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则徐是中国最早与近代报刊打交道的人之一,但林却误以为近代报刊就是中国固有之“塘报”,他有关报刊的一些认识,就是由“塘报”引申而来。林则徐的译报出于现实“制夷”之需要,其意义在于“睁眼看世界”,而不在于报刊思想。相反,他的报刊观念与同时代的人并无实质区别。林之所以超出时人想到“译报”,这与他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一贯的务实作风及出身于沿海等特殊背景有关,也不排除受到洋人阅读“邸报”了解中国动向的直接启发。在当前的研究中,有的学者以为林是把新闻作为“情报”,因而具有“情报”纸的报刊观念;有的甚至认为林是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一个环节。本文以为,这些说法缺乏说服力。林则徐译报的意义在于“译”,并不在于“报”。我们应该对前者加以充分肯定,但没有必要因此拔高他的报刊观念  相似文献   

2.
(一) 中国最早的“报纸”为“邸报”。邸报始于汉唐,是官办的,所载内容,“无非皇室动静,官吏升降,与寻常谕折而已。”其编排体例为书版式,“系日条事,不立首末”,也就是一条条排下来,不以事体重要与否为序,也没有标题。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创办各种报刊,编排方法较为先进,对我国报刊有一定影响。同时,中国的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创办了不少报刊鼓吹他们的主张。这个时期的报刊在编辑方法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新闻开始有了标  相似文献   

3.
《清史·报刊表》中有关古代报纸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清朝“古代报刊”在史料史实及体制、形式、内容的认知上尚存在的一些歧义,本文围绕邸报为什么会有许多异称、邸报中刊有发报人自采的社会新闻吗、清朝民间报房出现于何时、提塘和报房之间是何关系等几方面,作了尽可能的考订。“古代报纸”最终为近代化报刊所取代,但弄清楚这一段报纸历史的发展过程,探索其轨迹,寻绎其规律,对了解整个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8,(1)
读《中国报刊月报》『每期一星』(上)读《中国报刊月报》『每期一星』(上)文/若文拜读《中国报刊月报》1996年至1997年的“每期一星”,禁不住怦然心动:我们这些“为他人作嫁衣者”,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嫁衣!手提自己的嫁衣,很自然地掂量到“每期一星”这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变革中,新闻界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及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念的影响,一些同志对于新闻媒介的“喉舌”作用,思想上又有些模糊了。有的人提出“报刊也应围绕市场转”,主张“想报道啥就报道啥”,甚至有人认为90年代的今天,“党报党刊坚持党性原则过时了”,对此,我们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很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报纸是完整意义上的西方产物。有人说,中国也有自己的报纸,那就是“邸报“。“邸报“起始于唐代,一直延续到清代。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报刊历史的发轫,或以为唐代的邸报,或以为宋代称作"新闻"的小报,或以为明代的"京报",虽然朝代不同,但一般都认为中国古代已经有了报刊。其实,这类所谓的报刊,除了报头之外,既没有标题,也没有自已采访的新闻和发表的评论,实在不能与近代以来出现的各类报刊相比拟。  相似文献   

8.
参与编修湖北日报(集团)60年社史,免不了要翻阅一些中国报刊史资料,以熟悉湖北报刊业的源流与底蕴。这个学习过程,对我的传统报刊史观念触动很大。原来我认为,中国的报刊只是发端于古代的邸报、杂报、小报、宫门抄、辕门抄等,没有其他源头;记者出现于16世纪欧洲,报纸是17世纪到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报业集团即报业托拉斯等称谓都是"泊来品",在中国没有根茎;晚清以来中国报刊的中心地域是上海、北京、香港,湖北和武汉没什么地位。现在  相似文献   

9.
古代报纸最晚产生于唐代谷长岭新闻与写作第3期两份敦煌“进奏院状”文书的研究——论“邸报”非古代报纸张国刚学术月刊第7期最古老的报刊姚福申新闻大学第10期《开元杂报》姚福申新闻学论集第9辑读《开元杂报考》一文后的断想方汉奇新闻学论集第9辑关于元代“邸报”的考证姚福申新闻大学第12期  相似文献   

10.
民初党争激烈,章士钊作为革命党的重要一员,在他主持同盟会机关报《民主报》时,却坚持“独立”的报刊理念,因此与同盟会“党议”日相冲突.熟谙西方宪政理论和新闻学说的章士钊,秉持“理想”的报刊角色观念,却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屡屡碰壁,“独立”的报刊活动难如人意.然检视近代中国报刊思想发展的历程,章氏的报刊角色观念实为一个难得的标本,体现出对报刊与政党政治关系的独特思考,以及对报刊自身价值认识上的深入.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闻”一词的由来在中国新闻史上,“新闻”一词最早源于北宋末年出现的小报.中国最早的报纸——邸报,大约起始于唐朝,它纯属官方报纸,主要登载皇帝的命令文告,臣下的奏章和官吏任免消息之类的政治文件。邸报发表的内容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学院教授张涛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今年第二期关于西汉“木简报”的论文 ,将有物证的中国古代官方新闻传播史提前了800年以上。我国古代官方有系统的新闻传播 ,戈公振在其《中国报学史》中曾提出“汉有邸报乎”的疑问 ,然而找不到古代文献的直接记载 ,也没有物证。所以 ,现在关于中国古代官方新闻传播 ,最早的记载仅见于唐“大历十才子”之一孙樵的著作《经纬集》 ,该著“开元杂报”篇记载了唐开元年间 (公元713~741年 )官方新闻传播的物证。虽然尚有不同意见 ,“敦煌邸报”一般被视为中国现存最早的邸报。1998年…  相似文献   

13.
报房京报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比较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虽然它所刊载的内容和邸报一样,局限于宫门钞、明发谕旨和常程章奏的范围,但系民营报房定期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比起只在府衙中传阅的官办邸报,发行面毕竟要宽得多。京报是我国古代报刊最高级的发展形式,它具  相似文献   

14.
一条导语的好坏往往决定一篇消息的成败,新闻导语精采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新闻介绍的是新鲜事物,甚至可能是读者完全陌生的事物,或者是远离读者日常生活体验的事物。要使群众接受较为陌生的信息或观念时,可以先提出一些受众较熟悉、易于接受的话题,如同投出一张“名片”,从而在心理上沟通双方,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播者的观点或信息,这便是“名片效应”。“名片效应”在现代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反映在新闻写作中,西方新闻作品中很注意在导语中巧妙地“投递名片”,以吸引  相似文献   

15.
明清两朝邸报成为朝野士大夫知识分子政治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对邸报功能的认识日臻深化。媒介批评的主体虽然仍是官方意识形态的直接表达,但不满于统治者过度控制报道致使新闻传播机构陷于无报道素材的状况,社会上出现了为新闻传播争取生存空间的声音。清末近代化报刊诞生之后,中国古代的媒介批评在批评主体、理论资源、批评视角等方面都发生了有意义的转变。虽然媒介批评在总体上呈现出视角单一、方法简单的倾向,但在加速中国古代报纸没落的过程中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代的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比较特殊,它以“邸报”为铺垫,是文化侵略、政治斗争、阶级斗争三重因素的产物。也就是说,它发端于外国传教士的在华办报活动,在政治斗争、阶级斗争中发展。这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孵化近代西方新闻事业,显然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运动轨迹。可以说,我们今天的这种僵化的新闻体制,集合着“邸报”、资产阶级以及我党在战争年代的办报活动所产生的全部副作用。 (一)“邸报”副作用的表现在今天的报纸上,“邸报”的影子,仍然依稀可辨。(1)报纸上经常长篇累牍地登载报告、讲话之类非新闻的东西,与“邸报”部分内容类似。(2)“邸报”所刊之辞,皆须报宫廷核准,重要稿件由皇帝裁定。这与今天有关审稿的某些不成文规定有渊源关系。(3)“邸报”以士大夫官宦阶层为特定的读者群,今天的报纸、特别  相似文献   

17.
新闻工作者,被称为社会的“守望者”和“良心”。这一称呼,表现了全社会对这一职业的给予的荣誉,同时也表现了公众对这一职业的更高的希望与期待,鼓励与鞭策。这是因为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而言,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闻报刊既是信息资讯产品,同时也是传播手段,是文化载体,记者、编辑在报刊上制作什么、传播什么,与社会公众荣辱观的形成、变化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李晓荣 《新闻大学》2023,(9):91-103+121
在近代中国报刊史上,黄远生被视为新闻通讯的开创者,但这种说法忽略了技术、制度、实践和行动者的复杂互动过程。自清末以来,随着机械化交通的普及,《时报》形成了一种以京师新闻为重点,注重解释与分析的报道传统。民国初年,在政治与报业变革的双重变奏中,黄远生发展出来一套关于解释性与时间性的操作规范,从而产生了一种能被明确识别的新闻体裁,即“通讯”。他还提出了“客观”的主张,但不同于西方的“客观性”,这是一种儒家“良心”观与新闻职业道德的混合物。这一观念提高了报刊动员能力的同时,也使新闻与政治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复杂化了。  相似文献   

19.
一个应该解答的疑问坦率地说,本文的题目来自于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没有李普曼?”对于李普曼其人,中国的新闻界并不陌生。这位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有华尔街“智囊”之称。他长期担任《纽约先驱论坛报》一周两次的“今日与明日”专栏特约撰稿人,又与《纽约时报》辛迪加合作,由该报将他的评论供给国内外各地二百五十多家报刊,左右舆论,名震遐迩。随着对他的新闻评论业绩的了解,有人很自然地提出了上述疑问。  相似文献   

20.
孙珊珊 《新闻传播》2015,(2):104-105
梁启超一生参与、创办报刊17种,虽然他办报的原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长期从事办报活动的过程中,梁启超在吸取西方的办报经验的同时,不断的总结、反思,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新闻思想,并且得出较为完整新闻舆论体系,它打破了人们对报刊地位、责任的传统认识,为人们对舆论的认识,打开了新的视野,为中国新闻舆论观念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