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剑 《河西学院学报》2003,19(1):30-32,49
本文从描写内容、描写风格以及诗中主人公“尔”的形象等方面,探讨《小雅·无羊》的主题,认为《无羊》并不是传统说《诗》者所说的对奴隶主贵族占有大量牛羊盛况的赞颂,而是一首歌唱牧人在牧场上放牧牛羊情景的生动牧歌;诗中主人公“尔”并不是牛羊的占有者奴隶主贵族,而是在牧场上从事放牧劳动的牧人。  相似文献   

2.
今天上到《诗经·采薇》一诗,众人熟知《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采薇》这首诗是一首“小雅”诗。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必修2教学参考书》的归纳:“《采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诗的灵魂,诗的生命,是诗歌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即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它是通过诗人描绘的事物和画面来外化的,这些描绘的事物和画面即是“境”,在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和描绘的物象——“境”融合而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世界上有“诗国”之称,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常州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诗国”之称,这是常州人的骄傲。当然,后一个“诗国”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城市或地区:另外,这个称呼也不是自封的,它有历史根据:大约是在清代初年,浙江著名诗人查慎行(初白)就有过这样的诗句:“毗陵诗国千年事”。(见于《续毗陵诗录》)  相似文献   

5.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以温柔敦厚的封建道德观念说解《周南·葛覃》一诗。同《毛诗》一样,朱熹把诗中的女主人公描绘成一个可以“厚人伦敦教化”的贵族妇女形象。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也说“这诗写一个贵族女子准备归宁的事……”这就是说,余冠英先生也首肯了朱熹的观点,即认为诗的女主人公是个贵族妇女。不过朱熹把这个女子说解得更富有封建伦理色彩罢了。我以为从全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看,它反  相似文献   

6.
说起我的阅读,我是从“听”诗开始的。当母亲用乡音为我吟唱民间童谣时,我是先接受那“声音”的,先把它储存在记忆里,而后识字了,又找到那“文字”的诗读起来。也许是因为诗最接近歌,有音乐的成分在里面,所以,读诗是可以直抵心灵的。儿童感受诗,有如听音乐。  相似文献   

7.
“诗”是什么?在汉语中,诗写作“诗”。而54年前,诗写作“蒋”,这更接近于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必须意识到,汉字的“诗”,是一切有关诗歌的理解中,我们惟一可见的诗的面容。  相似文献   

8.
“兴”的本义是有所托、寄,“赋比兴”之“兴”和“兴观群怨”之“兴”用的都是引申义。前者的意思是“托事于物”,后者的意思是“托事于《诗》”。“兴观群怨”的具体意思是依托《诗经》发表意见,借此观察彼此的心志,互相交流思想情感,并对他人进行怨刺。春秋“称诗”分赋《诗》、引《诗》两种形式,“兴观群怨”对二者都是适用的。前人或认为“兴观群怨”乃指作诗或读《诗》而言,这种看法是颇需斟酌的。  相似文献   

9.
“兴”的术语解说经历了错综复杂过程,它直接导致了对于《论语》中“诗,可以兴”的错误判断。“诗,可以兴”无涉于艺术或美学问题,而仅仅指特定场合下对于诗句的引用。今天的美学家诠释兴、观、群、怨、不过是以“六经注我”的方法来表达某种善良的愿望,并不出于对《论语》及其“兴”这一语词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是北宋杰出的大诗人,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其诗之艺术风格显示出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其表现形式有三:一是创新奇崛,峭拔瘦百的总体艺术风格,它对矫正当时流行的晚唐体,西Kui全等浮磨诗风,有扭转风气的作用;二是在诗歌技法上,注重布局,讲求章法,即将散文章法引入诗中,惯用“逆起法”,在意念,意象安排上讲求逻辑严密,腾挪跌Dang,从而使诗更富有表现力,推动了宋诗的发展;三是在语言上化腐为新,点铁成金,这是其诗追求艺术美的一种标志,也是其诗创新风格的又一重要表现,并非“剽窃古人”。因而,黄庭坚是诗歌史上一位具有开创精神的诗人,其独创的表现手法,语言技巧对“江西诗派”乃至宋诗的发展都起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如能从“诗眼”人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读者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诗眼进行鉴赏。  相似文献   

12.
“诗”可以怨--“诗三百”的政治寄托与怨刺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可以怨”是春秋时代孔子提出的学理论,时人为其意味规定了一个“怨而不怒,衰而不伤”的情感的界限。然而,情感的发泄是不可以界定的,“怨”不仅仅有着“温柔敦厚”的讽谏,更有着下层人士时事尖锐率真的讥讽和潮讪。基于此,我们将“怨”以那个时代的作品“诗三百”为献基础,首先把“诗三百”中的政治寄托与怨刺传统进行了模式分析,其“怨”可以分为大谏之诗,告哀之诗,刺讽之诗。  相似文献   

13.
本以古今大量典型性的诗人为例,论证了诗中的“眼”-关键的字、词、句、段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指出它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令人揣摩,让人玩味,为诗平添一道亮丽的风景,使之富有无穷的魅力。它就象人的眼睛一样,是一道迷人的风景线,为诗增添韵味无穷的亮点和美丽,使整个篇章闪耀着思想和艺术的风采,获得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诗经时代实行的是贵族和平民双轨并行的婚制。长期以来,研究者关注较多的是所谓“圆珠圭璧”的民间婚恋诗,而对贵族阶层特别是贵族妇女的生活关注不多。文中对《诗经》中出现的贵妇形象依次从少女、新娘、妻子、母亲四个阶段来叙写,以追溯诗经时代贵妇的人生轨迹及其真实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5.
“姪从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媵”即女随姑嫁的现象,是上古贵族之间的一种特殊婚嫁形式,先秦已属鲜见。后人对这一通婚制度或有非议。文章引用先秦典籍对此作了探讨,认为它在当时是合礼的、合理的而非非礼、乱伦的淫婚。“从媵”、“诸侯壹聘九女”,既解决了奴隶主贵族节人事而重子嗣的矛盾,又保证了王公贵族血缘的纯正,同时还是消弭妻妾矛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俞晓红 《学语文》2011,(5):48-49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见卷首)一诗写于1934年4月间,发表于叶公超、闻一多等人5月创办的《学文》第一卷第一期。作者林徽因(1904—1955),发表时署名“徽音”。这首诗副标题为“一句爱的赞颂”.它用绵密美丽的意象为喻,表达“爱”的深挚内涵,格律和谐,形式优美,是林徽因诗作中最脍炙人口的一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苏轼“以诗为词”为中心,阐明词并没有特殊不变的“本色”,因而北宋以来的本色论者反对苏轼“以诗为词”,谓苏词“非本色”的论调是错误的。本色论者没有看到苏轼“以诗为词”的原因与实质,从而不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史上的意义与功绩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钱起《归雁》“水碧沙明两岸苔”一句中“苔”字的含义,根据古代诗赋特别是唐代杜牧等人诗作中大量关于“苔”字的用例,以及钱起本人诗中所有“苔”字的用例,进行了详细考证和辨析,认为《归雁》诗中的“苔”象征着鸟的和平闲静生活,它起到的是与“水碧”、“沙明”相呼应的青“苔”色彩对比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关雎》诗旨历来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本文紧扣诗意,联系诗经时代的婚恋风俗,佐以相关史料,着眼于探究诗中“君子”和“淑女”的身份,对前人之说进行辨说,最后得出《关雎》是一位贵族青年对一位农家女的单恋情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诗体学未自觉的两汉之前,诗歌和音乐、舞蹈等化活动是浑整不分的,总名曰“乐”。“乐”是“乐人”创制演习的“神人以和”的祀神之具。“乐”之“志”在于沟通神人,“乐”之“诗”所言之“志”即“乐之志”-“神人以和”之志。《诗》、《骚》、《汉乐府》本是“乐”之“诗”,是用于“神人以和”的祀神“乐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