献   

4.
解读艳词是晚清词家审视词体体性的突出焦点.晚清词家接受艳词的态度分歧较大,褒者视之为词体正宗、贬者抑之为本非词格、折中者又恍惚其辞.不过,他们围绕"艳"字,共同探索了艳词的情深语艳、雅艳相资及绮怨顽艳等艺术性.进而又以"风骚"诠释艳词体性,在探询二者的异质同构中,从"风骚"精神整合了艳词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5.
晚清闽中词社接二连三,有梅崖词社、聚红榭词社、瓠社,词社成员相互唱酬,共同推进闽中词风的演变。梅崖词社的出现,促使闽中词坛风气由柔靡纤弱转向悲壮苍凉;聚红榭词社上承苏辛,故闽中词坛风气随之一变而慷慨激昂;瓠社成员却明哲保身,因浅吟低唱而词风柔弱。晚清闽中词社在词坛风气的转变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亦反映了闽中词人对时代现实的接受。  相似文献   

6.
晚清词学理论达到了中国传统词学理论的高峰,晚清词人对前人的词作进行批评,或表达其词学思想,词心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并成为词学理论重要组成部分。词作离不开词心,只有作者从心出发,融入自己真实的感受,才能创作出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本文分别论述了冯煦和况周颐关于词心的观点,以及词心与文心、赋心和诗心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7.
晚清四大家遭亘古未有之变,怵于危亡,观照君国与自我,在政治与生命的挣扎中,真实深刻地传达了易代之际传统文人的特殊心态与情感.他们秉承温柔敦厚的传统,以比兴写哀怨,托物兴寄,组织缠绵悱恻的情感形态,朦胧迷离的意境,从而呈现出阴柔美与悲情美.  相似文献   

8.
晚清蜀中文人张祥龄的词学著作《词论》广为人知,但对其生平与交游尚缺乏足够了解。而从廖平为张祥龄和其妻所撰墓志铭中,大致可以知晓其生卒年月等基本生平状况;他与王鹏运、郑文焯、况周颐等词坛大家的词学交游活动也可从相关词学著作中得以考见。其《词论》从词体体格、词体发展、词学风格等方面阐述了他尚雅的词学理念,而将“主文谲谏”“发展变通”观念引入词学与他的经学背景密不可分,从中可以管窥儒学思想对晚清词学的影响渗透。  相似文献   

9.
"词史"说自清初被提出后,便一直存在于清代词学中。起初出现于词选序言及词评中。发展到晚清,常州词派从尊体角度出发,认为词也应具有干预现实的作用。"词史"意识在部分词人的创作中初露端倪,"词史"概念却并未成形。直到周济借"诗史"概念明确提出"词史"这一具有确切含义的术语,"词史"观念在越来越多的词人创作中得到体现,词史概念基本确立。"词史"观念是在特定学术背景下形成的,并且是由一种模糊的意识发展成为晚清的成形理论。  相似文献   

10.
晚清词坛,创作繁荣,理论活跃,诞生了陈廷焯、况周颐、王国维等一批著名的词人,产生了《白雨斋词话》、《蕙风词话》、《人间词话》等词学理论名著。他们各自提出了“沉郁顿挫”、“重拙大”、“境界”等鲜明的词学主张,并以之指导词学批评实践,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桐城派文论在清代通过文传师授产生广泛影响,对词体发展有理论贡献,余绪波及近代。方苞推崇"雅洁"风格与姚鼐"阴阳刚柔"理论为词体在美学上提供另一种思路。谭献注意到词与古文相通,蔡桢、蒋兆兰等将古文笔法引入词论,沈祥龙主张词家应兼通古文诗赋;在修辞和篇章结构方面,古文可资借鉴,其法度体格与叙议功能为词境开拓提供参照。词与文均注重行气,"潜气内转"正是从桐城文派辗转接续的一个重要批评话语。  相似文献   

12.
"词史"意识的形成源于风雅精神和诗敎传统,它倡导词脱离传统的"情爱"题材,用词体特有的格调意趣、抒情方式、语言风格反映社会现实、历史事件,表现士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担当精神,从而使词这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合流,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现象。尤其在晚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词史"创作潮流,其中郑文焯作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他在"词史"意识指导下创作的"史词"意深旨远,深得风人之致,体现了晚清"史词"的较高成就。  相似文献   

13.
晚清民国词社的地理分布、成因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民国是词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时期,此时词人结社此起彼伏。词人结社地理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一带,其他省份如福建、广东、安徽、湖南虽不多,但皆有词社诞生。其主要原因是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地域文化传统的深厚以及词人领袖的群体效应等。地理分布不平衡的词人结社推动并影响着晚清民国词风的演变,造成以江浙、上海以及北京为首的词学中心区与以闽中、岭南、湖湘、贵州、云南、陕西、湖北等词学边缘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复雅归宗”的角度来评价秦现词。奏观词复雅归宗的实质是指秦观词体婉而辞雅,不同于柳永等人的婉约。“雅”是一种古典式的和谐,是中国历史上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与儒家的政治联系紧密,由“仁”、“中庸”而导致审美领域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而止乎礼仪”等等。秦词的归宗一方面是针对苏轼豪放词而言的,一方面更是他基于对词的本质的认识而自觉地创作的结果。秦词的复雅一方面是针对柳词之俗而言的,另一方面又是归宗的结果,与苏轼的复雅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5.
"词史"意识的形成源于风雅精神和诗敎传统,与"史诗"创作遥相呼应。这种词脱离传统的"情爱"题材,用词体特有的格调意趣、抒情方式、语言风格反映社会现实、历史事件,表现士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担当精神,从而使词这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合流,尤其在晚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词史"创作的潮流。在梳理诗史与词史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从推尊词体的文学思潮、词学理论发展的内部规律、词史意识与实践的角度对晚清词史意识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探讨词史范畴的形成及对词论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晚清经济立法是中国近代意义上经济立法的首次实践,是中国近代法律变迁史上重要的一页.本文拟对晚清经济立法的历史动因及其晚清经济立法的主要内容作一历史考察,并剖析其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为我们今天的经济法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新的儿童文艺形态开始萌芽。儿童诗首先以其简单明快,童趣盎然,韵律感强,易于歌咏和背诵等优点跃入启蒙者的视野。晚清儿童诗得以广泛倡导,离不开报纸的宣传,当然,“诗界革命”口号的提出,也推动了儿童诗歌在近代的发展。晚清儿童诗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在唤醒民众,重铸国魂的努力方面起到了作用,不过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晚清经济立法是中国近代意义上经济立法的首次实践,是中国近代法律变迁史上重要的一页。本文拟对晚清经济立法的历史动因及其晚清经济立法的主要内容作一历史考察,并剖析其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为我们今天的经济法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晚清闽词人别树一帜,独成一派:有明确而紧密的组织聚红榭;有公认的领袖谢章铤;有众多社员参与活动;有社刊《聚红榭雅集词》行世;有系统的理论建构;有支撑其理论架构的选本《闽词征》;社员创作有趋近的题材选择,趋近的审美取向,趋近的豪宕风格。  相似文献   

20.
晚清地方外交作为清朝政府外交行政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带来了地方外交权膨胀的严重恶果,但在处理地方对外事务,推进中国外交近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