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翻译中文化迁移的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不仅只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转换,更是两种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翻译过程中,译对源语化和目的语化的知识必然会对其翻译产生影响,这种“一种化对另一种化的影响”被称为化的“迁移”。翻译对化的迁移受原作、翻译策略及方法、译、语言化差异、化的相对地位和互动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指出了译界所存在的对翻译实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翻译研究不应只是定位在对双语转换的研究上。中以实例说明多语转换不仅有存在的合理性,而且也促进了世界各大、小语种优秀化的互动交流;同时也指出了多语转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译事之难”。中认为,多语转换研究应成为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论研究应共同商讨、努力探索多语转换现象以发现多语转换原则。  相似文献   

3.
论译文的回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译论对语际翻译,尤其是英汉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归纳出不少翻译原则。这里从多语转换现象出发,提出了“译回译性”这个新概念,并对其分类进行了讨论。在从原到译的翻译过程 中考虑译的回译性有利于促使译“忠实”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神似”、“化境”,也有利于多语转换和化交流。据此认为,“译回译性”应成为译质量的评判指标之一,回译性研究应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组成部门。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跨化交际形式;在翻译过程中,译必须具有跨化意识,跨越译入语与译出语化间差异的障碍,实现语言的转换与化信息的传递。本从化差异的角度对英汉词、习语和句法三方面作了粗略的比较,从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作为跨化交际活动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且是一种化信息的转换模式。化传播又给语言带来了新的词语和不同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语言的内涵。但由于化差异的存在,导致了人们在交际中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引起误解。化翻译的关键是看译能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保持充分的化感知和化创造力,做到化上的“知情选择”。而在我国的翻译传统中,主体化对翻译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于同一个本,其译的可读性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  相似文献   

6.
宁泉 《培训与研究》2002,19(3):96-97
翻译理论的发展表明,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而且是跨化交际活动,其中译的主体性逐渐为译界所瞩目。本从学翻译的视角出发,阐述了译的主体性在本阐释中的地位,同时又探讨了译主体性的限度,以求最大限度达到学翻译的忠实。  相似文献   

7.
李雪妍  刘英爽 《海外英语》2023,(22):30-32+46
本报告以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为依托,以美国学者韦努蒂(L. Venuti)的异化与归化理论为方针,对翻译过程使用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在翻译理念阐述一章,笔者套用先贤孔夫子的思想,将翻译分为了三个维度:译者“知之”、作者“好之”,读者“乐之”。另外,笔者在翻译实践中综合运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如:抽象名词译为动词、词类转换、词语分译和短语分译等,经过反复推敲,在多处源语和目的语有较大差异的时候顺利完成语言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翻译中存在争议的一些问题(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翻译风格、直译与意译、翻译过程中的转换模式)分别进行了论述和分析,阐明了翻译的标准和要求。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过程起决定作用的译,离不开译对原作的再认识与再表达。一部好的译作不仅是这种再认识与再表达的结晶,更是译独具特色的身份——翻译主体的证明。本就译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展开讨论。认为译误读与偏见现象的存在,两种化之间的冲突,致使译作与原作不能实现完全对等,只能达到近似对等。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体现译创造性叛逆的活动,这要求译在尽量保留原风貌,作思想的基础上,有必要根据译语化要求及读的接受能力,对原作做一适度转换或修改,以期实现近似对等。  相似文献   

10.
翻译的任务必须包括忠实地再现原作的化意象,只有实现化意象对接和信息连通的翻译,才是有效的翻译。译的化态度和双语化知识在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言的转换只是表层,而化意象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学作品的翻译关键在于风格(体)的翻译。现代艺体学认为风格产生于对常规(norm)的变异,风格就是前景化。因此,前景化语言的翻译在学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将探讨语言前景化理论的产生,前景语言的体价值及其可译性。  相似文献   

12.
“异化”与“归化”是译在翻译中通常采用的两种策略。本结合我国近现代多住译的翻译实践,探讨了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多种因素,从而得出的结论是:“异化”与“归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将来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二会共存下去。  相似文献   

13.
翻译错误与低质量译文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错误和低质量译是翻译过程中令人讨厌却又难以回避的问题,也是跨化、跨语言交际和信息传递中的必然副产品。本研究意欲通过对翻译错误产生的原因和分布的探讨,寻找析出翻译错误和低质量译的有效翻译评估方法,以便尽可能地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商标翻译是商务翻译的一种,与学术翻译不同,它有其独特的翻译原则、标准与方法。它以取得最大的宣传效果为原则,以化上的“入乡随俗”为标准,翻译方法不拘一格,有“音译、意译、增译、减译、转译、不译”等。  相似文献   

15.
余光中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涛 《重庆师专学报》2004,3(3):53-55,60
余光中,这位“火中的凤凰”、“望乡的牧神”,以其标签之作《乡愁》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他不仅是一位造诣颇高的诗论家、散文家、文学家,在翻译方面也颇有建树,其译论对翻译实践很有帮助。笔者通过梳理和总结,把他的译论总结为四个方面:(1)变通的艺术;(2)译中“无我”;(3)诗性翻译;(4)善性西化,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余光中对翻译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体认翻译学(Embodied-Cognitive Translatology, ECT)认为,翻译是基于多重互动的体认活动。对比译本间所体现的体认差异是对译者偏好、译语特征、翻译选择以及内在理据的发掘与证明。《离骚》大量的名物意象展现了作者体认机制,而其翻译则反映了译者基于原文进行“映射”与“创仿”的诸多手段。文章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式,利用ECT三要素框架对比代表中国译者、汉学家译者、中外合译三类典籍外译模式的许渊冲译本(2008),霍克斯译本(1985)以及杨宪益、戴乃迭译本(2001)在《离骚》72类名物翻译上的处理特征,探讨ECT框架在诗歌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而剖析了三类译者的翻译偏好和译语特征,阐释了译本差异存在的主客因素,阐明了译者在两套核心原则映射间的位置与其译本呈现的关系,为中国传统文学有效外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语言之间可能存在和实际存在的对等问题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矛盾,由此产生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如何对待翻译中的“不可译”,本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汉英互译中的“不可译”成分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将学评论家的视线引向了学三环节中的读,重新认识了读在学意义的再实现中的主体作用,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接受的角度看,译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本,即是译和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对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再创造的根源。另一方面,译不同于普通读,他必须向译读传达原的意义,此时译语本的隐含读作用于译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的政治——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国的译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翻译是为权力服务的,译和赞助人出于不同的背景(意识形态)对原作的“重写”,可以使一个外国作家在译中呈现出不同的化品格和审美面貌,因而学翻译是一种政治活动。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国的译介鲜明地展示了学翻译作为政治行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严静 《宜宾学院学报》2005,5(1):100-102
本通过举例分析了学翻译中的意象结合、异化与归化现象,以及意识形态对于学翻译的操控,同时指出学翻译实际上是化的传导,译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化因素,加上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译出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