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疑惧心理是澳大利亚"中国观"的重要维度之一。澳大利亚对中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存在着疑惧心理,之所以如此,有着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历史与当下原因。本文重点从历史渊源的角度,对澳大利亚对华疑惧心理的历史原因追根溯源,以正本清源。澳大利亚对华疑惧是由陌生带来的恐惧、由隔阂产生的偏见。由于联邦运动时期中国不幸被树立为"他者",殖民主义者借机大肆反华排华,渲染所谓的"黄祸论",造成澳大利亚历史上形成的对华安全焦虑挥之不去,对中国崛起持疑虑和恐惧并存的复杂心态。对此,两国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面向未来,努力共建中澳"共享的历史",以减轻澳大利亚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疑惧。  相似文献   

2.
周必大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仕高、孝、光、宁四朝。他力图中兴,对人才选用多有思考和奏闻,希望朝廷"博求"文武英才,"布列中外",然后"区分所能,详议格目",以便辨识任用;同时,"提振士风","考实"政绩,奖优罚劣,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周必大的人才选用思想,是在长期政务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广义的"中国学",是指外部世界关于中国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分析、解释和预测,主要由汉学和狭义的中国研究构成。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地缘政治意义上"中国"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近似线性的演进过程,大致符合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变化过程,即,从"中国之中国"到"亚洲之中国",再到"世界之中国"。二者共同衍生出中国学发展的历史逻辑,而该逻辑对未来"中国学"发展的规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崛起的可持续性。在中国崛起大势下,以共生理念观之,未来"中国学"和"中国学"研究大有可为,或将呈现三个主要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正>从这个案例可以判断出,企业家要求的人才,基本要求首先是要具备专业技能,其次是"能吃苦"、"工作积极主动"、有"社会实践经验"等"软实力"。可沈东军用这个价位不仅仅要"买"这些东西,案例中,他对"人才"有一个很关键的要求,就是"忠诚度"。这种"忠诚度",实际上就是企业家希望他聘请的人才懂得回报所谓"知遇之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日本研究型大学日益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希望他们成长为富有创造力的研究型人才。为此,各大学在本科教育中进行了种种探索,名古屋大学的"基础讨论课"是其中较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文章指出当今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十分严峻,文化战争一触即发,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崛起进程中",汉字文化圈"却已然失效,半个世纪以来,整个东南亚"去中国化"倾向十分严重,"汉字文化圈"已经被"美国文化圈"取代,导致中国对周边国家影响力大幅减小。因而需要尽快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其一,和平崛起需提升文化软实力;其二,"汉字文化圈"辐射力亟需重建;其三,注重当代人的幸福指数与灵魂安定;其四,"文化强国"战略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希望;其五,和平崛起需注重"文化创新";其六,警惕东亚文化战争与重建中国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7.
2013年5月,澳大利亚公布了新的国防白皮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明确表示不再将中国视为"威胁",欢迎中国崛起。这与2009年澳大利亚国防白皮书形成鲜明对比,当时澳大利亚认为中国崛起可能构成对地区和平与安全的潜在威胁。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调整原因颇多,包括澳大利亚经济发展需要中国市场的支持、澳本国战略利益需要、澳民众对中国发展的认可,以及澳政府对过去、当前及未来外交实践的再反思和评估。  相似文献   

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为祖国培养时代需求的素质型人才的重任,就落在我们教师身上。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国崛起"这一国际现象入手,分析了中国崛起与综合国力的关系,认为中国崛起的本质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尤其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关系密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提升国家内部层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体现为国际舞台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李晓辉 《中国教师》2013,(Z1):36-37
近几年,新课标卷高考作文考察的都是新材料作文,并一直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时刻关注社会,深情呼唤时代主题。继2011年的"中国崛起",2012年的"修船工修补漏洞",今年的课标卷作文依然秉承贴近现实的宗旨,引导学生来探讨"同学关系"。从这一系列题目中不难发现,命题者试图将一个个的重大时代命题放在具有隐含性的材料中,具有极强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11.
正知识和能力是关于如何"育才"的两大基本要素。但大学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吗?我认为不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不是"人才",而是"人"与"才",而且不是讲"人才"的培养,而是讲"人"的培养,讲人的"价值"。价值、能力、知识的整体构成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在中文中,"人才"是一个词,并不是"人与才"。事实上,我们通常都把"人才"简单地落脚为"才"。古人讲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讲的是"才"。我们今天讲的大学的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绝对过剩了,在中国西部和广大城镇乡村出现人才紧缺的情况.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是学生毕业后都想留在大城市里当公务员或做"白领".本文从几方面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恋市情结"和"白领情结",并提出建议,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人才奔赴基层,为建设中国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30年的办学历程中,北师大燕化附中不断探索实践,为学生营造"爱·希望"的育人文化:给希望以腾飞的翅膀、育人的力量和蓝色的天空,让每一个学生可以在这种氛围中自由翱翔、快乐成长。腾飞的翅膀:构建与时代共鸣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的生命就是构建与时代共鸣的核心价值观。学校始终坚守教育的理想、价值与意义,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赋予"希望"教育"腾飞的翅膀",赋予学校  相似文献   

14.
微话教育     
<正>校企合作:多方利益契合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是方向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从职业学校的角度出发,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邢晖认为:一是急政府之所急。职业教育首要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希望造就出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地方政府所想所求。通过校企紧密合作,既能解决就业市场的"技工荒",又能缓解教育市场的"招生难",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5.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述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站在历史的高度,将百年多来的民族梦化作当前的中国梦,从而使"梦"成为年度最热、最火的汉字。毫无疑问,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靠人才,而人才的崛起,肯定靠教育。那么,教育界如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国梦·教育梦"?实现"中国梦·教育梦",教育应该关注什么,应该达到什么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本期,我们摘编了一组各界人士各抒己见的文章,希望对各位的思考与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教书育人》2011,(6):24
虽然北京大学首创的"中学校长推荐制"毁誉参半,但仍不失为招生新方式的一种有益尝试。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也将尝试"推荐制",不仅有中学校长推荐,还将有专家推荐,该校希望借此选拔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7.
<正> 1 问题尽管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上大学已不再是走"独木桥",但升学竞争依然十分激烈,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值仍在逐渐攀升,希望上重点线的人数越来越多。公众的期望、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一批"高、精、尖"人才,这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社会各界和上级领导衡量一所重点高中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资料调查,得出世界其他国家针对中国崛起的看法与观点,分析中国崛起给其他国家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提出建议,对当今中国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进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9.
《辅导员》2008,(11)
我校是一所农村希望小学,如何有效地在希望小学的少先队工作中落实"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的工作思路,促进少先队员健康成长,我们做了以下尝试。突出"希望",着力"实纲达标"希望小学少先队有了"队味儿",才会更有希望。  相似文献   

20.
各位编辑: 你们好!我是一个高三学生的家长,我有一个难题,希望各位编辑能抽出宝贵的时间帮帮我,我真的快急死了。 从我的孩子出生开始,我们就在他身上寄予了很多的希望,对他要求比较严格。他上学后,我们对他每一次考试的分数都很重视。也许是因为"望子成龙"的心态太过急切,加上我们当时觉得"棍棒下出人才",所以在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